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观察丨7000多“岁”的嘉兴 如何讲述今天的故事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红船观察丨7000多“岁”的嘉兴 如何讲述今天的故事

秋日,稻谷金黄,嘉兴马家浜考古遗址公园的那片稻田,熟了7000年。

时光倒流至新石器时代,高楼夷平,马路消失,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沃野,一群先民种下了一粒种子。

过去了一年,这里长成了一片稻田。过去了好多年,这里就孕育出一座城——这里就是承载“江南文化之源”——马家浜文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兴。

历史的风,撩拨城市的心弦。12月1日,2023“红船论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浙江实践理论研讨会在嘉兴举办,汇聚思想力量,深入研讨交流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一批理论成果,推出一批实践案例,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篇章提供智力支撑。

走过7000年,嘉兴如何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创新,不断讲述“新故事”?

文脉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城市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看7000年的人类活动史,嘉兴马家浜遗址公园里的“碳化稻谷”,引领了太湖流域人工驯化稻谷之先。

看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嘉兴市博物馆内的文物圆茎青铜短剑,佐证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相争、槜李之战,古称“槜李”的嘉兴因而载入《春秋》。

看近1800年的建城史,嘉兴子城遗址公园的残垣,还依稀能窥见千年前的绰绰风姿。

看100多年的党史,嘉兴南湖畔红船依旧,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

溯源历史星河,史前文化、端午文化、运河文化、吴越文化、古镇文化、红色文化、海塘文化、名人文化……在嘉兴汇聚,璀璨夺目,滋润万物。

2002年10月,习近平同志刚到浙江工作,外出调研第一站就来到嘉兴,指出嘉兴“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两个文化”凝聚成嘉兴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明其所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城市发展要讲好城市文化故事。以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城市的文脉才能得到有效传承,比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石库门、福建福州的骑楼等等。嘉兴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持续推动“两个文化”传承发展走深走实、出新出彩,为推进“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提供鲜活教材和实践例证。

全方位摸清资源家底,嘉兴认定214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的红色标识地和1317处文物保护单位;恢复子城遗址公园、春波门、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古迹,建设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为塑造“江南文化之源”提供更多历史例证;建设“红色资源在线·红色润心”等数字平台,全面提升全市214处红色标识地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一座城市,因历史而厚重,因人文而优雅,慢慢舒展出最好的姿态。

活起来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故事。

百年前,小小的红船,摆渡了暮霭沉沉的中国。百年后,我们从一个展览中走进历史。

5620平方米的展陈中,至1135件文物实物、史料静静陈列:按照原貌1∶1复制的巴黎公社墙,连石块结构、墙面纹理都与原版一模一样;1921年沪杭线上的嘉兴火车头,陈望道在义乌老家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场景;300个不同版本《国际歌》,490把军号排成了5个方阵……在幻影成像技术和声、光、电效果的加持下,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红船起航》主题展带领参观者穿越回百年前的峥嵘岁月。

这是一次精益求精的匠心奔赴。经历3年筹划、6个月闭馆重装,为了办好展览,南湖革命纪念馆对文物史料全面收集、深度挖掘,做到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都有出处,所有地图,都经过国家测绘局的审核把关,体现权威性和准确性。

传承、创新“两个文化”,嘉兴最对了一件事:敬畏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

同样被还原的还有另一场展览。去年夏天,一场“现象级”的展览席卷嘉兴,时间跨度上下千年,在2个多月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简称“大系”)嘉兴特展办到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

历时18年的“文化长跑”,“大系”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至今共收录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79件(套),其中不少的真迹曾被收藏在嘉兴的一座阁中。特展中最为亮眼的嘉兴元素“天籁阁”,见证着历史的轮回,仿若命运般的重逢,“大系”来到了天籁阁曾经矗立过的地方。

