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崔巍:打破文化遗产距离感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崔巍:打破文化遗产距离感

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今年多了一个新身份: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之前,她特地前往位于金华浦江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打卡”。

与大运河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崔巍,通过舞蹈艺术,将大运河的故事传播到全世界,也让更多人认识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一次,她为何把目光聚焦到了上山文化?

微信图片_20230304180738.jpg

传承文化遗产,也是谱写新的历史

说起崔巍,很多人都会将她与大运河联系起来。她和团队通过一出《遇见大运河》,以舞蹈剧场的形式,展现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表达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

为了更好地讲述运河故事,崔巍和团队走过中国大运河的六省两市和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世界十大运河。此前,她还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三次提出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相关的建议,在如何传承、传播好文化遗产方面积累了经验。

“浙江已经有西湖、良渚和大运河三大文化遗产,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百年红船、千年宋韵、五千年良渚和万年上山。”崔巍说,尤其2000年,考古调查队在浦江发现了上山遗址,将中国的稻作文明史往前推至1万年前,比著名的河姆渡遗址早了整整3000多年。

2020年11月,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认定: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上山文化彩陶是世界最早的彩陶;上山文化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

微信图片_20230303102416.jpg

崔巍了解到,浙江已启动上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一旦成功,不仅将为浙江、中国再添一项世界级文化遗产,更将填补世界遗产中稻作起源类型的空白,对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重大意义。

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几年为文化遗产发声的崔巍,带去的建议就与上山文化遗址群有关。

“文化遗产传承的是历史,但古老、传统的文化,也可以通过现代时尚的方式来表达。”比如《遇见大运河》,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大命题,不仅仅是一部舞台剧,以巡演历程为线索,采取座谈、展览、行为艺术、快闪演出等多种传播手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传播行动,“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年轻一代在谱写新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30303101758.jpg

打破文化遗产的距离感,人人都是“局内人”

文化遗产该如何传承保护?“当你走进它、熟知它,就能表达它。”不管是大运河文化,还是上山文化,在崔巍看来,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前提下,不同领域或许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

在《遇见大运河》排练阶段,崔巍曾破例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入排练厅,让观众与演员一起,以“我们的水故事”来共同深化主题。

“我们第一场审查,不是只给专家看的,还邀请了‘我们的水故事’的一些讲述者来到现场。”其中包括了生活在运河边的老人和一个小姑娘,“小姑娘的声音很稚嫩,分享妈妈告诉她到河里游泳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

微信图片_20230303101730.jpg

什么是大运河文化?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其实与普通人息息相关。

这一次到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调研,崔巍也碰到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

“我问她知道这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吗?我带她去看,那一粒米。”这粒米,或许是最小的镇馆之宝,崔巍发现,小女孩的眼神里充满着好奇,“她可能不懂这粒米的意义,也不知道背后深厚的专业知识,但从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在思考。这是很可贵的。”

微信图片_20230303101803.jpg

传承就是这样代代接力。崔巍再见十年前那个讲述水故事的小姑娘时,她已经长成了一米七的大姑娘。上山考古遗址公园里的这个小女孩,也成为了另一位小小传承者。

“文化遗产不光是开发和利用,还有传承和保护。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要做他们专业的事,而每个人都可以是局内人,都能成为传播者。”崔巍坦言,上山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要走的路还很长,为此她建议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动态更新之际,将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优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好准备,“浙江人做事踏实认真,我相信社会各领域积极参与的氛围,一定能助力上山文化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万年中华文明的金名片”。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