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指责笑果文化脱口秀某演员在专场演出中大秀“作死式玩梗”,运用的梗涉嫌侮辱和冒犯我国人民子弟兵。事情一经爆出,引发网友强烈不满,现场录音曝光后,更是点燃众怒。
尽管笑果文化公司紧急道歉,涉事演员被无限期停演、个人微博禁言、演员表除名,但仍不足以平民愤,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中。据报道,相关部门已对演员所属公司立案调查。人民日报等官媒先后点名批评,直言“脱口莫脱轨,玩梗须有度”。
近年来,脱口秀演员在“雷点”上蹦迪、玩梗上翻车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脱口秀团队“唐蒜铺子”旗下男艺人在脱口秀现场互动时诋毁女大学生,并给西安某大学安上“857院校”这样带有侮辱性的昵称,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争议。
那么,什么是脱口秀,它有什么魅力,又为何频频“翻车”,脱口秀该如何不止于“秀”,走稳又走远呢?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脱口秀”是从英文词组“Talk Show”音译过来的,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英格兰地区的咖啡吧集会,但它得到真正发展是在美国。20世纪,随着美国无线电广播的产生以及人们对公共集会的热衷,越来越多的听众借助广播参与话题讨论,脱口秀从民间漫谈逐渐发展成节目。
20世纪90年代,脱口秀作为舶来品进入国内,在我国最早的脱口秀定位为采访谈话类节目。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脱口秀形态不断更迭,趋于本土化、大众化,如《金星秀》《吐槽大会》等,受到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追捧,特别是脱口秀融入综艺元素,喜剧演员站在台上面对观众讲述各种梗或段子,令人忍俊不禁,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年轻流量。伴随着节目走红,一些脱口秀演员也赢得了社会知名度。
腾讯发布的《2022脱口秀营销白皮书》显示,从脱口秀受众来看,3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了74.1%。年轻人为什么爱看脱口秀?笔者通过梳理发现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节奏带感。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一段脱口秀被切分为一个个小段子,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里,笑点密集,爆梗频出,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短平快”的审美和娱乐消费习惯,相较于长篇大论、逻辑递进式的演讲,更灵活、更轻松。
其次是情感共振。脱口秀一般以第一人称视角,从个人经历出发,表达相对诙谐,能为年轻人的日常甚至感到糟心的生活注入快乐,短时释放压力,来一场心灵疗愈,比如演员在讲自己经历过的狼狈、不体面时,也让观众联想到自己被生活捶打的样子,引发情感共鸣。正如有人说,台上造“梗”的,更多的是在“表达自我”;台下大笑的,其实是“找到了自我”。
最后是社交需要。近些年,脱口秀剧场成为年轻人打卡新去处,为朋友聚会创造了新的社交氛围,而且脱口秀内容大多涉及职场生活、婚姻恋爱、外貌焦虑、住房问题、饭圈文化等社交热点话题,为年轻人交流交往增添了不少谈资。
二
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中国线下脱口秀在经历了磕磕绊绊的成长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从小众角落走到聚光灯下,成长为国内演出市场重要的新生力量。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国演出市场相关年度报告,2021年脱口秀线下演出观众超过350万人次,票房近4亿元;2022年全年曲艺类演出票房收入6.15亿元,其中,相声和脱口秀演出票房收入总计占比95%以上。
“每个人都可以当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在脱口秀圈内流传甚广的这句话,更是激发了无数“草根”跻身前台展示自我的热情。一些程序员、的哥、外卖小哥纷纷化作段子手,走上脱口秀的舞台,用笑点暴击痛点,用积极、乐观的各种“梗”来调侃工作和生活的烦恼,这既让人们看到了各行各业的辛苦,也给观众留下了会心一笑和深入思考的精神食粮。
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在脱口秀创作和演出中还存在一些乱象,非常值得警惕。比如,有的脱口秀从业者把“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奉为圭臬,硬生生把脱口秀异化为脱轨秀;还有人认为“脱口秀就该是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肆无忌惮地践踏、嘲讽、解构所有的价值”,不断踩着雷区“抖包袱”,等等。
作为语言类艺术,从相声小品到脱口秀,自身的基因就带有辛辣嘲讽和“冒犯”的要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磁带录音时代的相声《买猴》《十点钟开始》到电视时代的《卖拐》《如此包装》,再到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的脱口秀节目,成功的语言艺术,往往离不开辛辣的讽刺和适当的自嘲。
比如,今年春晚的小品《坑》,就把矛头对准了“躺平式”干部。因为话题够真、讲话够直、态度够嘲、立场够正,这种幽默中一针见血的辛辣讽刺不仅没有让观众感受到“冒犯”,反而大呼过瘾。相反,一味地用低俗、恶搞的内容来博取眼球,甚至是拿伤害别人自尊、伤害群体情感的话来开个玩笑、娱乐一下,只会引发观众反感,继而导致口碑、形象“翻车”,这无疑于自掘坟墓,也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小品《坑》 图源:央视文艺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我们深深理解脱口秀事业发展的不易,但也绝不容许打着艺术创作的幌子践踏底线、红线,以有意为之的“笑柄”在公序良俗和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脱口秀看似门槛很低,实则很高,因为幽默是一门很有难度的艺术。只有心怀敬畏之心、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让脱口秀真正回归艺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鲜明指出,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他强调,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
很多时候,出圈和出格只是一念之差、只差一步之遥。为了博眼球“爆梗”,一旦没有把握好是非边界,不能掌握底线与好笑之间的平衡,用力过猛,反倒会得不偿失,引得公众愤怒,甚至引来法律的审判。脱口秀要真正“长红”,必须良性表达,用优质内容吸引人,用经典作品来传世。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底线守得牢,才能自由不逾矩。只是借着所谓的“颜值”、包装炒作走红,注定走不长远,如果还借着流量“光环”干坏事、越底线,更是玷污了行业形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文娱节目,不能只有“娱”而没有“文”。塑造人心、感染人心,首要的就是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懂得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让养德与修艺并行,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必修课程。
内功练得好,才能叫座又叫好。不容否认,现在一些脱口秀演员和不少语言类艺术创作者,做不到深入群众生活,做不到调查研究,写不出新段子、好段子,现实“痛点”“痒点”被无视,整天停留在职场、恋爱等“永恒话题”而抱怨“素材枯竭”,甚至于拿低俗、恶搞凹造型、当笑话,陷入无聊和肤浅。说到底,没有生活的体悟力、技艺的表现力,又何来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共鸣力和直抵人心的洞察力。路遥的墓碑上刻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盖有非常之功,才有非常之人。
规矩树起来,才能涵育好生态。要把鲜明导向立起来,大幅压缩在思想上有偏差、道德上会失守、行为上会失范的从业人员的生存空间,通过以案说法、以案示法,让脱口秀这样的文艺领域真正风气清朗起来,使真正有能力、有敬畏、有艺德的人走到台前,让脱口秀演员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