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杰:擦亮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唐俊杰:擦亮杭州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唐俊杰同志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为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是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征集委员会鉴定专家、杭州南宋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唐俊杰同志多年扎根一线,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以考古人的坚韧毅力和严谨态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等重重困难,圆满完成各项考古工作,积极服务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有效保障我市城乡基本建设,切实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和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两篇文章”,为杭州市文物资源保护和文化兴盛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西湖申遗前夕,唐俊杰同志按照西湖申遗“三年行动计划”和“十项重要工作”要求,积极配合西湖申遗,开展文化遗存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研究工作。先后完成清西湖行宫遗址、开化寺遗址等10个项目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勘探,顺利完成钱塘门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及时编写《西湖史迹调查报告》,并为ICOMOS专家来杭考察做好相关历史文化遗存价值的讲解工作,为西湖成功申遗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运河申遗工作中,唐俊杰带领年轻的考古队员,科学把握申遗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运河杭州段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先后对大运河综保工程、塘栖水利通判厅、西兴永兴闸等遗址完成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加大对西兴运河史迹的梳理和研究工作,多次赴西兴镇指导大运河(杭州段)整治工作中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为大运河申遗的价值提炼、遗产展示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佐证和学术支持。

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城镇建设,唐俊杰组织开展了长达两年的建德梅城镇大规模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以全面、科学的考古工作为手段,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为美丽城镇建设的“梅城模式”提供学术支撑,彰显梅城作为“千年古府”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因南宋北内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院(一期)建设的需要,考古工作成为所有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为保障在亚运会前顺利建成开放,他亲自主抓考古发掘及后续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发现了大量南宋德寿宫的遗迹和遗物,为遗址保护以及后期南宋文化展览展示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精心组织,统筹推进,积极参与方案的编制,为杭州打造宋韵文化重要展示窗口献计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杭州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考古工作的要求,将考古工作纳入土地出让前置审批当中,工作量成倍增加。面对新形式、新局面,唐俊杰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部署建设了萧山、临安、桐庐、建德等考古工作站,主动对接,服务当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大杭州考古新格局。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大力推动整个杭州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融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文物保护工作和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开创杭州地区文物考古事业的新局面。

文物区域评估是集中性地对大范围内的地下文物埋藏情况进行评估,为土地规划使用提供技术依据。自2019年以来,在唐俊杰的带领下,市考古所主动与相关单位对接,克服困难,已完成十余个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平台的文物区域评估工作,大大缩短了平台后期开发所需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以实际行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进行。

唐俊杰从事考古事业38年,多次主持发掘或现场负责考古项目“浙江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入围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现场负责的南宋太庙遗址等5个考古项目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评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并入围“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

作为学科带头人,唐俊杰主持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及报告编撰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在繁忙的野外工作之余,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编写出版《南宋御街遗址》《南宋府治与府学遗址》《富阳泗洲宋代造纸遗址》等15本考古报告和图录,为文物保护及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多年来,在唐俊杰等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取得了不少成绩,先后获得市财贸旅游工会“工人先锋号”、杭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集体、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先进单位、杭州市文物工作先进单位、杭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杭州市“2018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集体嘉奖、杭州市劳模集体等表彰。他本人也曾获浙江省文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杭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个人、杭州市担当作为好干部等荣誉称号,并荣立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二等功。

来源:浙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