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3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杭州高新区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
杭州高新区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总体要求,紧盯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不断优化完善创新创业生态。高标准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度推进“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规划建设,全系建强“科学城-科创平台-科研人才-成果转化”的科创梯度矩阵,深层次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支撑,加速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进。
全区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水平;连续三次获省“科技创新鼎”,被誉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排名蝉联全国第五。
以硬件“先行”支撑科研“先成”、平台“集聚”推动攻关“集成”、政策“加法”带动创新“乘法”,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擦亮创新发展策源地的招牌,不断健全“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过去一年,实施创新体系聚能跃升行动,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国际零磁科学谷”五年行动计划;极弱磁大科学装置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落地;浙工大网络安全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投用;新获批省级创新联合体2家、市级以上研发载体145家,省级研发载体累计638家、居全省第一;白马湖低碳节能技术、滨创低空立体交通系统入选市概念验证中心;南部科创中心分基地、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投用。
敢于率先在全省区、县(市)层面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发展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首选地,是杭州高新区(滨江)推进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引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科技成果转化、“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兴产业布局上持续发力带来的底气。
2023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7699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700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90件,均保持全省第一。新获批发布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7项。海康威视获全省首个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新立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33项、居全省第一,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4项、列全市第一。完成技术交易额超450亿元,居全省第一。创新指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蝉联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省“科技创新鼎”。
促进全球技术、资金、人才和优质政策、环境、服务等各类要素高效配置、集聚耦合,才能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截至目前,我区累计拥有5家省级创新联合体、15家市级创新联合体。建设德诺生物医疗、北航智能物联共性平台、白马湖低碳节能概念认证中心、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4个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立项省“尖兵”“领雁”攻关计划项目33项、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4项,立项数量居省市领先。拨付产学研专项资金超9亿元,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居全省第一。制(修)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专精特新等专项政策,下达区级惠企产业资金62.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6.1亿元。金融支持不断强化,新设产业基金合作子基金8只、规模3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1.4亿元。
杭州高新区(滨江)加大总部企业培育力度,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助推小微企业成长,加快构建“大企业强、高成长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
2023年,我区新增上市公司3家,累计培育72家、总量全省第一;发布总部经济政策,获市首批总部企业99家、列全市第一;新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隐形冠军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0家;新增科技领军5家、科技小巨人13家,均居全省第一;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601家;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10家,居全省第一;新认定瞪羚企业264家;新设企业2.07万家,增长23.5%,数量列全市第一。
以人才队伍赋能,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更加细致的人才分类和更加优享的人才服务,打造更加优越的人才生态,全面建设人才引领创新的典范。
全区年均新增各类人才总量保持在3.5万人左右。新入选国家级、市级海外领军人才数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省顶尖人才2人,新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6个、列全市第一;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新引进大学生超4.1万人、列全市第一;提前完成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数量达10094间,发放各类人才购房、租房补贴5.9亿元。新型研发机构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聘改革纳入省级试点。成功举办滨江国际人才节、Hi TECH全球青年创业大赛等,人才服务生态持续做优。
来源/滨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