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村晚”,是近年来桐庐各地乡村的新年俗。腊月初四,桐君街道阆苑村文化礼堂,一年一度的“村晚”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
舞龙表演、越剧、唢呐独奏……这些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民俗表演,获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声。
“村晚”,办一年不难,难的是年年办。阆苑村的这台“村晚”,从2009年开始,15年办了13届,但依旧热度不减,成为当地村民欢庆新春的“压轴大戏”。
这场“村晚”究竟有何魅力,能够年复一年让村民乐在其中,百看不厌?
这场“村晚”从何而来?
“村晚”开始前一周,阆苑村文化礼堂就热闹起来了。傍晚5点刚过,50多岁的村民吴仙月便迫不及待地收拾好东西下班,赶往家里。在一顿简单的晚饭过后,吴仙月匆匆赶到文化礼堂,投入到“村晚”舞蹈的排练中。
在阆苑的“村晚”舞台上,像吴仙月这样积极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80岁的村民闻洪杰是“村晚”的忠实粉丝,除了每年准时到台下“捧场”外,他还是“村晚”的幕后工作人员。几年前村里举办“云上村晚”,有个“农具秀”的节目,当时用到的50多件农具都是他一个人借到的。
尽管没有出现在镜头里,但是闻洪杰还是觉得“很开心”,他说:“为‘村晚’出点力,是应该的。”
“有了‘村晚’之后,感觉村里过年的年味儿重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也更强了。”皇甫小英是阆苑村的文化员,也是“村晚”的发起人。十五年前的除夕夜,为了增加点节日氛围,皇甫小英和十几个村民一时兴起,在一间闲置的祠堂里“举办”了阆苑村的首场“村晚”。此后,加入这场晚会的村民越来越多。
2015年,村里的文化礼堂正式启用,阆苑“村晚”在文化礼堂的舞台上越唱越响亮,越唱越有力,成为了桐庐“村晚”的一张金名片。
皇甫小英表示,每年“村晚”时间一发布,村民们就会提前自发聚集到文化礼堂,打扫卫生、参加彩排、观看节目,男女老少,其乐融融。不仅如此,因为“村晚”的出现,村里的不少村民,尤其是大学生,对回村过年也有了新的“期待”。
“每年村晚的节目名单里,都少不了返乡大学生的表演,有些是自己报名,有些是家长早早来‘预定’表演名额,给自家孩子争取上台锻炼的机会。” 皇甫小英告诉记者,这几年参与过阆苑“村晚”的村民基本上达到全村人口的95%,仅她组建的“村晚”微信联络群成员就有近500人。
“村晚”为何越办越有味道?
翻看桐庐“村晚”的名册,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些年,像阆苑村这样热衷于举办“村晚”,唱响乡村故事的村庄还有很多。
莪山畲族乡龙峰民族村每年都要组织村民拿出独具畲乡特色的节目,串联出一台精彩非凡的本土特色演出;一年一度的孝义晚会则是江南镇荻浦村自己的“村晚”,村民们把孝义文化融入“村晚”,用小品、相声的形式展现传统孝义美德;富春江镇在2020年实现“我们的村晚”行政村全覆盖,每个村春节前都要办场各具特色的“村晚”……
1981年的小年夜,全国第一台乡村春节联欢晚会在浙江丽水上演,桐庐的“村晚”起步不算早,但为什么“后劲”这么大?
阆苑村村委相关负责人这样回答:主要是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就越来越关注文化生活,而“村晚”成为了他们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的一种方式。
在这方舞台上,村民是真正的主角,人人都可以上台做“民星”,在一举手一投足间,收获实现自我价值的小小满足感。同时,“村晚”的内容又十分“接地气”、贴近生活。虽然没有特别“高大上”的节目,也没有华丽的舞台或精湛的演出技艺,但每个节目背后所呈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故事,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声音”。
当然,“村晚”魅力的持续绽放,也离不开日益丰富的基层精神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的农村文化礼堂在桐庐乡村拔节生长,成为农村群众“心有所寄、身有所栖”的文化家园,为乡村文化的繁荣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文化礼堂走过的十年间,我县已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礼堂总面积达164141.65平方米。拥有浙江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22家,浙江省特色农村文化礼堂1家。除了“村晚”外,每年开展主题宣讲、第十届欢乐大舞台、文艺志愿服务、艺术培训等进礼堂活动有5000余场,成为了“让农民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基层文化阵地。
如何让“村晚”长盛不衰?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文化振兴的大图景上,“村晚”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桐庐乡村文化建设风貌,展现桐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何让“村晚”长盛不衰,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仍然需要我们共同发力、深入探索。
以“村晚”为代表的“村”字号IP的持续出圈,彰显了乡村文化生活健康、多元的发展态势,但是想要持续激发乡土文化内生力,必然离不开县域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谋划。
早在10多年前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桐庐便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其中、一体推进。从2020年以来,桐庐结合美丽乡村3.0版建设,全面打响艺术乡村建设攻坚战,按照“一村一策”思路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艺术乡村建设的“桐庐经验”,并被文旅部确定为51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2022年,桐庐印发《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名县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质量建设新时代文化名县“157”体系,其中七大工程中就包括文化服务提级工程,并提出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深化“百村千场”惠民演出、打造行政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多项工作抓手。
在完成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的基础上,2023年,桐庐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50个,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阵地正在成为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舞台”。
当然,除了顶层设计和阵地建设以外,“村晚”能不能真正扎根基层、持续火热,那些闪闪发亮的“民星”至关重要。他们是乡土“文艺人”,也是乡村“文创客”,是能够持续点亮乡村夜空的人。
这几年,桐庐一方面结合乡村产业发展和艺术乡村建设,引进符合当地产业和文化特色的文化乡贤、文创达人、非遗大师,打造了类似江南镇深澳村、旧县街道母岭村等一批文化特色村。另一方面,着力开展文化示范户和乡村文化能人培育,仅2022年就评选文化示范户30个、乡村文化能人130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成为各地“村晚”舞台上的主角。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地“村晚”的点点星光,一定会汇聚成燎原之火,照亮桐庐美丽乡村发展的“村光”大道。
来源:桐庐发布
文字、图片:蔡峰、黄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