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为什么能畅游“大上海”?临平书记讲了三个“一”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小鱼儿为什么能畅游“大上海”?临平书记讲了三个“一”

在大杭州,临平的功能定位是什么?

去年8月,杭州市委主要负责人调研临平时要求,在全市发展大局中锚定功能定位——全力打造深度融沪桥头堡、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为高水平建设“数智临平·品质城区”标注了新高度,也对临平融沪接长提出了新要求。

带着新使命,临平也将龙年新春首场投资推介会放在黄浦江畔——3月21日下午,浙江省“投资浙里”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重点产业对接交流会暨“深度融沪桥头堡·投资浙里在临平”专场活动在上海举行。

推介会上,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用三句话向上海各界朋友介绍了临平这个杭州最年轻的区,同时也发出了一场春天的邀约:请大家来临平走一走、看一看,将寻找商机的眼光投到临平,将把握商机的蓝图绘到临平,将开创商机的行动落到临平。

第一站

陈如根与在场的嘉宾及企业家说的第一句话是临平致力打造沪杭双城“第一站”。

沪杭第一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空间距离上的。

高速公路方面,沿着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申嘉湖杭高速从上海出发,进入杭州境内的第一战都在临平。高铁方面,沪杭高铁、沪昆铁路穿境而过,进入杭州的第一站也是临平。

临平南至上海虹桥站的高铁最快只需40分钟。每天早晨7点,G7556次列车从高铁临平南站始发,呼啸而出驶向上海,40分钟直达上海。依托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沪杭同城生活在临平成为现实。

秒优科技创始人罗建军,就享受到了交通到来的便利。“不论是我们去上海,还是客户来临平,都很方便快捷。”2019年,秒优科技从上海迁往临平,罗建军坦言,原因之一便是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环境。

时空距离的缩短,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动能的倍增。不只是罗建军和他的秒优科技,近年来,飞渡、昇视等一批上海企业也纷纷选择落户临平,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也在临平设立分中心。

眼下,临平正积极服务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沪乍杭铁路项目,推动更多“沪杭同城梦”照进现实。

沪杭第一站的第二层含义,是心理距离上的。

回溯历史脉络,临平与上海地缘相近,文化相连。清代名师俞樾辗转于苏州、上海、杭州等地著书立说,遂成一代大家;他的学生吴昌硕虽定居上海,但却一生心念临平塘栖超山,留下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

当下,临平联合复旦大学持续推进俞樾研究传播,连续三年召开俞樾文化学术研讨会,有效扩大了临平文化的知名度;晚峰、楠宋瓷业、朱炳仁·铜代表临平文创企业,则亮相上海的第四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榫卯、瓷器等唤起传统文化记忆。

此外,临平还积极联动长三角开展文化旅游交流,依托节庆活动资源整合、“长三角PASS”文化旅游年卡等一体化服务产品,两地市民可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进一步加强客源市场互动、游客互送。

文化让人相近,但想要真正留住人,还要看城市的品质。

随着,杭州城东新中心建设的推进,临平正不断抬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比如,持续深化临平区内学校与上海优质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加快对接沪杭高水平医院、平台、团队等资源,积极参与长三角公共服务跨区域共建共享机制建设,高质量打造公共服务优越的“同城生活圈”。

地缘文化相生相融,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临平“融沪接长”脚步提速,临平将与上海一起,共筑未来、共赴未来、共赢未来。

第一线

陈如根的第二句是临平始终冲在产业发展“第一线”。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临平要成为杭州承接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高质量产业集群外溢的第一线。

临平的底气来从何而来?

