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残运会盲人门球赛事进入第三日的酣战,强劲的中国队依旧惹人注目——男女两队双双以预赛积分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下一轮。
中国男女两支队伍几乎都以浙江省盲人门球队为班底组建,本次亚残运会的比赛场地正是他们日常的训练基地——位于杭州塘栖的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这也是杭州亚残运会中唯一的民营场馆。
自2003年至今,从塘栖镇走出的浙江省盲人门球队已经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残运会冠军,而以此为班底组建的中国男队还勇夺了2008年北京残奥会金牌和2021年东京残奥会银牌,中国女队蝉联残奥会三届亚军。
从默默无闻到闪耀赛场,辉煌的战绩背后是队员们夜以继日的付出,也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陆财良。他是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主任,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被称作“全国投资残疾人体育第一人”。因为他,盲人门球这个小众项目在塘栖发展壮大,与看似毫无关联的杭州唯一织造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比赛现场。潮新闻记者蒋超 摄
浙江盲人门球运动员都在这家工厂“打工”
杭州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原杭州唯一织造厂)安置着100多位残疾职工,包括69位现役运动员,其中有12位盲人门球队运动员。
这是一家福利企业。自21世纪初,陆财良在塘栖镇创立这家工厂时,就安置了不少残疾人就业。2003年,为备战全国锦标赛,组建盲人门球男女队,浙江省残联原副巡视员邬祖根联系了老朋友陆财良,希望他的工厂能接收这批队员。
热爱体育的邬祖根是浙江省盲人门球队的发起人。1999年,他走进余杭的盲校、推拿店,挑选了几个身材高大、敏捷灵活的盲人组建起这支队伍。次年,第一次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比赛。邬祖根说,“人很好找,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省盲人推拿培训班就设在余杭。”然而,队员们日常都为生计奔忙,训练不稳定,比赛成绩不算好,男女队在全国排在四五名。
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陆财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尽管那时“对盲人门球一无所知”。
这批盲人运动员就此有了带薪训练的福利——吃住在工厂,生活有保障,开始从松散走向专业。起初,他们没有专属的训练场地,只能借用塘栖中学的场地,条件艰苦。那年夏天,偶然去场地看到的一幕,把陆财良“震住了”,“他们脱下鞋子都能倒出汗水来。”
因为这个挥之不去的画面,2005年,陆财良出资近60万元,在厂房顶楼,为盲人门球队队员建造了一个800平方米的标准球馆,又装上空调。
那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浙江男队一下跃升冠军;第二年,“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在杭州唯一织造厂挂牌,这也是中国残联、中国残奥管理中心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残疾人体育项目训练基地。
陆财良(左二)和邬祖根(右一) (资料图)
2006年,陆财良陪同盲人门球队到美国参加世锦赛,真切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女队一路过兵斩将,夺得亚军。看着五星红旗在场馆升起来,队员和现场的华人都拥抱在一起,大家都激动得满眼泪水。”陆财良感慨说,“我们做生意,哪怕赚再多的钱,可能也无法体会到这种感受。”
