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新质生产力。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浙江各地都在抢抓科技创新机遇,构建新质生产力。
桐庐深谙此道——从制笔、针织等传统产业占据全县经济总量的60%以上,到如今视觉智能、新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全县经济总量超过60%,桐庐用10年实现产业布局“换血”升级。
刚刚过去的2023年,杭州正式迈入“两万亿之城”,桐庐GDP增速处于杭州领先位置,预计全年同比增长6.5%左右。其中,制造业、高新产业、民间项目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视觉智能、生命健康产业分别同比增长11.8%、16%。
当下的桐庐正逐步形成视觉智能、新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快递物流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包括全面打造高能级的产业生态圈,都将成为其加快探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发力点。
向“新”出发,桐庐有底气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技术、产业、要素缺一不可,但最关键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培育形成新产业。
发展什么样的新产业?方向十分明确: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重要的是,这与桐庐多年的产业布局深度契合。
战略性新兴产业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前沿,当前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标准。桐庐经过10年的产业赛道“大换血”,如今视觉智能、新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作为一座“节点性产业县”,桐庐产业格局的变化,首先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但其区位优势不可忽视。位于杭州都市圈地理“中心”的桐庐,共享了杭州的交通区位、信息流、供应链和劳动力市场,同时产业布局上积极融入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在厚积薄发中也成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县域节点。
2004年,作为新材料(磁性材料)龙头企业的杭州智见控股落户桐庐并成立象限科技,如今的象限科技已成为桐庐新材料(磁性材料)产业龙头企业;
2015年,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桐庐制造基地建成投产;
2023年,总投资约50亿元的三诺电子长三角总部及产业基地项目和总投资103亿元的环球新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亚太总部及表面性能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落户桐庐......
桐庐与杭州乃至长三角在产业优化上的碰撞和融合,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壮大创造更多机遇。
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桐庐的脚步从未停过。与此同时,针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一直在持续。
以针织、制笔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以往都是桐庐产业出圈的“形象大使”和外贸“主力军”,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但仍在富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块状经济示范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通过“触网”加码“国内直播+跨境电商”赛道,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当前,桐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已迈入深水区。
以横村镇的针织行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开展直播带货的针织企业30余家,近半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吴亚萍是扎根横村的杭州鑫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我们现在每天晚上8点至11点开播,销售额与之前相比翻了一番多”,目前已将工厂所有的销售都转移至线上。
传统产业与未来产业是产业发展的两面,未来产业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
对此,桐庐通过前瞻谋划,精心“播种”、用心“培苗”——在生物制造领域,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生命科技等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富春山健康城和桐庐健康小镇等健康产业发展主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8月,阿尔法人工智能产业田园小镇成功落户桐庐,浙江奇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艾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人工智能企业相继入驻;此外,在新能源细分赛道上,以艾罗能源为代表的企业持续专注于储能领域技术研发……
2024年一开年,桐庐县委十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生物医药等重点赛道,推动更多应用场景在桐落地,催生未来产业新增量。
勇于开辟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桐庐底气十足。
创新驱动,桐庐有优势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是“以新促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器”。桐庐把好时代“脉搏”,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逐步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优势。
于桐庐而言,视觉智能、新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等占全县经济总量超六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级十分关键。
以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行业内少数具备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协同一体化研发能力,并能够批量生产的企业,其产品销往欧洲、北美、亚太等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目前,艾罗能源拥有已授权专利百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2023年,艾罗能源上榜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实现了桐庐在省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上“零”的突破。正如艾罗能源公司展厅入口处所展现的,“企业真正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是持续不断地快速准确创新”。
以快递物流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方面,桐庐同样创新频频。把分公司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列为“一号工程”;设立全球科创中心,研发设计物流无人机、物流自动驾驶等前沿业态……“三通一达”在桐庐不断加码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正如中通快递董事长赖梅松在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快递业大会上所说:“快递的未来一定是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而展开的综合物流的竞争。”
