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旧址航拍
民国初建的十多年里,浙江以一省之大、三千万人口之多,没有一所公立大学。1921年浙省议会提议筹办一所省立的杭州大学,第二年省议会选举蔡元培、蒋梦麟、何柄松、阮性存等9人为筹办杭州大学董事。校址选在万松岭敷文书院旧址。阮毅成《杭州大学》一文里描述道:“万松岭是杭州西湖通钱塘江江干的大道。南宋的故宫,在其附近。南宋时,曾在岭上建有孔庙,后毁于兵火。敷文书院也是南宋以来的讲学之地,却也早已片瓦无存。岭上松树特多,与西湖上的九里松,同以松树著名。其地可以左眺钱塘江,右瞰西湖。风景佳胜,确为治学的好地方。” 1923年春天,考察校址后,陶行知接连写了两封致浙人的公开信,在第一封信《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里,陶行知提出了大学选址“五项标准”:
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
这所拟议中的“杭州大学”最终胎死腹中。然而在陶行知写这封信的当年,杭州确实已有了一所选址合乎陶行知理想的大学,这就是隐于钱塘江畔六和塔边月轮山峦葱茏绿荫里的之江大学,一所小而精的教会大学。
00:47
01
之江大学的前世:从崇信义塾到育英书院
之江大学旧址:“天然好景人工美”
回溯之江大学前世今生,它初生的地方倒还不是在杭州,按照老底子的惯例,这所之江大学的“籍贯”应该算成宁波才对:之江大学的前身——崇信义塾,1845年7月26日成立于宁波江北岸槐树路。主要的创始人为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嘉谛,他是一位医生,曾先后就学于哥伦比亚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崇信义塾,是浙江第一所男子洋学堂,也是浙江最早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新式学校之一。
▲今之江大学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7年9月,取得杭州官府的许可之后,崇信义塾迁址杭州皮市巷。率领师生迁移杭州的是传教士陶锡祈。崇信义塾搬迁到杭州后,更名为杭州长老会男塾(Hangchow Presbyterian Boys’School),中文名称则是育英义塾,陶锡祈担任校长。育英义塾典出《孟子》“三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897年初,育英由义塾升格为学院,校名改为杭州长老会学院(Hangchow Presbyterian College),中文名称相应地改为育英书院。领导并完成这一次升格的,是时任校长的传教士裘德生。“书院”虽为中国传统学府名称,但史家通常以为育英书院事实上已经是一所新式高等学堂,也可以看作是浙江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堂。育英书院时期,学校已经完全突破了原先的传播教义、培养教士的办学主旨和格局。
02
之江大学的校址:门对浙江潮 沧海日 六和月
之江大学旧址:“天然好景人工美”
▲位于钱塘江畔六和塔边
育英书院搬迁到今天的校址,即钱塘江畔六和塔边月轮山峦,是在1911年2月。第一批迁入新校址的是育英书院12名教职员和117名学生。也在这一年,新校址的育英书院更名为之江学堂。因为钱塘江流经育英书院山脚下的这一段,江流曲折如一个“之”字,故钱塘江又名之江,育英书院也取了“之江学堂”的新名字。
也就从1911年开始,“之江”两字正式嵌入了这所学府的校名里面了。
1914年,之江学堂升格为大学,校名改为杭州基督教学院(Hangchow Christian College),中文名之江大学。升格为大学的之江大学时的校长是传教士王令赓,美国帕森斯学院硕士,亦是数学、化学、英语和教育学方面的专家。从小巷里的School到钱塘江畔的College,新校址见证了这一蜕变的完成。
新校址的勘察,早在1906年就已在酝酿。这一年的11月,学校董事会任命了一个教职员委员会,成员有周梅阁、裘德生、王令赓、马尔济等。这是一个克尽职责的委员会,选址、购地和建设等任务都认真负责地去做。中国教士萧芝熺是周梅阁之前的教务长,据说他吟咏了《登杭州秦望山》,后四句:“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引起了委员会成员对秦望山的注意。
王令赓曾记述他们勘踏的这个地方:“最后我们被领向钱塘江,经过六和塔,我们发现了一块相对空闲的土地,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这儿有一块离河面75尺高的悬崖。从钱塘江后退一段距离就是一块平地,高度渐趋升高至200英尺。”
▲慎思堂
王令赓的这段描述,和陶行知对大学选址理想的勾画,仿佛异曲而同工,前后相映照。这样说来,中外人士的大学理想也是有可以相通相合的地方的。之江大学的新校址,从1907年破土动工,至1936年,陆陆续续建成十多幢校舍。
二龙头山上的第一幢主教学大楼慎思堂,1911年新年后竣工。慎思堂由美国俄亥俄州赛佛伦斯夫妇捐资所建。承袭欧式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三层砖木结构,外墙采用清水红砖砌成,拱券门窗,大楼正门正立面建有白色石膏柱的古典门廊,四根爱奥尼克石柱洁白而高贵。整幢大楼雅致精美。大楼外墙的红砖所取色调,也成为了之江大学校区的主色调。
▲同怀堂正面
校园中轴线南端起点处的同怀堂(正式名称为经济学馆),竣工于1936年。这是申报馆总经理、也是之江校董的史量才(1880—1934),其夫人和儿子在史先生被刺后捐资建立的。这幢楼顶部安放了一只巨大的罗马字时钟,又被师生们称作钟楼。同怀堂和慎思堂南北呼应。当年登上同怀堂的钟楼楼顶,钱塘江、六和塔和整个校园尽收眼底。1937年秋冬通车、1948年5月修复的钱塘江大桥,如今也在登楼者的视野里了。