此后,这项冷门运动成为陆财良一生的事业。十多年来,他始终为浙江省盲人门球队提供场地、安置就业、投资比赛,用坚守为浙江省盲人门球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些年,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早已华丽蜕变。2010年,在政府支持下,陆财良着手新建综合性残疾人运动训练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座占地130余亩,集训练、比赛、住宿、餐饮于一体的高水平训练基地在塘栖镇落成,并拓展了坐式排球、柔道、盲人跳绳、旱地冰壶等残疾人体育赛事。为迎接杭州亚残运会,2021年,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又启动新一轮的提升改造,将无障碍设计充分融入场馆中。
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
被盲人门球开启的另一种可能
在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的迭代升级中,它也成为“冠军摇篮”,悄然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出生于1984年的陈亮亮是男子盲人门球队的“制胜武器”。6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他失去了光明,“本想早点参加工作,好减轻父母的压力,没想到,打门球打出来了。”
假如当初没接触到盲人门球,陈亮亮说自己的“宿命”只有一种——推拿。2002年,18岁的陈亮亮和19岁的蔡长贵曾入选中国盲人门球男队第一批队员,但两年后,邬祖根为组建浙江省队找到他们时,两人都已经在做推拿师。
杭州唯一织造厂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两人一同来到杭州。
后来,凭借骨子里不服输的倔劲,陈亮亮练就“旋风发球”的绝技,仅需3秒就能把球投到对方的球门里,成为中国队关键时刻的“杀手锏”。他带领中国队屡屡获得佳绩,被誉为世界盲人门球界的“梅西”。蔡长贵则发挥身高臂长的优势,最多能在一场比赛中有效阻止对方进攻36次,堪称“最强守门员”。
陈亮亮。潮新闻记者 蒋超 摄
随着浙江省盲人门球队打出名声,盲人家庭也主动找上门来。邬祖根回忆说,2016年左右,“00后”来亮宇跟着外婆的妹妹从辽宁千里迢迢来到基地,“他跟着外婆的妹妹长大,家里条件很苦,说自己想打盲人门球。”邬祖根和陆财良留下了他,“他各方面素质确实不错。”
如今,这个自告奋勇的男孩已经有188cm高,成长为中国男子盲人门球队的主力队员。
他们从各地盲校选拔来的苗子,也已硕果累累。
作为东京残奥会“最佳投球手”,出生于1998年的杨明源,可以在一场比赛中投入26个球。
温州小伙胡明耀15岁时就夺得第一个亚残运会冠军,在东京残奥会上,又因酷炫的发球姿势和一头白发形似动漫人物“五条悟”,爆红全网。
“95后”绍兴小伙余钦权则接力蔡长贵成为主力守门员。东京残奥会上,他为中国男队“全程守门”,一次次扑救,和队员合力赢回银牌。本届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他站在舞台中央,代表全体参赛运动员宣誓。
杨明源(左一)和余钦权 潮新闻记者 蒋超 摄
盲人门球让余钦权和胡明耀不约而同地找回自信。因白化病导致眼球色素缺失,造成视力残疾四级,小时候,胡明耀的学习总是跟不上,“唯一的强项可能就是在运动上有一点优势,它带我融入了团队,不再少言寡语、独来独往。”由于先天性视力缺陷,余钦权有过敏感自卑的时光,而“运动本身就在教会我克服困难,给人带来阳光正向的力量。”
只是,当伤痛和重复的枯燥伴随而来,他们并非没有犹疑和挣扎。“如果我去读书会不会更好?”这样的念头曾滑落进胡明耀的脑海。东京残奥会前一年,余钦权还因为腰伤陷入低谷,一度想放弃这项运动。
陆财良(左二)和盲人门球运动员(资料图)
摇摆最终被热爱和责任化解,他们珍惜也感激盲人门球运动的发展。回首过往,除了因此获得的荣誉和瞩目,他们都很庆幸得以搭上这趟通往人生另一种可能性的列车,从而领略更广阔的世界。
他们不曾看清过陆财良的模样,但却和他无话不谈。邬祖根说,陆财良和这些盲人运动员的关系就像父子一样,“他了解他们的所有情况。两口子吵架了,他去调解;家里有什么事,他帮忙解决;还会给运动员介绍对象……”
当一位企业家跨界小众的残疾人体育,支撑他坚持20年的动力是什么?
北京残奥会之后,一位队员的父亲从农村老家来杭州看望陆财良,带了自己家种的半袋子花生送给他。“他一见到我就跪下了,感谢我给他儿子带上了奥运赛场,赢得金牌。过去,他很自卑,现在,他是全村的骄傲。”陆财良说,“我看着他的眼睛,我从里面读到了感激。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蓉 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