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产剧《县委大院》播出,引发了关注热潮。首播收视率破2的同时,不少观众对剧中“光明县”的原型产生好奇。网友们甚至“拿着放大镜”追剧,试图寻找能和现实对上的“蛛丝马迹”。
事实上,“光明县”是多个地方“结合”的产物,该剧的拍摄取景辗转安徽、四川等不同省份。一些网友看了后表示,要去现场打卡。这一颇有意思的现象,牵引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文艺创作与城市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并不是文艺作品第一次与城市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年初《人世间》全方位展现东北风情,触发观众的“东北记忆”,到暑期《梦华录》爆火,引发观众对江南钱塘和梦幻东京的追捧,再到现在的《县委大院》,“藏”在热播影视剧背后的故事发生地——城市,实实在在地“收割”了一波流量。
不禁要问,人们为什么会对文艺作品中的取景地如此感兴趣?文艺作品又能为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借助文艺作品讲好一个地方的故事?
《县委大院》剧照 图源:豆瓣电影
一
老舍笔下的北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孙犁笔下的白洋淀、路遥笔下的黄土地,这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这实际上说明,文艺作品的传播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或者区域品牌的打造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除了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作品传播城市形象的例子更是不在少数。笔者首先想到了《新白娘子传奇》,很多观众都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知道了杭州,“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稍微梳理了一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21世纪之初,电影《卧虎藏龙》将取景地选在碧波万顷的安吉大竹海,让观众见识到安吉竹海的靓丽风光,久久难以忘怀。
2008年大获成功的电影《非诚勿扰》,更是让当时建成开园不久的西溪湿地名声大噪,而这也成为借助电影实现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
2019年上映的《银河补习班》,让很多外省人知道了金华有一个县城叫兰溪,对当地的那一碗牛肉面心生向往。
去年,随着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出圈,使得宁夏永宁县闽宁镇靠近贺兰山的一段无人戈壁成为网红打卡地。
今年,浙产剧《运河边的人们》在央视热播,作为主要取景地的湖州,其小桥流水、古镇民居、茶馆酒肆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运河边的人们》剧照
放眼国外,从《海街日记》里的镰仓,到《爱乐之城》里的洛杉矶,再到《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的维也纳,一部部影视作品为一座座城市“代言”,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作”。
这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小屏传播抢占眼球,城市品牌借助文艺作品的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效应变得更为明显。
比如,2014年以来,火遍网络的歌曲《成都》,把成都慢悠悠但又很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特点,传递给每一位曾经去过成都或者是打算去成都的听众,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音乐名片。
每部文艺作品都有个故事发生地或者拍摄取景地。城市里的人文历史、语言习惯、名胜风景、道路建筑等等,都可能形诸笔端、进入镜头,引起人们的围观和思索。
不难发现,一座有文化有情怀的城市,总有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让人回味无穷,吸引人们纷至沓来,而这些经典作品,为城市增添了独特记忆和文化软实力。文艺作品与城市,能够相互成就。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瓷器,文艺作品便是闪亮的釉彩;如果说城市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流,文艺作品便是跳跃的朵朵浪花。
西溪湿地 图源:视觉中国
二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就是城市最好的广告。它们像一个个有机细胞,支撑起一座城市的涵养和腔调。不过,就浙江而言,我们以文艺作品宣传展示城市形象、以艺术之美撑起城市之美的能力还不足。
不少城市缺少点文艺细胞,缺乏堪担代表城市形象的作品。比如有的城市打造音乐之城数年,但成果显现度还不够;一些城市近年来拍摄了诸如《春江水暖》《云霄之上》等电影,但市场知晓度并不高。
笔者曾听过一句调侃:“杭州的年轻人,只能在酒吧唱着《成都》和《北京北京》,能代表杭州的歌在哪呢?”
不可否认,“文艺+城市”这篇大文章,我们答得还不够精彩。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点:
其一,缺乏以文艺来塑造城市形象的意识。有的地方,空守着金山饿肚子,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不够,好的创作素材弃之不用;有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可选择的空间大了,可挑选的作品多了,对好作品甚至没有像以前那么全力以赴了;有的地方即使面对好项目,给不出政策也给不了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导致文艺项目外溢,等别人火了后拍着大腿喊后悔。
讲到底,这其实就是对文艺、文化的力量还不够重视。一座城市,既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文化软实力来彰显魅力。这在当下,在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浙江,理应成为共识。
云和梯田 图源:视觉中国
说到这,笔者想到一个故事。1983年,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后,听说中央电视台要拍摄《红楼梦》连续剧,已经在北京选址建大观园,还有意在北京周边选址搭建荣国府和宁荣街。他敏锐地意识到,正定的机会来了!