首先,临平有着承接的平台。临平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其中,临平经开区正提速推进红丰创新带、小林高科等建设,着力打造专精特新、半导体、生物医药三个1平方公里产业区块,加快成为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临平新城纳入杭州主城范围,正着力推进25平方公里的临平数智城建设,打造成为杭州城东新中心重要板块;大运河科创城积极融入杭州大城北开发建设,大力实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超山-丁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加快激活生态价值、腾挪产业空间、推动转型升级。

其次,临平有能与上海实现精准对接、互补的产业集群。当下,临平正大力构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产业三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绿色能源、泛半导体(算力)两个超五百亿级重点产业,精准医疗、仿生机器人、新型智算、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在内的“3+2+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着力通过五年努力再造工业新临平。

“我们将围绕上海大力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结合临平3+2+x产业集群的打造,持续深耕上海为首的长三角高质量产业集群主阵地,挖掘科创平台、创新机构、高校院所联动创新一体化发展动能,助推企业‘研发孵化在上海、转化落地在临平’。”在临平区驻上海创新促进中心主任罗素云看来,深度融沪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互联、招商引资,在于全方位对接上海,更好发挥临平区位优势,持续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协同,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模式,在临平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临平成为他们落地杭州的首选。

杭州皓阳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李浩强就是其中之一,毕业后加入上海一家业内领先的生物药CDMO公司工作了四年多,决定回杭州创业后,他的第一站就是临平。从2015年至今,公司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250余人,成为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领域的“新起之秀”。

“自创业以来,临平区始终呵护着我们企业的健康成长。”在推介会上,李浩强作为在临创业代表与嘉宾们分享了自己在临平的创业、安居故事。目前,公司80%以上的客户在上海,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我们也在上海设置了分支机构。”

接下来,临近将更加主动承接上海优质资源外溢,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地区产业、企业、人才要素互动,吸引长三角优质项目“双城布局”,落地更多产城融合示范区生动场景,实现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结构互补,着力构建“孵化在上海、转化在临平”的合作新模式。

第一位

陈如根的第三句话是临平始终把企业冷暖放在“第一位”。

企业选择在临平扎根,看中的除了这块土地本身,还有这里有适合成长的“环境”和“生态”。

近年来,临平始终聚焦企业人才急难愁盼的问题,配套制定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牵手红杉等优质社会资本壮大产业基金规模,联合浙江省金服会推进建设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组建全省首个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企业服务中心,落地了全省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

企业的切身感受更有说服力。

来自杭州百诚医药公司的王雷就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我原来租住在杭州滨江区,上班坐地铁9号线到五洲路后,还需要走两公里左右才能到公司,要花费20分钟。临平区政府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马上协调了公交车接驳,从我们公司到地铁站的路程缩短到了5分钟,上班变得方便很多。”

此外,为了让广大企业、创新人才实现创在临平、赢在临平。临平区密集布局浙大二院临平院区、杭州高级中学临平校区、临平大剧院及各类人才房、保障房等优质配套供给。

8年前,李浩强回杭州创业时,还带着两位大学同学,“他们一个是山东枣庄人,一个是河北石家庄人,但现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临平人。” 李浩强说,不只是他的两位同学,全公司外地来临工作的同事中,有17%在临平买房安居。

“在这里,青年人才可以带着创业希望,乘风破浪,向阳生长。”在分享环节,人才政策、专项服务、营商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广阔,成了与会代表们发言的高频词,饱含着对临平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也推动更多“沪杭同城梦”照进现实。

接下来,临平还将抓牢抓好浙江省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力推进以降低成本为核心、以企服中心为载体、以部门平台为支撑的综合增值服务体系建设,以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保障企业敢投敢创。

值得一提的是,推介会上还举行了一系列的签约仪式,包括浙江省驻沪办与临平区人民政府合作签约,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临港松江科技城合作签约,临平新城管委会与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合作签约,临平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上海高校合作签约,临平区人民政府与杭州银行携手融沪合作签约,临平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合作签约等。

新协议的签订,传递出鲜明的信号:临平融沪接长,势在必行;沪杭双城同行,未来可期。

来源:潮新闻 杨渐 共享联盟·临平 费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