一座天籁阁,半部中国艺术史。如今,还原的故事再度续写。嘉兴正积极复建天籁阁,未来打造一个集收藏、研究、展陈、交流、产业、休闲为一体的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高地,再现嘉兴历史收藏名家项元汴时期“海内风雅之士,取道嘉禾必访元汴,而登其所谓天籁阁者”的盛景。

如果说天籁阁是嘉兴古城中的最高艺术文化殿堂,那么嘉兴最古老的政治中心,非子城莫属。

2021年6月,距今已有1790年的历史的嘉兴子城揭开全新的面纱,千百年前的政治中心如今成了市民晨练、散步的好去处,用全新的方式演绎文化文明的传承。这抹嘉兴人心中的“白月光”,再度与飞速发展的嘉兴一起,日月同辉。

如何建设好“两个文化”的载体?嘉兴在传承中创新,大力实施禾城文化复兴行动。

嘉兴率先全省实现791家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年均在礼堂开展各类活动3.5万场次,惠及群众超130万人次;在全域打造“禾城驿·温暖嘉”驿站品牌,化“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年均开展活动500场,累计服务逾16.2万人次;嘉兴市图书馆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嘉兴模式”,年接待读者400多万人次,年外借图书230多万册,年阅读推广活动量超过5000场……

让“两个文化”的价值优势放得更大,嘉兴以文化润心,促精神富有。嘉兴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促进人民精神富有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率先构建精神富有“5+15+30”指标体系,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共富,从精神层面进一步向切实的生活靠近,化无形为有形,让公共文化服务发力在刃上。

“两个文化”浸润之下,嘉兴以悠久的文渊、深广的文脉、充沛的文气,描绘“勤善和美 勇猛精进”的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搭建起嘉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活在历史里,正创造着“历史”,也会是历史的“局中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嘉兴放大“两个文化”优势,在赓续传承历史文脉和“红色根脉”上担负使命、先行示范,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嘉兴力量。

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然而缔造这个伟大政党的最早的党员有多少人?是哪些人?曾经一直没有定论。嘉兴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空白。

嘉兴社科理论工作者经过3年的实地调研和详细的史料考证,第一次系统地梳理了中共一大召开时,国内的6个小组以及旅日、旅法小组共58名党员,不仅对58人的身份进行考证,还撰写了58人的人物传记。

近年来,嘉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推出《嘉兴文献丛书》等研究成果共38类317册;歌剧《红船》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报告文学《红船启航》获“鲁迅文学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连续10年排名全省第一……

酒香也怕巷子深,城市文化离不开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嘉兴规范发展红色教育,成立市红色教育中心、红色教育联盟,围绕首创、奋斗、奉献三大主题推出21条红色研学精品线,串联70个现场研学点。

如果你在更宽广的视野里观察,就会发现,嘉兴市红色教育中心还与国内众多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井冈山、遵义、延安、重庆等地的红色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组成了“亲友团”。这样一来,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可以按需“打包”,走出一条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教育发展之路。

做强名人文化,嘉兴成功承办“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推出“金庸故里 ‘醉’美江湖”文化品牌,实施沈钧儒纪念馆改陈布展工程;做精特色文化,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17年精彩上演,做亮乌镇戏剧节等特色品牌,在国内外火热“出圈”;做亮古镇文化,“中国古镇看嘉兴”品牌打响,举办2023世界运河古城古镇创新发展大会,推出“梦里水乡”精品线。

历史的厚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革命文化中的“红船精神”成为融入嘉兴人民血液之中的信仰和力量源泉,激励着嘉兴永远向前、永不懈怠。

时光流转,初心不变,情怀依然。嘉兴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大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深化社情民意大走访,探索开展“初心指数”评价,推进“网格化联心、组团式服务”,让每个党员干部都有群众工作的“自留地”“责任田”,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桥”和“路”问题。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船精神”始终是指引嘉兴奋进的明灯,7000年前的稻野依旧与嘉兴血脉相连,光彩更胜往昔。

当新时代的篇章展开,往后的文化新故事,还需要听嘉兴细细来说。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沈烨婷 顾雨婷 通讯员 钟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