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轩|读懂顾锡东与《五女拜寿》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之江轩|读懂顾锡东与《五女拜寿》

前两天,《五女拜寿》纪念演出在蝴蝶剧场相继上演。第一场,由全国十大剧种的青年演员同唱《五女拜寿》中的经典唱段;第二场,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原生代演员与其他各代小百花共同演绎整本《五女拜寿》。一时间,《五女拜寿》和“小百花”又成了很多人讨论的热词。

这次纪念演出,是纪念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这出戏演了40年,也为纪念这出戏的编剧、剧作家顾锡东逝世20周年。

一出《五女拜寿》演了40年,依然能获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从两场演出的编排里,从这出好戏里,我们能读懂什么?

《五女拜寿》纪念演出

这段佳话要从1983年说起。当年11月,浙江越剧小百花赴港演出团在香港新光戏院首演新编越剧《五女拜寿》,小生帅气、花旦靓丽、老生洪亮,满台生辉,一鸣惊人。

纵观《五女拜寿》的剧情,看起来非常“传统”:户部侍郎杨继康大寿,五个女儿女婿前来祝寿,杨夫人却将生活清贫的养女三春及女婿邹应龙赶出府去。后来,杨继康因得罪严嵩被革职,投靠其他女儿皆遭拒绝,只有三春收留了他们。后邹应龙中状元,扳倒了严嵩,为杨家洗清冤屈,杨继康也因此不认众女而只亲三女。

当年为何会选《五女拜寿》作为赴港演出剧目之一?一是这出戏剧情曲折、故事生动,鲜明地传递了中华传统文化里“善恶有报”“不离不弃”等价值观;二是这出戏里六生六旦同台的行当设置,打破了传统,让小百花团的济济人才都有了发挥余地,众演员共生共荣,一派生机。这次演出,效果出人意料地成功,香港满城争说“小百花”,浙江越剧更是影响了一批香港戏迷。

不仅如此,40年来,精益求精、代代排演,《五女拜寿》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最有观众缘的“立团之作”。《五女拜寿》最初为湖州越剧团而作,后来此剧“落户”当时刚组建不久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教科书般的编剧技巧,让水灵灵的女子越剧以群像的方式亮相,一出生就是风华正茂。

时至今日,有如此成绩的浙江剧目,或许也只有昆剧《十五贯》可与之比肩。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一代代青年演员入团之后,也必学此戏、必演此剧,通过它来感受师承之情、传递文化之魅。

《五女拜寿》纪念演出

《五女拜寿》这出好戏是怎么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到关键人物——顾锡东。

嘉善人顾锡东一生创作了200余部剧目,直到今天,他依旧是浙江剧作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除了《五女拜寿》,越剧《五姑娘》《山花烂漫》《汉宫怨》《陆游与唐琬》等也出自他手。此外,他还参与整理与改编了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一系列响当当的作品。

浙江戏剧界人士,只要提到他,莫不称他为“顾伯伯”,亲切的称谓里饱含着深情。那是对一位剧作家才华的敬佩,更是对一位伯乐无私扶植晚辈的敬重。才华与情义,让剧作家创作出好戏,这也彰显了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的普遍规律。

笔端有情,是因为心中有人。笔下之情,落到剧作里,就是一个人的创作观。顾锡东对戏曲创作深入摸索与研究,清楚地知道戏迷需要什么,观众为何鼓掌,一出戏为谁而写。

正因心中有观众,所以在《五女拜寿》当中,他让落难的好人收获大团圆的结果,以一波三折的饱满故事,继承戏曲的正能量情感传统;也正因心中有演员,所以他用才华书写经典唱段,《五女拜寿》奉汤选段不仅让当时年轻的茅威涛一鸣惊人,也滋养了蔡浙飞、陈丽君等人的成长之路。

笔下生辉,是因为心怀自信。在顾锡东的人生经历中,戏曲创作也曾经历起起伏伏,而他从来不曾放下创作的笔。他相信火热的生活是最好的题材,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老师,相信戏曲是可以托付终身的事业。

他与七龄童等人整理改编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传统剧作中扬弃,以一双慧眼留存下了可以流传久远的精华;广为流传的《五女拜寿》,是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里找到灵感,宣扬了“忠孝仁义爱”,并通过各大剧种的移植演绎,造就了“一剧之本40年”的佳话。

落笔从容,是因为心无旁骛。不只一人在忆起顾锡东时,难忘他对后辈发自内心的爱护与提携。越剧导演杨小青当年是个不起眼的演员,当她在后台默默地琢磨、学习戏怎么排的时候,就是顾锡东发现并重用了她。

顾锡东将对戏曲的热爱化作了对从业者培养的责任。他有眼光有担当,看重青年的上进心、投入感,为此而生发的鼓励与宽容,成为后来者感受到的拳拳之心,激励着更多人大胆探索戏曲演绎的不同路径。

顾锡东与茅威涛合影(1986年新加坡演出时) 图源:“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微信公众号

时至今日,戏曲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又总有一些东西能在呼啸的变化中岿然闪亮。通过顾锡东与《五女拜寿》,我们还能读出什么?

扎根文化沃土才能“守”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出好戏的立身之本。《五女拜寿》根植于中国式的情感表达,讲述中国式的和谐团圆故事。一代代观众从故事内外获得的满足感,来自满台生旦的新奇、各个流派唱腔的斗艳,更来自我们传统文化中善恶有报的朴素人生观、价值观。

顺时求新求变才能走“新”。戏曲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像顾锡东这样的创作者从来不惧变化。他擅长抓住戏曲的“核心力量”,开阔创作视野,不摒弃历史题材给予的滋养,不把传统、历史与现代、创新对立起来,与时俱进,传承发展,给创作以自由。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传统戏剧也需要在不断的“守”与“破”中探索前行。今天,戏曲该如何继续往前走?笔者想到三点。

不妨大胆一点。和网络“联姻”,借传播发力。无论是电视综艺《越剧好声音》创下高收视率,还是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票难求,都体现出顺应网络传播时代的作品不仅能“圈粉”老粉丝,还可以让戏曲之美吸引更多“门外汉”,做到存量增量齐头并进。

不妨青春一点。戏曲这部“中国连续剧”的芳华,就是在一代代青春力量的激荡下勃发出生命力量。今天,我们更要在创作理念、演绎队伍上走青春路线,用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吸引更多新生代观众了解戏曲、热爱戏曲。

还需真挚一点。这份真挚体现在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尊重观众又不简单地迎合。创作者的创造,应当看得到人间冷暖、摸得着人生脉搏、跟得上时代步伐。

当然,说一出戏,怎能只说一个人?说一个剧种的成功,怎能只说一部戏?《五女拜寿》的成功由集体造就,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观众缺一不可;越剧能够走到今天,也因它一边坚守着我们民族的审美和文化特质,一边顺应时代不断变革与迭代,是人、戏、时代等综合因素促成的结果。

但创作好戏的密码,从顾锡东身上可以读懂;一个剧种生长的密码,从《五女拜寿》当中可以读懂。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