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桐庐如何出圈?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农文旅”融合 桐庐如何出圈?

阳春时节,山花烂漫,桐庐各地乡村进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3月30日,第十四届杭州桐庐山花节如期而至,依靠着连续举办多届的品牌效应,横村镇阳山畈村3000多亩桃花成为上个周末众多人“朋友圈”里的“主角”。据统计,仅开幕式当天,阳山畈便吸引游客1万余人,也让周边不少农家乐“火”了一把。

除了在横村启动的“山花节”,接下来,以桐君街道、凤川街道、百江镇等地为“主场”,桐庐还将陆续迎来“山水艺术季”“动漫艺术节”“乡村音乐节”等一大批特色乡村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县内外游客走进桐庐美丽乡村,体验“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全国各地来说都是道“必答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培育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出彩”“出圈”,桐庐正在寻找答案。

从“卖风景”到“卖体验”

“最美”,是桐庐乡村的一块“金字招牌”。

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短短几年时间里,褪去了“脏乱差”外衣的桐庐乡村逐渐展露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去阳山畈村看桃花,到环溪村、荻浦村感受江南水乡韵味,来芦茨村亲水等成为当时许多城里人假期出行的首选。

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农产品销售,番薯干、米粿等农家“土货”一时之间成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明星产品”。而游客的吃、住等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农文旅”融合的种子就此发芽。

2009年3月,桐庐举办了首届山花节。此后,阳山畈村以花为媒,通过发展“赏花经济”“花果经济”,次年便实现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环溪村深度挖掘本村“莲文化”,开发出莲子酒、九品香莲茶等农土特产;荻浦村大力发扬孝义文化,将孝义故事、牌楼、古戏台、古祠堂等与乡村旅游进行融合;芦茨村依托山水优势,民宿产业蒸蒸日上。

为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桐庐县因势利导,连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据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朱霄岚介绍,以民宿为例,过去10年里,桐庐先后出台了4轮民宿专项扶持政策,从最初的示范村、示范点扶持培育,到行业规范管理再到民宿品质和效益提升,推动其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截至目前,桐庐已有旅游住宿单位共1017家。全县标准精品酒店15家,其中等级民宿12家,白金宿2家。

除了民宿以外,桐庐各地乡村还在不断丰富旅游项目,让游客不仅能看景,更能亲身参与体验。比如,分水镇大路村依托千亩粮田,成立呱呱叫欢乐农场,在田间建起观景台、小火车、空中自行车、滑索等项目,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眼下,分水镇还在谋划将大路、武盛、富源、盛村等乡村串联起来,并与相关单位开展合作,根据游客不同需求,推出多条旅行线路。

“早班车”碰到“新瓶颈”

“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游客数量的增多,更是农民收入的增长。

合村乡在与杭商旅运河·宏逸集团开展合作后,竹溪乐园、滑雪场等项目相继落地,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注入源源动力——自2018年以来,杭商旅运河·宏逸集团以“村民土地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为指导,探索建立“薪金+租金+股金”、“公司+集体+村民”的村企共建新模式,项目累计投入超1.35亿元,累计向村民支付房屋拆迁和土地租赁费1800多万元,向村民股东分红165万元。

虽然桐庐“农文旅”融合发展乘上了“早班车”,但随着先发优势的不断消逝,危机也随之出现。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推进,全省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精美乡村,日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令我们意识到,要想留住游客,只有美景还远远不够。”朱霄岚告诉记者,这几年,桐庐“农文旅”融合也遇到了很多“瓶颈”,除了缺少专业的经营人员以外,许多村庄文化挖掘融合不足,美丽乡村存在“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问题。

“每个村的面貌都差不多,可以供游客体验的项目也差不多,除了看看风景就是吃吃农家菜、买点冻米糖,看一个村就知道其他村是什么样的。”一位资深旅游从业者告诉记者,由于缺少文化的深度挖掘,一些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未能很好融入农业和旅游发展中,而单单以“农业+旅游”来推动乡村发展,使得这些项目建设缺乏对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单纯突出住宿、餐饮、观光等功能,吸引力不强。

同时,因地理风貌相近、景色相近,导致地域之间错位发展不够,竞争力不足,客流量逐渐被其他地区稀释,曾经一度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桐庐美丽乡村,不再是游客们的“心头好”。

找到“灵魂”才能“一路生花”

“农文旅”融合,重在一个“融”字,必须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并将这三者有机融为一体。

如何破解“千村一面”?如何真正“点亮”乡村?关键是要挖掘所在乡村的文化内涵和深层价值。而在这方面,桐庐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

桐庐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在这片“富矿”上可以挖掘的“财富”很多,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近年来,江南镇深澳村聚焦古村文化与非遗文化,持续擦亮“百匠艺术街区”金字招牌,招引百匠艺人业态18家,将古宅“变成”匠人工作室,实现保护利用齐步走;凤川街道将古建筑和动漫潮玩结合在一起,通过举办“梦回翙岗·拾忆宋韵”喜街潮玩节等活动,让翙岗古街焕发新活力,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观光旅游。

在挖掘乡村文化方面,不只是各乡镇街道在发力,县级层面也正在行动。据了解,县委宣传部正在牵头谋划“人文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接下来将实施“文脉厚村”“文创富村”“文化惠村”“文艺塑村”“文明润村”“人才兴村”“传播亮村”等七大行动,通过“点上引领、带上示范”的方式,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作用,打造一批文化赋能发展共富带,激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活力。

富春江诗路文化带、黄金左岸共富带、千年古城复兴带、山乡民俗风物带……这一个个共富带,由不同的乡村以文化为基底进行串联,预计到2027年底,桐庐“文化共富村”将达到30个。而这批村庄,也必将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佼佼者。

来源:桐庐发布

文字、图片:蔡峰、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