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科技界再传喜讯——4月11日,极弱磁大设施本体建设计划在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布。年内,极弱磁大设施本体的建设将迎来“第一锨”,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与仪器等2个交叉研究平台也将于今年开工。
以极弱磁大设施为圆点,高新区(滨江)正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以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并“沿途下蛋”,培育零磁医学、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以大设施为核心,高新区(滨江)还谋划了一座“城”——杭州江南科学城。4月11日,《杭州江南科学城2024年工作指引》也同步发布,它的目标定位为基础科学领航源、前沿技术创智芯、未来产业主阵地。
从“建圈”到“造城”,都在印证着这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5.2件的“浙江创造力第一区”,正在深入推进创新提质。
零磁科学谷规划效果图
建一个“圈”
极弱磁大设施的全名是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由房建成院士领衔,是“十四五”期间国家资助强度最大的项目。这个主体位于滨江的极弱磁场一旦建成,世界第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将会诞生,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
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大设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邦成展示了大设施本体建设计划。目前,大设施周边共规划了5个交叉研究平台,预计到2029年6月,大设施本体建设完成,5个交叉研究平台也将在2030年底全部建成。
以极弱磁大设施为圆心,高新区(滨江)还正在打造一个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
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是什么?
首先,要提到一个概念: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它指的是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核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更具创新创造活力的科创生态体系。
建“圈”,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极弱磁大装置、钱塘高教园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环大学、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和成果转化基地4个”。
2月18日召开的杭州“新春第一会”上,这一工作又被点出。会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被列为深化改革重点工作的首项任务,再往下拆分,构建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建设推进机制,被列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成改革的首条任务措施。
题领回去了,要组建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对于高新区(滨江)来说,优势在于形成了功能各异、错位发展的“1+2+6+N”科创平台体系。
其中的“1”,指的就是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同时,由高翔院士领衔的白马湖实验室、由陈纯院士领衔的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都坐落于高新区(滨江),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新区(滨江)的“1+2+6+N”科创平台体系。
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核心策源区+联动发展区”空间规划示意图
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正是高新区(滨江)在全域建设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的首发一箭。它以国际零磁科学谷2平方公里规划区域为核心策源区,该区域主攻“0-1”基础研究和“1-10”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
从大设施圆心再向外辐射,来到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外层——联动发展区。以推动“10-N”的成果产业化应用为目标,滨江将适时联动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智造供给小镇、滨萧特别合作园视觉智能园区等产业平台,建设零磁医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三大转化园区,加速布局小试中试、创新孵化、总部办公、生产智造等功能空间。
在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极弱磁大装置的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将跳出物理边界,无限延展。
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联动发展区”产业承载空间位置示意图
结一树“果”
“到2025年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初具雏形,到2028年基本建成,到2030年加速释放效能。”
“到2025年,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核心策源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10亿元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不低于50%……”
4月11日,高新区(滨江)公布了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愿景目标。
为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量身定制的一支成果转化基金——杭州零磁装备成果转化基金,首期规模就有5亿元。它由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杭州市科创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联合发起设立。“这支基金将促进零磁装备产业的项目孵化和产业聚集,推动杭州尽快占领零磁装备产业高地。”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边建设边转化”,是极弱磁大设施的鲜明特点,也是高新区(滨江)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所遵循的原则。在业界人士的口中,这种模式被称为“沿途下蛋”。
心磁成像设备,就是“沿途下蛋”的典型。韩邦成介绍,相比动辄几千万元的核磁共振仪,心磁成像设备不仅将人类对健康状态的检测,从“看结构”时代转入“看功能”时代,而且没有辐射,价格只需要数百万元,具有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
在浙江、山东等地投入临床前期研究的心磁成像设备
以心磁成像设备为首批转化成果,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它将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的量子精密磁场测量技术成果为基础,研发人体功能信息医学成像装备。
心磁成像设备的背后,是可达千亿级的零磁医学产业,它是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沿途下蛋”主攻的产业之一,其余两个主攻产业分别为量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能。为此,高新区(滨江)还在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中规划了零磁医疗设备、量子传感等产业创新中心,这些工作也被列入今年滨江区的“136”主题攻坚活动。
“圈”中亦有“朋友圈”。4月11日,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联盟正式成立,它的成员有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等相关“产学研政金”机构,后续将开展人才交流培训、创新平台交流合作、平台企业对接会、成果展览会、行业赛等一系列活动。
高新区(滨江)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优质平台项目、人才、资金、空间等创新要素将被加速导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牵引基础研究”的“科技-产业”双向良性循环将被打通。
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实现产业化……“沿途下蛋”的轮子一旦转动,高新区(滨江)经济的新增长点也会随之而来。
江南科学城区位图
造一座“城”
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为的是充分释放大科学装置效能。以大设施为原点,向更大的范围延展,高新区(滨江)还正在崛起一座37平方公里的新城——杭州江南科学城。
这座城,战略意义至关重要。2023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杭州国家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到,要打造“杭州江南科学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联动创新发展新格局。
打开杭州地图来看,江南科学城处于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这“两廊”联动的核心节点上,若能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将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这座城,将构筑产城人融合样板。“我们将秉持山、水、科、城、人五元一体融合发展理念,依山筑底、以水为脉、科学引领、活力智城、聚才引人。”零磁谷·科学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毗邻北航杭研院的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这样的融合发展理念,贯穿于《杭州江南科学城2024年工作指引》中。比如《指引》提到,“城”中规划了一个零磁谷城市会客厅,它将集聚一批高端服务机构,穿插布局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等,为零磁医学产业“从0到N”的全过程提供服务。
整座城,还将是一座山水融合的无界公园。零磁谷·科学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在延续高新区(滨江)生态本底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福源河山水科学主廊,同时打造冠山人文休憩公园与回龙庵山、紫红岭科学生境公园等。”
不妨来畅想,江南科学城一旦生长起来,对于科学家来说,科研之余,随时可以走入公园散步休憩,他的眼前会映入这样的场景:孩童玩耍、长者垂钓、青年骑行……这正是未来的滨江,一个全球英才倾心向往的创新创业新天堂。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