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
协办单位: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与会专家:
尚 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宁 强:艺术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 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张 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
马菁汝: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张 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线上研讨会截屏
2022年12月1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编辑部主办,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协办的“敦煌与20世纪中国美术——以‘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为例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主编尚辉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共同主持。与会专家以“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为例,深入探讨当代敦煌美术发展与不同时代的人对敦煌艺术构成的审美语言和创作理念。
“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览现场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
此次研讨会探讨的敦煌美术,区别于以往更多谈及的以张大千、吴作人、董希文为代表艺术家的20世纪40年代的敦煌艺术,而是从1949年以后高校能够到莫高窟去考察和临摹从而对传统进行学习的新时期敦煌艺术。 靳尚谊和唐勇力的作品实际是有关新时期以来敦煌艺术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 靳尚谊去敦煌洞窟不完全是临摹,而是去写生,他将油画艺术中微妙的高级灰运用到展览所展示的六幅绘画作品的临写之中,体现了敦煌洞窟历史的斑驳感和洞窟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靳尚谊先生独有的表现敦煌的方法。 近几年,靳尚谊形成的新油画风貌,即如何使用线条和形色的造型关系,使其与敦煌更近。 唐勇力因受到敦煌艺术影响而形成写实造型和重彩的方法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画面貌。 敦煌艺术往往认为和油画艺术相距较远,但是唐勇力受到敦煌艺术影响而创作的中国画却和靳尚谊创作的艺术作品有相通的地方。
靳尚谊 《临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持花菩萨像》 54.1×40.1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敦煌之梦——永远的祈祷》 134×108cm 绢本设色 1995年
宁强
艺术史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在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关山月等一批艺术家的引领下,敦煌艺术的相关研究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性演变的艺术实践与理论探索。因此,敦煌艺术的伟大与璀璨不仅在于其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更在于它回顾与滋养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发展进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敦煌艺术仍然是“活的艺术”。无论是新一代艺术家,还是老一辈艺术家,都十分关注当代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办“我与敦煌”的展览,是希望能够去探索敦煌艺术在当代艺术持续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探寻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家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引导更多的学者、艺术家们去持续思考什么样的古代艺术是可以继承与发展的,什么样的古代艺术精华和我们新中国艺术的发展最有契合度,最有冲击力与最有生命力。
“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览现场
唐勇力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回顾老一辈艺术家们对于敦煌的理解与表达,更偏向于一种展现敦煌第一面貌的保护性研究,通过大量临摹作品,传播、弘扬敦煌艺术精神。 例如: 张大千的敦煌艺术作品,则是复原了原始壁画的艺术形态,常书鸿的临摹更具有保护性。 然而,靳尚谊先生,包括我本人,则将艺术表现的重心放在了敦煌第二面貌研究之上,即吸收其千百年来风沙侵蚀而造成的剥落感、肌理感,结合当代艺术观念的融入与追求,逐渐形成由传统演变到现代艺术语言探索的独特风貌。
此外,当下有关敦煌话题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敦煌学、敦煌美术史、敦煌艺术创作实践三个方面,敦煌学研究着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与文献图像,使之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最博大的历史宝库;美术史学者更偏重于美术专业的角度进行解读与分析,而画家面对敦煌壁画艺术则更加重要的是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能否具有一种当代视角,将时代之感与艺术创作体会联系在一起。不同专业领域对于敦煌都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因此,我们今天召开“敦煌与20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以今天的视角更深层次的问题思考方式研究敦煌艺术或壁画,从而可以传递出一种理念,“敦煌”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更加广博的宽度与更加精深的厚度。
靳尚谊 《临莫高窟第五十七窟(初唐)观音菩萨像》 55.2×39.4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 《敦煌之梦——千手观音》 189×137cm 绢本设色 2003年