以制笔、纺织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方面,求变求新成为主题。位于分水镇的杭州鼎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生产碳化钛材质球珠的企业,自主研制的圆珠笔球珠占全球一半市场份额;位于横村镇的桐庐颂佳颖服饰有限公司,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有效降低次品率和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生产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在桐庐具有先天资源优势的文旅产业赛道,今年开年签约的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基地项目,将融入数字VR、物理特效等创新手段,拓展了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场景,将助力桐庐文旅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想成为科技创新的热土,政策导向必不可少。在《桐庐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桐庐提出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35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8%以上。
成效十分明显。截止2023年11月底,桐庐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7.26亿元,同比增长38.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7.5%;技术发展上交叉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3%、9.3%;技术发展上交叉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3.8%,远超其他产业。2023年1-11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保持同比增长18%以上,增速全市第2。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桐庐入选“2023全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榜单,并位列第57位。
截至目前,桐庐累计培育湘滨电子、海康微影等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9家,预计累计596家,新培育认定省科技领军企业1家,实现零突破。
扩“链”成“圈”,桐庐有魄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的在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生产力的跃迁,以产业的现代化力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而由点到链、由产业链到产业集群,成为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2023年12月召开的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促进制造业集群式、高端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具体到桐庐该怎么做?在去年公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杭州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产业做大做优,聚焦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打造特色鲜明、空间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其中“桐庐县紧扣视觉智能、新材料(磁性材料)、新能源、快递物流,加快形成四条百亿级产业链”。
统筹推进产业链整体提升,如何聚“链”成“群”?关键引入具备资源整合和协调供应的“链主”企业为龙头,深入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固链、强链等行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辐射一片”效应,构建链式集群。
而这样的“链主”企业已成规模落地桐庐。
比如视觉智能方面,2014年6月,杭州海康威视电子有限公司产业基地落地桐庐,以此为契机,桐庐引入里德通信、源展电子等20多家配套企业,撬动百亿级的视觉智能产业;
新材料(磁性材料)方面,以象限科技作为桐庐新材料(磁性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桐庐经济开发区已累计集聚新材料(磁性材料)企业23家,产值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
新能源方面,投资75亿元的吉利动力电池项目落户后,相继招引吉利棱镜全息和吉利科技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2023年桐庐新能源产业链预计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0亿元;
快递物流方面,依托“三通一达”总部项目落地的磁吸效应,近年来桐庐共招引快递关联产业项目121个,协议引资372.7亿元。
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天然具有要素共享、规模效益、产业配套等优势,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让供应链为“共赢链”。简单来说,“企业在家门口可以用更低成本配置资源”。
“我们产品配套,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出厂,基本所需都可在园区及周边地区解决。”桐庐经济开发区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
2023年,桐庐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桐庐将“以百亿级产业“链式”提能工程为抓手,做大做强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力争视觉智能产值突破150亿元、新能源产值突破100亿元”。
探寻桐庐产业进化之道,产业集群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从长远看,如何构建具有桐庐特色、“雨林”范式的“产业生态圈”,由“链”成“圈”、“圈”出高质量,考验着桐庐的魄力。
平台支撑是关键。作为桐庐特色产业集群的主要平台载体,桐庐经济开发区在完成空间整合之后,如何提升能级、强化“圈、链、企”协同,成为首要问题。
近年来,桐庐经济开发区紧盯视觉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磁性材料)、生命健康、快递物流和半导体等“5+1”主导产业赛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模式,创新招商引资举措,打造产业集聚的“强磁场”。2023年上半年,桐庐经济开发区对全县经济的贡献度提升至75%以上。
内生协作是动力。产业生态圈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链的边界,成为激发生态圈经济潜力的重要发力点。比如,已开工的吉利科技动力电池项目,可用于快递物流车辆迭代更新;新材料(磁性材料)是新能源企业所需的重要材料,也可用于快递物流企业,使其分拣业务更精准。
“开发区各类产业交叉重合很多,我们通过完善服务链、创新链、金融链、制造链,逐步形成大中小企业功能配套、链式融通、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激活发展新动能。”桐庐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区域协同是方向。高质量成“圈”,开放性将成为最亮眼的特征。除了融入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之一,桐庐产业需要更好地融入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其他区域的产业协同发展。
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如今,从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产业链到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探路者”桐庐正在路上。
来源:潮新闻 通讯员 兰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