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滨江区高度重视挖掘、保护区域内地名文化资源,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工作,坚持传承保护与统筹开发相结合,积极探索运用多方式、多途径宣传城市地名文化。
抓服务
深度推广数字门牌
滨江区作为省、市“数字门牌”试点单位,以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为工作目标,先后投入财政资金166万元,安装1.3万余块“数字门牌”。同时,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数字化改革要求下,区民政局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数字门牌”应用服务项目建设,形成了具有滨江特色的“1+3+N”建设模式。“1”即一套“数字门牌”平台,打造“数字门牌”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对门牌的生产、安装、验收、定位、激活、发布、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实现门牌管理的业务闭环;“3”即三大公共服务应用场景:码上社区、码上居民、码上诚信;“N”即多跨协同、未来打通多个应用场景,涉及健康、养老、教育、卫生、社会治理、社区邻里等领域。“数字门牌”二维码为全区数字应用场景赋能,与区各部门的应用场景连通,实现“一码多用”的目标,切实做到了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提升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重传承
深度融合发展创新
为推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保护好老街巷地名文化,滨江区组织开展了“消失的地名”征集活动和征文比赛,已征集完成219个历史地名、20余条“消失的地名”、100多篇征文。以老街为底本,滨江区明确了街区定位,并积极对老街巷进行申报和保护,西兴街道被认定为省第二批“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西兴街道、天官第、过塘行码头、浦沿街、乳泉等15处地名纳入杭州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十余处地名纳入滨江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群众了解地名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滨江区将屋子桥、乳泉两个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和有千年文化底蕴的鸡鸣山作为试点,专门设立了地名文化遗产标志牌,重点介绍试点地名来历、历史沿革、文化属性及地名故事等,并在标志牌上附载地名音频和视频的二维码,市民和游客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了解更多地名文化内容。
强意识
深度弘扬宣传推介
探索宣传方式,多维度展现城市形象与文化内涵。滨江区联合省区划地名学会共同制作《筑梦滨江》《槐树下的红色记忆》《寻迹西兴》《诗意白马 意兴千年》等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地名文化宣传片,以地名为切入点,从历史古镇、红色故事、城市发展等维度,集中展现城市形象与地名文化。其中《筑梦滨江》在国务院全国地名普查小组举办的“美丽中国·地名寻梦”活动中,入选全国百部获奖作品。
创新宣传模式,推动优秀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滨江区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为契机,从收集到的地名故事中精选了一批代表性强、积极向上的故事,编辑成《滨江地名故事》丛书,让人们读懂地名文化的深厚内涵。先后制作了两批极具滨江地名文化特色文创产品,如冰箱贴、钥匙扣等,力求让地名文创产品贴近生活。其中,第二批文创产品将地名文化与中小学生的日常文具用品——套尺相结合,将浦沿老街、屋子桥、滨江亚运会体育场馆这三处特色地名刻于套尺上,让更多学生了解、认同滨江区优秀地名文化,不断推动地名文化向产业化、实体化、效益化发展。
拓展传播形式,丰富地名文化服务场景。为扩大地名文化的宣传范围,滨江区在6所学校举办了“地名文化宣传进校园”活动,包括地名文化知识科普讲座、地名文化展、故事会等,引导和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除此之外,还恰逢其时举办了“传承地名文化 共襄亚运盛会”杭州市地名文化主题活动,以人文情怀为环扣牵紧人与地,以地名知识为纽带牵紧人与文化,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地名背后的历史变迁、人文底蕴和时代风貌,展现杭州悠久历史、厚重人文、亚运风采。
来源:浙江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