王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灰调子”和“肌理美”,一方面概括了靳尚谊先生早期吸取敦煌艺术中斑驳脱落的视觉效果,所形成了油画艺术语言中的“灰调子”; 另一方面表达了唐勇力先生从敦煌壁画中领悟与独创的“脱落法”“虚染法”体现中国画风格的“肌理美”,但两者显然都不再是敦煌原有的艺术风貌,而是敦煌壁画在当代审美语境下,尤其是在当代画家心目中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研究敦煌进行中国美术现代性转型的重要资源。
靳尚谊先生在其油画创作的衰年变法中,仍能看到敦煌写生时期所为其奠定的艺术基础与风格特色,体现了对于“灰调子”、平面化与线条性的执着追求,实现了对于油画中国画、民族化与现代性的探索与思考。唐勇力先生则是在中国画领域将肌理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在工笔画和工笔重彩画领域,实现了敦煌传统艺术元素的现代性转化。两位艺术家的创作也进一步激励当代中国艺术家从敦煌传统艺术瑰宝中开发更多崭新的中国化现代性艺术语言。
靳尚谊 《临敦煌第二五四窟(北魏)舍身饲虎图》 54.1×38.9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 《敦煌之梦——大唐盛世》 170×167.5cm 绢本设色 1996年
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次靳尚谊和唐勇力两位先生的联展很有特色,以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走进敦煌”。敦煌到底离你有多远?这是一个反思性的话题。作为中国的艺术家,都会向往敦煌,可到了那里,你真的就遇见敦煌了吗?靳先生背着油画箱去了,进了洞窟画画,他说他在写生,不是临摹。写生,是面对着对象作画,可以依从自己的现场感受及作画方式,自我意识十分清晰。唐勇力说,他初到敦煌,不知自己要看什么?这是对自己的设问,排除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这两个问题十分重要,不少艺术家去了敦煌,因为缺乏这种自觉精神与自我意识,既丢失了自我也看不见敦煌。敦煌的话题可以任意打开,在学界号称敦煌学,不论什么知识背景的人,不论来自何方都可以进入,但所取者只是其中之一。有人守护者敦煌,如常书鸿,对敦煌始终存有敬畏。他可以进洞窟临摹壁画,也可以在窟外写生,在艺术话语上互不干扰,他心中有一条分界。我们去敦煌都会有一种朝圣的心理,但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所得也不同。走进与走出,似乎都在穿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其实,那也是人们的自我设定。
1978年,靳尚谊在敦煌莫高窟第五十七窟临摹壁画
1990年,唐勇力在敦煌鸣沙山
丁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敦煌不仅是艺术的宝库,也是文学的宝库,对敦煌文化符号的研究能够丰富传统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这一艺术样式打破了“中国绘画没有色彩”的刻板印象,向西方学界展现出如同交响乐一般色彩斑斓,辉煌灿烂的艺术体系。艺术家与学者在面对敦煌艺术图像时会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类是与西方18世纪新古典主义思潮相似的纯粹的考古记录复原;第二类是靳尚谊先生的复原方式,是基于艺术家绘画经验和自我心灵的投射而对画面残缺部分进行的修复。第三类是唐勇力先生的复原方式,由壁画转而迁移至工笔画中。三类复原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都是对敦煌文化的独特回应、延伸和转化。
靳尚谊 《临敦煌第二二〇窟(初唐)供养菩萨像》 41×30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 《敦煌之梦——崇拜》136x78cm 绢本设色 1998年
徐虹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部主任
首先谈到艺术家对敦煌文化的吸收问题,她说就现当代艺术家从商业、印刷、摄影电影中吸收各种视觉表现要素一样,将这些新的语言进行取舍加工并融入个性化语言中,经过创造性的转换整理,融贯入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形成新的艺术。敦煌是中国艺术传统的宝库,我们现代艺术家如何从传统进行当代艺术的转化,可以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隐性的,一个是显性的,比如其灰调子,另外她提到很多名家从敦煌里面学到的是有关敦煌色彩和线条构成的一种抽象的关系,敦煌壁画的抽象艺术与人的精神性问题的探索,也是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而这次关于敦煌文化的展览也是从信仰方面如何给予绘画现代性绘画与精神性的启示。
“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览现场
“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览现场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由本次展览出发,谈及敦煌艺术与当代艺术的转化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转化问题的思考。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当代面貌和原貌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经历时间洗礼的艺术作品也许失去了作品的原貌,但也因此增添了一份历史和岁月的厚重感,两者具有不同的美感,也具备各自的学术意义与价值。因此,对敦煌的借鉴,无论是回到原初还是面对现存的面貌,都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与思考的一个方面。再次,对传统的借鉴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展开。敦煌艺术传达出的虔诚的信仰相比于宗教故事本身更能打动当代的观众,也更能给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上以启发,特别是如何将艺术家的情感灌注于作品之中,并以精彩的形式加以呈现。最后,对于传统的继承不能仅停留在拿来主义层面,更要在束缚中完成对艺术的感觉、想象和创作,完成对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创造。
靳尚谊 《临敦煌第四〇四窟(隋代)供养菩萨像》 37×26.3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敦煌之梦——悠悠岁月》 80 ×84 cm 绢本设色 1996年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
