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揽胜景 六桥烟柳忆东坡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苏堤春晓揽胜景 六桥烟柳忆东坡

四月,杭城春景又一轮‘上新’。

西湖周边,桃红柳绿、游人如织。若问访春何处去?怎能少了“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的苏堤春晓!

春天清早的苏堤,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画。跨虹桥西望曲院风荷,林木森森,白屋悠然,湖水淼淼,有着烟然的神态;锁澜桥上看小瀛洲,浩然水波,犹远似近,如临仙境。

▲苏堤跨虹桥春色

此番胜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那么,是谁将如此美丽的画卷留在了西湖山水之间?

1

杭州有幸逢苏轼

西湖妙景更添香

-苏堤春晓-

苏轼一生曾两次到任杭州,对西湖饱含深情。

▲苏堤航拍图(局部)

他笔下的西湖,春有“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夏有“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日有“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夜有“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四时晨昏,无不成景。

▲湖光潋滟——苏堤远眺西湖山水

1089年,52岁的苏轼上任杭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到任杭州,此时的西湖已不复旧样,“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fēng)日滋”,如果再不治理,任其淤塞荒废,二十年后,西湖不在,想起第一次到任时“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分外惆怅。他心中暗暗决定,要为杭州做点事情。于是,苏轼向朝廷呈递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文章中无处不闪烁着其饱学之士的文人情怀与实干家的精神。开篇便以古鉴今,将水利兴修与国运联系在一起;讲“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讲形势变迁,“更二十年,无西湖矣”,将疏浚西湖的重要性分析得生动服人。

他列举了五个西湖不可废的理由:放生祈福、百姓饮水、灌溉良田、足水助航、酿酒课税。这五个理由无不围绕着国计与民生,此外还提出了筹资方式,论述了可行性。整篇文章文辞优美、理足气盛、情真意切,处处从国计民生出发,既为皇帝负责又为百姓尽责,心系民生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深深打动了朝廷,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苏轼的主持下西湖开浚,四月的杭州呈现“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佳节逢梅雨”的景象。苏东坡在诗歌中描述了苏堤的修筑:“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一堤三塔凌碧波》“我在钱塘拓湖渌”

疏浚后的西湖,水草淤泥被清理一空,湖面也豁然开朗,挖出来的淤泥筑成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联通南北,堤上种植桃柳,修筑亭阁。春天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未雨常疑雨,非烟总似烟,意境动人

▲苏堤航拍图

这就是“西湖十景”中名列首位的“苏堤春晓”。

苏堤建成后,苏轼非常高兴,“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他还将湖面租给民众养菱,租金和税收可以用于后续的疏浚和修葺,种植菱角可以解决部分居民的生计,并在湖面修筑三个石塔,当作界线,石塔之内,不得种植,保持湖面大部分水净明空。三塔后来不断变迁,形成了现在的“三潭印月”。

2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苏堤春晓-

▲桃花盛开的苏堤

苏堤是苏轼留给杭州最引人瞩目的功绩,但其实,杭州人民怀念苏轼,远远不止于一个苏堤。苏轼的才情、实干精神、注重民生、以苍生为己任的情怀,深深打动了杭州人民。他在杭州如此众望所归,以至于在离任后,杭州人民为其筑祠纪念他。

苏轼到任杭州,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严重的灾情。杭州大旱,饥荒和瘟疫接踵而来。苏轼为民请命,减免赋税,设立粥铺。更重要的是,苏轼拨出公款二千缗(mín),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在众安桥,办起病坊,取名安乐坊,延请名医坐堂,并每年从地方税收中积蓄一些钱粮,用来维持医馆运作和收治贫困有病的百姓。

同时,苏轼又重新开始整修水利,疏浚茅山和盐桥两河,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修葺六井,连接西湖,并在北郊新挖掘了两口大井,将湖水引到难以取水的地方,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军民相庆”。

▲苏东坡纪念馆——陈列内景

同样,苏轼在处理诉讼、政务时,为本着为民办实事的情怀,法理兼顾。有一次,苏轼接到状纸,有人告一位卖扇子的匠人拖欠购买绫绢的材料费用两万钱。苏轼召来一问,匠人说:我家制扇为业,但之前父亲去世,开春以来又连续阴雨,扇子卖不出去,实在是没有办法付钱。

苏轼想了想,就让匠人拿二十把卖不出的空白扇子过来,他亲自在这二十把扇子上题字绘画,让匠人以一千钱一把的价格出售。因为有苏轼的笔墨,扇子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匠人也把欠下的钱还掉了。杭州城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为苏轼叫好。

苏轼在杭州,一方面在山水中陶冶情操、写诗诵词,另一方面也在民生公务中济世救人,无论哪一方面都在杭州留下了深厚的印记。有人说,苏东坡是一个有宇宙型胸怀的人。他喜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他为国为民,贴近民生,将民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他挥洒才情、交游广阔,留有诸多文人雅事,更难得的是,他学识丰厚,审美很高,为杭州留下诸多人文遗迹。

▲苏东坡纪念馆——苏东坡书法碑廊

虽然因为他的文学造诣而被人熟知,但他其实是一个出色的公务员,出色的市长。杭州人世代都在怀念他,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市长”。

3

千年苏堤 湖山留迹

-苏堤春晓-

▲游人如织的苏堤

1996年2月5日,在慧因高丽寺的遗址,现在的花家山庄里,出土了一尊巨大的石像。石像通高约2.30米,基座高约0.5米,人物造型是一今文官形象,头戴幞头,身穿长袍,双手持笏于胸前,眉宇轩昂,容貌不一般。据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尊苏东坡石像。同时,这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苏东坡古代石像。

为什么慧因高丽寺会出现苏轼的石像呢?据碑文记载,苏轼筑堤并不是简单将挖出的湿泥堆积一起,而是需要混入硬土,苏轼决定在慧因高丽寺旁边赤山掘土以筑湖堤。寺僧们自然强烈反对,跪成一地阻拦,理由是掘土破坏风水,天降灾祸谁也担不起。苏轼听说后,义无反顾,对着僧人说:事由我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绝不能延耽。愿舍身护法。

“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这是东坡先生在杭州留下的又一段千古佳话。

▲苏轼雕像

如今,一座素雅的石雕苏东坡像立于杭州西湖苏堤南口,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过往游人在这里可以和千年偶像近距离地面对面。伫立于雕像前,人们会思索些什么?或许是感恩于先生造就了眼前的这番美景,也或许会动容于先生把“失意”活成“诗意”的潇洒,更或许是敬重于先生“悠悠万事,唯民为大”的情怀

“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也写道,苏东坡有一半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而今天的杭州一直没有忘记苏东坡,肯定不止因为他的诗词。

▲一抹春色

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