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浙江,估计很多人都有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天下无双,龙井香飘四海;中国省份名称中唯一都带水的,有着“诗画江南”的颜值担当;“文物之邦”“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等等,众多名头加身。
关于浙江,还有一个常被提及的描述——“七山一水二分田”。这句地理风貌上的概括,朗朗上口、直白通俗。浙江陆地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面积74.6%,水域面积5.1%,平坦地20.3%,故有此说法。
深想一下,这句概括之中大有乾坤,藏着“何以浙江”的密码,且听笔者理一理。
丽水云和 图源:视觉中国
一
浙江山多平地少,全省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呈阶梯状下降。西南以山地为主,如丽水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00多座,龙泉凤阳山的黄茅尖是全省最高峰——海拔1929米,当然放在全国高山中比较,可能并不算高;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
以山为主体的自然家底,孕育出了独特的山越文化。先秦典籍中,东南地区的原住民常被称为“越”,贾谊《过秦论》中就提到“南取百越之地”。“百越”是个很大的范畴,如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为“吴越”,福建地区为“闽越”,韶关以南称“南越”。山越文化是古代百越文化的一种,但后来逐渐成为其代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雪耻的故事,奠定浙江文化精神的一块重要基石——坚韧不拔。
有人说,“浙江文化,其基在山”。2019年,浙江开展“十大名山公园”提升行动。天目山、四明山、雁荡山、莫干山、会稽山、大盘山、钱江源、天台山、神仙居、凤阳山-百山祖等入选首批。山川锦绣,这些名山各有辉煌。
如天台山,平均海拔500多米,主峰华顶峰不过1098米,却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享誉海内外,是佛教天台宗发源地、道教南宗创立地,也是明代《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还是古代文艺青年打卡地。李白、杜甫等300多位诗人,留下1300多首有关天台山的诗歌名篇,可以说“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
山地阻隔,导致浙江方言分布高度破碎化,出现“十里不同音”的现象。特别是温州方言,发音、语法、用词等复杂多变,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方言之一。
浸润于“越山向海”的环境,浙江人表现出既有山的韧劲,也有海的胸襟;既具内陆文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点,又有海洋文化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个体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个专业市场、第一座农民城。“创业创新的潮头在哪儿,浙江企业家就追到哪里。”浙商因此成为“天下浙商”,浙江“地瓜经济”得以蓬勃壮大。
绍兴会稽山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七山”的浙江,有“一水”点睛,才是神韵灵动的“江南”。
自北而南,浙江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椒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八大主要水系。另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以及人工湖泊千岛湖等。其中,钱塘江被称为浙江的“母亲河”,润泽两岸约4.4万平方千米的民众。
大运河连通中原吴越,钱塘江流经浙闽赣皖。经由水运,文人雅士、平民百姓谋生交游。往来之间,诞生了孟浩然《宿建德江》、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题八咏楼》等众多诗词名篇,诗情哲思融汇,文脉绵延古今。
永嘉山水,让谢灵运写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开创山水诗的新天地。富春江两岸山高林密,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唐代吴融这样赞叹:“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这画境一样的美景,自然成为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的灵感源泉。百里常山江,相关的宋诗近千首,堪称一条文化史上罕见的“宋诗之河”。
浙江大地,江河湖海溪奔流不息,共同织成一张水网。无论浙北平原,还是浙南山区,人们常常依河建房、临溪而居。水乡古镇、小桥流水,既成为江南诗性文化的象征,也成为“通江达海”“经营天下”的起点。如嘉兴乌镇,自宋至清,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2014年始,又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水乡乌镇变身世界名镇。如湖州南浔,曾经是江南最大的丝市,“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千金”,诞生过“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的巨富之家。
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山水一起,滋润出一个壮观秀美的浙江。
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交汇之处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有个共同点:均发源于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
中华文化是农耕文明,“两分田”的浙江,在山水滋养下,展现独特光彩。以浙江地点命名的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考古学文化,几乎涵盖了长江下游史前至青铜时代的全貌。从“建德人”直至“良渚文化”的遗迹中,我们可以想象浙江先民怎样散落在“母亲河”钱塘江两岸,躬耕陇亩、渔猎稻作,最终发展出璀璨文明。
如“上山文化”稻米遗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遗址。再如,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土石方总量达1008万立方米,充分展现了社会组织结构复杂化和公共权力的存在。良渚遗址因而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据统计,浙江在耕耕地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70%左右为水田,其中嘉兴的水田面积最大。从人均耕地看,浙江约0.3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现实,倒逼浙江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和效率效益。
两宋时,太湖流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基地,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明清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更为活跃,农民多从事蚕桑、植棉业,于是粮食生产转到两湖地区,就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湖州桑基鱼塘”,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农业模式,因此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地鱼塘、养蚕养鱼,呈现出江南水乡独特的农业景观,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渔业文化和蚕桑文化。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基于省情地理,提出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这些年,紧盯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目标,浙江不断更新打法。如,打造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国家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再如,提升乡村产业兴旺度,积极培育茶叶、生猪、水产品、中药材等100亿元级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加快发展创意农业,开展乡村点亮行动,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湖州长兴
四
“七山一水二分田”,每一分对浙江都很重要。山水田共同熔炼“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的文化特质,也深刻影响着浙江的发展之路。
就拿浙江文化特质来说,身处秀山丽水间,浙江文化兴盛闪亮,诗书画印尽显“纸上山水”之妙。不论白墙黛瓦、园林古镇,还是诗文书画、车马行商,较于其他地域,浙江都具有更为典型的江南风貌与更为齐备的江南元素。钱江奔涌、向海而生,浙江也充满活力。自古以来,浙江就思想激荡、学派林立,诞生了诸多思想名家,蕴藏着善于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
再说生态文明建设,平心而论,传统山水文化尽管包含朴素的生态思想,但其主流是一种审美文化,难以科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一些地方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困境,习近平同志鲜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指明了道路,得到普遍认同。如今,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最后说经济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浙江创新发挥“精打细算”的特长。既有向山要效益,先后启动“一亩山万元钱”三年行动和五年深化行动,挖掘山林潜力,撬动山区经济。截至2022年底,累计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业科技富民模式528.8万亩,新增产值311.5亿元。也有向地要效益,2018年起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低效企业升级,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越来越多。今年的省委“新春第一会”,浙江又提出“三个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能进一步激活每一块区域的潜能和动能。
大约1000年前,面对滔滔钱塘江潮,苏轼感叹“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钱潮奔涌依旧,山川焕发新颜,如何让浙山越水更加熠熠生辉,需要我们勇敢担当、弄潮逐浪。
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