展览的标题“我与敦煌”,“我”的称谓并不单指两位艺术家,更包含着对艺术家主体身份和能动创造力的指涉。从敦煌壁画原作的“第一面貌”,到艺术家作品的“第二面貌”,再到展览呈现的“第三面貌”,揭示了作品传播中的再创作领域的意涵。首先,这次展览在“第一面貌”到“第三面貌”的跨度之间,有机地呈现出艺术家与敦煌视觉图像关系的探讨,以及艺术家对美术史现象的延续和再现。其次,本次展览充分利用多元媒介科技手段和乐舞表演还原,将经典图像进行现代化表达,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充分发挥展演结合与影视表达的叙事手段,为经典图像的美术语言和画面情景建构提供了新方法与新视野。
沉浸 式敦煌乐舞《飞沙》演出现场,南池子美术馆
沉浸式敦煌乐舞《飞沙》演出现场,南池子美术馆
马菁汝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作为靳尚艺术基金会的理事,马菁汝教授首先对这次主办方和参加研讨会专家表示感谢,希望共同推动靳尚谊展览和相关研究工作。接着她谈了几点对展览感受:一是从本次展览策划和传播角度,具有社会审美教育的创新性。通过一个多媒体结合,及静态与动态两个部分的敦煌艺术为核心的展览,获得更广泛的审美传播。二是对靳尚谊先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的美术教育思想方面的剖析,通过靳先生敦煌写生创作作品与壁画原作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强调靳尚谊先生将西方新古典主义传统美学法则和造型基础,高妙地运用到敦煌文化的再创作中,使作品具有中国文化符号和西方写实性特征进行中西文化交融。三是分析了唐勇力先生《敦煌之梦》系列作品从中国绘画角度诠释当代现实中的时尚人物与敦煌人物的时空交错,是以审美为轴心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穿越与对话,这也是形成了唐勇力先生工笔画作品艺术的特征。最后,总结此次展览通过两位来自油画与国画不同领域杰出艺术家敦煌主题展览,再次引起学术界关于中国艺术民族性问题和传统文化现代性的讨论,也带给更多大众有关敦煌文化的审美陶养。
靳尚谊 《临莫高窟第〇〇三窟(元代)婆娑仙像》 53.4×39.7cm 纸板油画 1978年
唐勇力《敦煌之梦——都市乡民》143.5×140cm 绢本设色2005年
邵晓峰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从中国美术馆艺术作品展览传播来看,有大量作品对敦煌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进行了见证,比如说张大千、吴作人、常书鸿等一批艺术大师及当代艺术名家共同就构建了本馆在敦煌艺术方面的丰厚财富。而南池子美术馆这一次的展览,突破了以往传统美术展览的形式,通过动态与静态结合两种方式,共同推动了艺术展览的传播与呈现。靳尚谊先生在敦煌系列写生作品中对于传统的认识与重新选择,不仅扎实了其艺术创作的基本功,更是对于其后艺术创作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勇力先生展出的20幅作品中,对于敦煌壁画中很多局部图案、色彩、装饰进行了大胆挪移,将敦煌壁画中斑驳、迷离、朦胧、抽象的局部效果,引入到对于当代人物的表现中,形成了一种古与今的对话。因此当代艺术家,特别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要想能够使自己的艺术迸发出更多的特色,区别于世界艺术,民族传统的汲取,特别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这一类民族宝库是非常重要的。
唐勇力 《敦煌之梦——西部石匠 》100X78cm 绢本设色 1997年
唐勇力《敦煌之梦——青春幻想》 158.5×162cm 绢本设色 1993年
张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
“我与敦煌”展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艺术精神的吸收与转化创新,呈现出古今之鉴的共同特色。既是个人艺术历程与时代发展脉搏的同行激荡,也链接了前辈艺术家长久以来所思考的中国文化的民族化、当代化发展问题;既源于敦煌艺术、中西艺术交流的持续发展,也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内驱力。张鹏教授简要回顾了学报《美术研究》65年的办刊历程与近年“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专栏的建设。她指出,2013年中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从古丝绸之路以文明和谐交融的启示出发,重新审视“丝路精神”的当代意义,有助于当代艺术家和学者从全球史的角度形成思维的深度,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展览现场
最后,尚辉主编对专家发言进行了评议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给予两位先生展览高度评价,其展览策化、传播和艺术家作品等具有多维度的创新性。敦煌文化给予我们的不仅是表面化的艺术欣赏,更是深层次的精神启迪。有学者提出,敦煌既在时空上给予观者一种距离感,更有艺术家自己保持有关艺术探索的距离感。的确反观当下,20世纪以来敦煌本土几乎并未走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家,那为何甘肃一带艺术家们没有得到敦煌文化的滋养?或者说有滋养而没有达到艺术实践的转化,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艺术中距离感的一种重要性。此外,尚辉主任进一步归纳了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他强调,学者们要着眼于艺术语言的转化与发展,深刻把我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转化更加复杂的联系,这也决定了当代敦煌艺术的学习是否要保持传统,如何通过临摹、感悟去完成艺术创作者们有关时代、有关内心深处的思考与表达。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敦煌艺术的滋养,是多维度、多方面的,不断丰富着我们当今中国的艺术表现力。
相关展览
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是在著名油画艺术家、教育家靳尚谊先生授权下,于 2016 年 7 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经多年的努力与发展,2020年经北京市民政局评估审核委员会评估审核,被评为北京市4A级基金会。
本基金会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为推动中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扶持、培养青年艺术人才在绘画创作上的进步与发展,普及文化艺术教育,为中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积累人才。
信息来源:北京靳尚谊艺术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