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体育五年成就回眸
浙江
浙江 > 文旅 > 正文

浙江体育五年成就回眸

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全省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一以贯之 融入大局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五年来,体育主动纳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纳入各级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项目,实现了体育融入大局借势借力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26日,省委时隔18年高规格召开全省体育工作会议,提出打造 “五张金名片”,推动体育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全民健康的基石、产业发展的支柱、奋斗精神的动力”, 奋力开启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新征程。

2021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政府签署《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科学描绘了未来5-15年体育事业发展蓝图。全省体育系统紧紧围绕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和省部共富协议6个方面33项改革举措,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山区26县是关键。2022年,省体育局印发支持山区26县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的通知,山区26县的体育事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27项赛事落户山区26县,磐安县办气排球赛、文成县办风筝赛、龙游县办龙舟赛、天台县办空手道赛。借助体育赛事人流的集聚效应,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为山区26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活力、添后劲,山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体育红利”。

一往无前 锚定“五精(经)五高”办亚运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五年来,浙江体育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面对标“简约、安全、精彩”“五精(经)五高”的办赛理念和要求,努力把杭州亚运会办成共同富裕标志性工程。

亚运会延期,体育红利不延迟。2022年7月1日起,56个场馆31个训练场全部陆续对公众开放,在亚运延期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发挥亚运场馆在体育竞技、全民健身、文化体育等相关领域的作用,让更多群众在亚运场馆开放中受益。

依托高规格的体育场馆,浙江率先构建省级体育赛事体系,培育打造“运动项目之城”“赛事之城”“赛事集聚县”,深入推进亚运城市行动,做到坚持疫情防控和安全办赛“两手抓”“两手硬”,全省共举办国际级赛事200余场次、国家级赛事700余场次、省级赛事1200余场次,创历史新高。

一心为民 提供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

2021年,浙江首批17个省级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出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结出硕果。这项浙江首创的举措,是浙江在体育创强“满堂红”基础上的迭代升级2.0版本。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瑶介绍,体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只是一种手段与载体,最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体育获得感、幸福感。

在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窗口。通过体育载体,让文化礼堂“动”起来,让科学健身“火”起来。“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服务项目列入了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名单。

浙江率先开展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价,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每年不断加大公共体育场地供给,从“15分钟”健身圈到“10分钟”健身圈,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

一鸣惊人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我省运动员共夺得7金2银2铜,创造了浙江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金牌数、奖牌数居全国第一的优异成绩。

在2022年初的北京冬奥会上,浙江军团同样创造了历史,甄炜杰成为首位站上冬奥赛场的浙江选手,这是浙江运动员在冬奥会上的第一跳。杜佳妮、吴志涛、叶杰龙,他们一起为北京冬奥会交出一份四人参赛、四人完赛的答卷。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24金18银8铜,金牌数位列全国第二,创造了浙江参加境外亚运会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陕西全运会上,我省运动员获得44金35银37铜,金牌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国第三,竞技体育强省的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

而金牌的背后,正是浙江科学、系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19-2022周期业余训练后备人才布局人数55321人,比上个周期增加12621人。累计创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64个,省高水平体育训练基地31个,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7个。

在2022年7月,省体育局发布了《浙江省体育局关于建立浙江省竞技体育发展指数评估制度的通知》,为我省各地竞技体育发展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体系。

一起奔富 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吹响了浙江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号角。随后,浙江出台了《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7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843亿元,而到2021年末,这一数字是42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4%;增加值从593亿元增长到136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1%;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85%。与此同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数量从12家增加到38家,全国占比12%,位居第一。宁波、绍兴、金华等3个市成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国4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我省还在在全国率先开展体育小镇培育建设,累计培育省级运动休闲乡镇30个,“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浙江的七山二水一分田中展现出独特的生机;2022年末,我省已经完成2300公里的“环浙步道”的主线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步道建设相关制度成果,包括《“环浙步道”技术导则》,“环浙步道”导示系统,1项地方标准等。“环浙步道”正在通过串珠成链的方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真正是“小路大道”。

一马当先 深层次改革转化为治理效能

改革与创新是浙江体育事业发展的鲜明标志。

2017年,全国唯一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落户温州,在改革中破题,在破题中探索,温州借鉴市场化改革先行经验,率先走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之路。

经过3年探索,社会力量办体育已经从“盆景”变成“风景”,出现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百姓健身房从温州诞生,如今已经成为惠民利民的典型成果,2022年更是登山全国两会的舞台,被纳入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体育服务更便民惠民。

基层体育委员制度是我省天台县率先探索的基层体育服务和体育治理的一项改革。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省11个设区市均已起草或印发《关于建立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全省已建立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总站和分站554个,聘任专职或兼职基层体育委员5408名。全域一体推进基层体育服务提速增效,打通基层体育服务和体育治理“最后一公里”。

浙江是“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全国唯一的数字化改革国家级试点。我省正围绕建设国家体育数字化改革先行区,聚焦人民群众“体有所健”,推动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与体育工作相衔接,加快谋划推进“一张图、一件事、一指数”等场景应用,探索“万物互联”时代的体育综合应用。作为省体育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体育大脑”是体育业务领域的能力中心,主要为“浙里健身”等多跨应用提供智能化支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五年,浙江将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省,全力以赴举办一届史上最成功的亚运会,交出浙江体育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的高分答卷。

来源:体坛报 记者 易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