在《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发布,高新区(滨江)官宣“未来钱塘江南岸将崛起一座规划面积达37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后,时隔近半年,2024年4月11日,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暨杭州江南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2024年工作指引》。
会上,高新区(滨江)大笔擘画了新一年紧抓国家级大设施“极弱磁大科学装置”落点契机,高起点规划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蓝图,在扩大原研成果、巩固创新优势、聚焦产业发展、强化招商引资、提升企业服务、完善配套设施等“跑道”上跑出滨江“加速度”。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城”?
对于高新区(滨江)自身来说,江南科学城将为其增添新的发展引擎。聚焦原创科学发现,江南科学城将汇聚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导入顶尖科学家及科学后备人才,补足杭州高新区现状原始创新能力短板,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立足整个杭州,江南科学城有利于推进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多元互动,强化原研创新与智能制造高效联动,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为“城东智造大走廊”的快速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这座“城”里有什么?
一座37平方公里的科学新城,如何规划才能发挥最大科技优势?
江南科学城依托创新、交通、生态三重基础优势,根据“两轴三片连两翼、山水智链串多点”布局,形成“三片筑核,两翼拓展”的规划结构。江南科学城核心区西依钱塘江,东临白马湖,北至冠山路,南接滨江区界,总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按照“一廊三山,一核两区”空间布局进行整体打造。而国际零磁科学谷作为核心区的核心,北至冠山路,南临滨江区界,西接浦沿路,东到火炬大道,面积约2平方公里。目前,零磁技术转移转化成果之一心磁图仪已获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未来,国际零磁科学谷将在2年内拉开框架、3年基本成形、5年初现规模、9年总体建成,并确保周边项目在大设施主体搭建完成前全部完工,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无限潜力。
未来怎样建这座“城”?
杭州江南科学城创新资源富集,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附近布局了量子实验楼、白马湖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形成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
未来,还将发挥区域集聚效应,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
依托“1+2+6+N”创新平台构建“全链闭环式”创新体系;突出双线并举拓展产业链,推动优势产业拓展升级,依托原始创新优势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强化科技服务完善服务链,实现便捷共享、高效支撑全过程创新研发活动。
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构建城绿共生的全域生态格局,同时突出生态价值转化,沿绿布局多层级公共设施,塑造蓝绿交织的无界科学公园。
聚焦人才需求和人的需求,布局普适化与特色化的高品质生活服务,打造充满温度的未来科学家园。
发挥全域优势,联动对接全市创新资源,高新区(滨江)推动“天堂硅谷、硅谷天堂”建设,循着江南科学城的目标定位——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科教融合示范区、山水品质公园城和智慧城市新地标,精准布局、深入谋划。2024年,包括极弱磁大设施本体标志性开工建设在内,共将开启建设项目130个,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梦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科学城中山水幽,祥光瑞景照江南”,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的美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踏着时代的浪潮,奔向璀璨的星辰大海。
来源:滨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