▲同怀堂
都克堂,也称小礼堂,这是教会大学都有的标志性建筑,美国都克家族捐建。1919年1月落成。都克堂内部有500个座位,全校集会、报告会、演出、毕业典礼都曾在这里举行。这是一幢哥特式石结构的二层教堂,十分漂亮。都克堂位于慎思堂的西北面。
▲小礼堂
学校图书馆建于1932年7月,三层大楼,风格仿照哈佛大学等知名法学院图书馆,红砖清水外墙,红瓦披顶,凝重端庄。当年馆藏西文图书万余册,中文图书3万余册,中西文杂志6000余册。图书馆的位置在慎思堂与都克堂之间的山坡上。
▲图书馆
图书馆后面一条通向天文台方向的山路的山坡上,林木之间则散落着五座依山而筑的别墅式小洋楼,小洋楼的外立面,各取红、白、灰、绿等颜色。这些红房、白房、灰房、绿房,是之江大学教员的宿舍。
还有一座位于都克堂西侧的佩韦斋,1926年建成,原先用于教员住宅,1929年后改作女生宿舍,因这一年之大向南京国民政府申请立案并开始招收女生。顺带说及,也是在这一年,按照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之江大学更名为私立之江文理学院;抗战胜利后,194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核准之江文理学院为综合性的之江大学,内设文、商、工三个学院。
▲佩韦斋
之江大学校园建筑优美典雅,青山绿树,山泉淙淙。1925年3月杭州大学筹办董事蔡元培先生访问之江大学,据说他对陪同的费佩德校长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正在筹备杭州大学,可是最好的校址已被之江大学先占了。”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一位学者,署名野鹤写了一首《游之江大学》诗,诗云:“潮落之江水势遒,高风斜日二龙头。连云黉舍荆榛辟,彻户弦歌雅化流。几点白帆舟出海,四山红树客登楼。天然好景人工美,写入新诗未尽收。”
“天然好景人工美”一句概括尤为确当。当年校园之美,如今已然成为经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的荣誉;2000年,之江大学旧址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校园整体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之江大学的精神:东西文化阐扬
之江大学旧址:“天然好景人工美”
▲之江大学情人桥
前引陶行知先生这封公开信,陶先生以为正在筹建的杭州大学,坐落在这样的胜景里,必定“能够罗致第一流的导师,培养第一流的人才,创造第一流的学术”。拟议中的杭州大学未能建成,已经占据了优胜位置的之江大学,确乎罗致了敬业的教员,培植了优秀的人才。
教员的敬业,可以举费佩德作例子。费佩德监理新校址工程的同时,还得在城内的育英书院承担物理、英语和音乐三门功课的教学,他经常要在城外的秦望山和城内的皮市巷这两地之间往返。费佩德小女儿珍妮特回忆,她父亲下午要很晚从工地赶回城内的住宅,有时城门已经关闭了,进不了城,只好在城外农舍借宿一夜;或者花费一个便士请人使用城墙上的辘轳悬挂一个篮子把他吊进城里。
▲前文中的东斋
之江大学是一所小而精的学府,成才的比例相当之高,为中国贡献了文理工诸科相当一批的人才。这在之大校史的文献上都有记载。这儿不再一一罗列,就说下文理兼通、中西融汇的陈望道。之江大学的学习,给陈望道打下了日后治学的比较坚实的文理知识的基础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根底。对于英语的精通和留学日本的经历,使陈望道能够以英文、日文《共产党宣言》作底本,翻译并出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对于数学的研修,使陈望道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学的同时还能够在东京物理夜校兼修数理科学,更是在1923年发表《最近物理学概观》。数理科学的学习,给陈望道奠定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陈望道在1934年创办《太白》半月刊时,在国内最早提出“科学小品”概念,也就是科普作品,首次推出“科学小品”专栏,这在中国现代出版界是首创。
▲陈望道(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陈望道以治中国文法修辞之学著称,数学研修给他培养起来的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论和能力,助力了他的语言学研究;外语能力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他是最早引入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用于中国语言研究的学者。陈望道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之江大学培养的学生所能够进入兼通文理学科、融汇中外文化的开阔境界。
1921年前后,当时的之江大学校长司徒华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二弟——约请马叙伦为之大写校歌。马叙伦熟悉之大,故有司徒华林之请。这首校歌开篇即点出之大的位置:“门对浙江潮,沧海日,六和月……”本文前面的描述,足证马叙伦所言不虚。接下来的歌词表达了这所大学的旨趣,也寄寓了马叙伦的期许:“……学以济时,诚为体,仁为用……东西文化阐扬……”
来源:杭州园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