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过实地考察和规范验收评定,中华诗词学会下发通知,桐庐县被正式认定为“中华诗词之县”,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桐庐是山水诗的发祥地
山水诗开山鼻祖谢灵运写下
《富春渚》《七里濑》
《初往新安至桐庐口》等灿烂诗篇
桐庐也是唐诗的盛发地
孟浩然、李白、白居易
刘长卿、杜牧等90多位唐代诗人
来过桐庐并留下了诗词名篇
桐庐在创成“中华诗词之县”方面
到底做了哪些工作?
一起来看
近年来,桐庐县坚持“以诗发力”,致力于诗词文化的挖掘、宣传和弘扬,强化“上下联动、内外贯通,整体推进、有声有色”的工作思路,先后举办“潇洒桐庐”全国原创诗词楹联大赛、富春江诗歌节、诗词吟诵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等“六进”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全领域覆盖、全方位浸润、全龄段参与的诗词文化氛围。
诗词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运用桐庐广播FM89.3每日一诗,文联微信公众号“每周一会”,电视专题每月一期,《今日桐庐》每月一版,《富春文苑》每季一栏等平台宣传诗词文化。
同时,全县各部门积极开展各类有诗词韵味的群众文化活动:县文旅集团推出“背古文免门票!不信你来桐庐试试!”活动,县住建局推出“喝一瓶好水,读一首好诗”活动,县融媒体中心推出“潇洒桐庐诗词大赛,每日为你的战队积分”网上诗词竞猜活动;县文广旅体局举办“看宋韵知宋韵”系列活动,县文联举办“遇见诗词”诗书画印联展……进一步扩大桐庐诗词影响力,营造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
诗词阵地建设日益丰满
依托县诗词楹联学会,积极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学校等建立基层诗词社团,实现各年龄段全覆盖和不同行业均衡发展。通过学校诗教活动,培养诗词后备力量;通过诗词讲座,普及诗词知识,壮大诗词爱好者队伍;通过诗词名家培训班,提升整体的诗词创作水平。
通过培育诗词村和诗教基地,强化诗教阵地建设,现有诗词组织33家,省级诗教基地9家,中华诗教示范单位5家。
诗词文化底蕴不断增强
通过名篇、名校、名家“三名”发力,不断增强诗词文化的厚重感。组织力量收集整理诗词作品,出版《富春江名胜诗集》《富春严陵钓台集》《桐庐古诗词大集》等20余套诗词书籍,和《桐君山诗文选》《方干诗集》《走近方干》等一系列诗词作品。
深化与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增强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乡贤力量,进一步扩大了桐庐诗词文化的“朋友圈”。
诗词文化融合有效创新
诗词文化不仅融入了“唐诗西路”景观带,县城中心广场、范仲淹公园、叶浅予公园、县湖塘广场、迎春南路和富春江大桥等地标性建筑,还积极与“清廉文化”“百姓日活动”“抗击疫情”等重大主题以及“亚运会”“亚残运会”等体育赛事融合。
在教育教学、各类文艺活动、越剧、歌曲创作以及演出等都融入诗词文化元素,将诗词文化真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诗词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以诗名城,丰富“诗乡画城”文化内涵
以诗惠民,提升“潇洒桐庐”人文素养
以诗兴业,激发“中国最美县”产业活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词文化的种子已然在桐庐这片诗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等诗词意境已成为桐庐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并有效促进了桐庐人民“精神共富”的进程。
剪春江一缕,织成诗意画卷
摘星辉一片,铺作诗词长廊
挽桐庐一城,铸就诗词之乡
未来,桐庐县将以“诗词+”的思维,推动诗词与其他文艺形式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共富路上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来源:桐庐发布
文字、图片:县文联、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