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几年大热的国民文化偶像,苏东坡肯定名列前茅。
每个时代的格局气度不同,推崇的文人偶像也不同。 如果身处兵荒马乱中,忧国忧民的杜甫可能会更受关注;如果社会崇尚无为而治,佛系的王维、淡泊的陶渊明大概会更受推崇。苏东坡所处的北宋,经济相对繁荣、社会趋于稳定、朝野崇尚文化,热爱生活、才华横溢的他更受欢迎。
今天是苏东坡诞辰。世人偏爱他,除时代气息相通外,更多源自他身上特殊的魅力,是爱其有才、喜其有趣、敬其有格。他留下的文学艺术、生活哲学、处世思想,是现代人直面困难、过好人生的一方良药。
苏东坡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图源:视觉中国
一
中国历史上文化名家辈出、才子不断,但在诗词文书法上都达到艺术高峰,并且独树一帜的,苏东坡算一个。
苏东坡的文化素养既来自天分,也来自勤奋,还与宋朝这个崇尚文治、尊重士大夫的时代氛围息息相关。
苏东坡的文章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既有庄子的豪放大气,也有屈原行文的灵动。苏东坡这样说自己写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不可否认,他的文字,仿佛就是“流”出来的。 如前后《赤壁赋》等代表作,都文采飞扬、朗朗上口。 即便如《记承天寺夜游》这样的小短文,像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几句,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引起共鸣。
很多文人都写过西湖,但唯有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被许多人认为最传神。
他首创豪放词,开时代之先河。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充满哲思、境界高逸,被认为“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人们钟爱苏东坡,是因为他的文字能契合我们的心灵。几乎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他的文字都能很贴切地相伴。
吃饭时,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喝茶时,是“且将新火试新茶”;读书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旅行时,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立志时,他教我们“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遇挫时,他教我们“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便历经沧桑,他教我们“万里归来颜愈少”;而他的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给了迷茫中的我们多少慰藉。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其实博学的人,也不一定有趣。比如和苏东坡同一时代的王安石、程颐等,他们的学问也很大,但为人比较严肃板正,有时很难让普通人亲近起来。
比如,程颐和苏东坡都是宋哲宗的老师。程颐不苟言笑,开口尧舜、闭口孔孟,这和崇尚自由、性情洒脱的苏东坡格格不入。相传程颐一看到宋哲宗顺手折了一条柳枝玩耍,就要板起脸孔教训:现在正是春天,莺飞草长,万物生荣,皇上不可无缘无故摧折生命,致伤天地和气。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碰上一个有趣、不装的灵魂是多么幸运的事,所以天生乐观的苏东坡就成了大家的异代知己。
苏东坡的有趣有其文化素养和人生智慧的支撑,并不是简单的天生乐呵呵。儒释道深厚文化的融通积淀,让他的生命充满了弹性,拥有超强的自愈能力。
而这种自愈能力,很适合现代焦灼的职场人,带来很强的心灵慰藉和人生指引。我们很难做李白,达不到他的硬气,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很难做杜甫,达不到他的伟大,可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很难达到王维的境界,完全佛系,做到“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而苏东坡,很贴合我们普通人。他也会碰到烦恼。他肚子隆起时,有人说他是满腹诗书,只有朝云说他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惹得他哈哈大笑。他也会碰上挫折、遇到困惑,但慢慢都能解脱,并教会我们怎么走出人生的困惑。他遇到过很多敌对的人,但最后大多数都一一和解,让我们明白如何和他人、和时光握手言和。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门前的苏东坡雕像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只是有趣还不够。很多人的有趣,只为逞一时口舌之快,容易滑向流俗。我们喜欢苏东坡,是其在有趣的灵魂之上,还有高尚的人格。
他从小受范仲淹影响,有很深的为民情怀,既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
苏东坡富有才华和名望,可为何在朝野上下如此看中苏东坡之才的情况下,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老是跌宕起伏,要么在外地为官,要么走在被贬谪的路上?
原来苏东坡这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从不站在得势的那一方,只站在内心法则的一边,他的价值观不可撼动。
在王安石等新党眼里,他上书反对新法,还明里暗里在诗文里讽刺新政。在司马光等旧党眼里,他又不够坚定,没有彻底地反对新法,还经常替新法的好处辩护,让执政大臣非常为难。
比如,苏东坡两次来杭州,第一次来当通判,是因为反对新法,被王安石排斥;第二次来杭州当知州,是因为想保留新法的一些好用之处,常常与司马光争吵,最后又陷入党争,在朝廷过得不开心,主动请求外放到杭州。
而他在杭州,并不只是吟风弄月,而是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给杭州这座美丽之城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的同时,还给杭州留下了一条永恒的堤坝——苏堤。今天的苏堤只是一道风景,而那时是疏浚西湖的水利工程,功能性远远大于观赏性和人文性。
他在杭州抗击旱情,赈济灾民,保证粮食供给,让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无一人饿死。而此前杭州饥荒时,“人死大半,父老至今言之流涕”。
当杭州瘟疫流行,他用讨来的独门偏方救民于水火;他在杭州众安桥创办了安乐坊,安置病人,为此自掏黄金五十两;在徐州抗击洪水时,他更是与城池共存亡,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让禁军一起抗洪。
而即便在人生最艰难、处境最危险的黄州、惠州、儋州这三地时,他也心系民众,关注民生。
在黄州,已是戴罪之身的他,自身难保,但他对当地沉溺女婴的恶俗深恶痛绝,专门发起了育儿会,救济那些无力养育孩子的人家; 在惠州,他尽力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主持修筑“两桥一堤”,被传为美谈;在儋州,他已垂垂老矣,但依然热情地承担起文化使命,为当地培养了第一名进士。
苏东坡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常让我们会心一笑、爱不释手。他在困境中依然乐观通达,把苦难咀嚼成财富的智慧,是我们对抗无趣、走出迷茫的指引。
很多人期望如他般,变得言语有趣、知识渊博、人格高尚,一生都能保持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精神。
正如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喜欢苏东坡,是因为我们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