经过与中央电视台的接触沟通,对方同意荣国府和宁荣街选址正定,搭建临时外景地,由正定无偿提供场地。习近平同志则提出,应该把荣国府建成永久性建筑,为正定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
没承想,电视剧还在拍摄中,竣工不久的荣国府就火了,开放当年,吸引了130万人次前来参观,门票收入达221万元,旅游总收入1768 万元。荣国府火了,正定这座县城也火了。
如何让艺术与城市擦出火花,以好作品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美誉度,考验着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其二,不善于用文艺作品和文艺手段来宣传城市。一方面,是对各种艺术门类、艺术形式的规律把握不到位,想做一些宣传,但创作能力有限,不知从何入手;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城市的特点、定位、品性把脉不够精准,创作不出足够接地气又能够引领时代的优秀作品。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说:“小说要展现的不仅是作家的人生,还有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小说等文学作品如此,音乐、影视、戏剧等等,皆是如此。它们要展现的,是我们热气腾腾、充满烟火味的生活,是一个个人的故事和一座城市的灵魂、气质。
对浙江来说,全省各地都拥有差异化的资源禀赋,有各自的城市特质,既有现代化的大都市,也有绿水青山的好资源,还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太多太多可以挖掘、可以宣传的地方。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文艺作品不应该缺席。
东极岛 图源:视觉中国
三
因为一部剧、一本书,抑或是一首歌,而爱上一座城,这是今天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富有浪漫气息的文化现象。城市与文艺,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促相成。
创作塑造一部深入人心、将城市形象印刻进人们脑海中的文艺作品,是好多城市怀揣的美好期许,也是它们展现文化软实力的动人尝试。
对城市的解读维度是多元且丰富的。相较传统的城市介绍手册或宣传片,文艺作品在展现城市形象和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它通过着墨那些富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小切面、小人物,于无声处感受城市的脉搏跳动,起到“不是广告却胜于广告”的效果;另一方面,文艺作品所产生的心理学“晕轮效应”,往往会让受众不自觉地将对某个片段、场景和人物的好感,移情于以之为背景的城市,隔着屏幕、捧着书籍便与未曾谋面的地点形成情感联系。
因此,在城市形象宣传过程中,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文艺作品更好地塑造形象,为城市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力、驱动力和创新力。
笔者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扭转观念,放下身段。如果片面地认为抓经济就是要抓项目、抓项目才能促发展,那么必然就会错过优秀的文艺作品。要看到,一个地方发展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通过文艺作品宣传展示城市形象也是一种发展。
特别是,一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知名度的城市,不能简单地认为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取材取景、宣传展示是无关紧要的。
优秀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剧,既能拉动尚不知名城市的知名度,更能提升已知名城市的美誉度。所以,每一座城市都不应放弃剧组来本城拍摄的机会。主动出击方能抢占先机,只有积极探索争取,拿出更有力的扶持奖励政策,更好创造机会上大戏,借新播影视剧再次传播本城市好形象,才能给城市创造更多“露脸”的机会。
当然,“爆火”“出圈”并非易事。城市的管理者要有“猎人思维”,接受不确定性。不是每个作品都能让城市“爆红”,但一定要把眼力练好,遇到好作品就像发现猎物一样,不能让它“跑”了,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猎”到优质的文艺作品,借机将城市的“好风景”亮出去、“好品牌”打出去,同时也要久久为功,尊重作品创作规律,付出时间和心血打造好作品。
京杭大运河 图源:视觉中国
每座城市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有许多可歌可赞、可拍可写之处。这种差异性就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和卖点所在。因此,每个城市都需要审视自己的独特资源在哪里、品牌气质是什么,找准竞争优势和宣传卖点,把文艺作品的题材、人物、故事扎根到城市土壤之中,用作品的镜头、影像、音频展现城市鲜活形象,让文艺作品与城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那时城市走红自会水到渠成。
我们期待,未来,能够有越来越多走在时代前列的文艺作品,留下浙江的“城市印记”、写下浙江的“城市故事”、展现浙江的“城市风采”,开启更多艺术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信息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