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的变革性解决方案:创新在促进无障碍和公平世界中的作用”。近年来,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创新为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变革性解决方案,努力确保残疾人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中“一个也不掉队”。
“智慧助残”是浙江残联打造的残疾人全周期服务改革重大应用,围绕残疾人基本保障、共同富裕、社会力量助残和助残能力提升等重点任务,聚焦困难残疾人帮扶,以及残疾人出行、康复、就业等重点环节,切实解决残疾人出行难、就业难,社会助残如何精准对接等问题,构建起残有所扶、残有优扶、残有众扶、残有智扶的助残共富图景。
连心e站——聚焦“连心”,靠前服务纾难解困
家住上虞区丰惠镇北门的陈大爷最近很高兴。今年74岁的他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因高血压导致中风,半边身体不能动弹,需要靠轮椅和拐杖辅助行动。而上楼梯、上厕所就成为一件令他发愁的事情。“每次上下楼都要艰难地扶着墙,时间久了,墙壁上都是一个个手印。”陈大爷坦言,害怕摔倒让他不敢随意走动,更别提出门遛弯了。
残疾人专职委员在走访探视中将陈大爷无障碍改造需求通过“连心e站”上传
镇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在走访探视中,将这一情况输入至“连心e站”应用“入户访视”功能模块,模块立即通过预置算法和浙政钉专属通讯录用户体系,向区残联实时推送了陈大爷的困难需求。没过多久,陈大爷家里的卫生间装上了无障碍坐便扶手、全新的洗手台盆,楼梯上也安装了无障碍踏板和扶手栏杆,解决了出行困难的问题。这一系列的改造项目,让他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便捷。
同样享受到“连心e站”应用服务的,还有残疾人钱阿姨。离异多年的她独自一人生活。唯一的孩子在外工作,也因受疫情影响,无法常常回来探望母亲。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探视过程中,了解到钱阿姨即将要迎来生日,便将此作为微心愿上报到“连心e站”应用中的“社会助残”功能模块。钱阿姨的“微心愿”发布后,“点亮一盏灯”志愿团队第一时间“接单”。在钱阿姨生日当天,志愿者带着鲜花和蛋糕上门为其庆生。在生日快乐的祝福声中,钱阿姨激动地说:“太感谢大家了!这不仅仅是一份心愿礼物,更是被关怀的感动。”
智慧出行——聚焦“无碍”,暖心服务有爱沟通
“智慧助残”城市无障碍地图和公共场所数字化无障碍应用场景,通过智慧出行、智慧过街、重点公共场所室内导航,为视障人士、肢残人士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无障碍出行服务。“无障碍一张图”应用场景最初在杭州市富阳区进行试点,现已向全市推广。通过数字化改革,配套无障碍信息化设施,可实现精准定位,实时导航,并提供出行雷达和位置播报服务,让使用者快速获取位置信息。家住富阳的视障残疾人蔡琼卉通过几次体验,现在已经可以借助平台独立出行,她说:“无障碍一张图给了我安全感,让我更加敢出门了!”
“无障碍一张图”应用场景
手语姐姐远程实时在线翻译应用场景,通过放置在各公共服务场所的机载设备开展服务,听障者只要点开小小的屏幕,一键呼叫,后台手语翻译老师就可以提供实时在线的手语翻译。该系统自2021年6月上线以来,已在医院、行政服务中心、派出所、银行、街道社区等多家民生服务单位设点共328个,截至目前,累计服务3316次,值岗805个工作日,在公共场所极大地帮助了工作人员和听障者之间的顺畅沟通,广受听障者和工作人员好评,特别在就医方面,有效解决了医患沟通难题。系统自上线以来,被国家级、省市媒体多次报道,入选全国第16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信息无障碍创新成果案例。
手语姐姐志愿者为听障残疾人提供在线手语翻译服务
精准康复——聚焦“精准”,需求服务智能匹配
家住金华市婺城区的李女士,最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她的宝宝满3周岁了,还只会简单讲几句单词,行为机械刻板,今年8月被评定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李女士全家一下子陷入了绝望之中。
金华市金东区残联通过“智慧助残”的“精准康复”子场景数据画像,获知李女士的宝宝在评残后没有及时申请康复救助,便通过应用第一时间向李女士推送相关康复政策和符合条件的定点康复机构,并在电话回访中鼓励她带孩子到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李女士在家里用手机登陆“浙里办”,进入“残疾儿童康复”应用场景,实时体验各个定点机构的三维动态实景,在线查看机构康复课堂,最终选定金东区肯纳儿童发展中心作为自己孩子的康复机构。通过在机构近3个月的康复训练,李女士的孩子学讲话速度明显加快,行为刻板的问题大大改善。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李女士全家对未来生活重新树起了信心。
金华市残联康复部工作人员为残疾儿童家长介绍智慧助残“残疾人精准康复”应用场景(《金华日报》记者陈芮拍摄)
“精准康复”应用场景在金华市试点上线以来,通过机构云检验、康复云课堂、补贴一键办、问题协同办等,一改以往残疾儿童家长对定点康复机构不了解、家庭康复技能不掌握、康复训练补贴申领程序繁琐等问题,康复服务满意度达到98%。
助残就业——聚焦“共富”,主动服务提质增效
家住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小史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是肢体二级残疾人,今年6月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平时出行主要靠轮椅。毕业后她一直想就业,但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前试着应聘过一些企业,但由于自身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等原因最后都未能成功。”小史坦言,害怕再次求职碰壁的她对能否找到心仪的工作心态逐渐变得消极起来。
所在辖区的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针对小史的情况,帮助她在“助残就业”应用场景中进行了就业需求和就业能力数据画像,运用智能算法精准匹配企业用工和个人就业需求,双向推送符合条件的对象,供双方自主选择。最后通过面试和双向选择,小史被福莱特玻璃集团录取。通过成功就业,小史也对新工作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残疾人专职委员帮助残疾人在“助残就业”应用场景中进行就业需求登记
“智慧助残”的“助残就业”场景,围绕残疾人就业的堵点、难点、痛点,打通中国残联、人力社保、税务等16个部门单位的数据,通过走访帮扶,摸清未就业残疾人底数,按照“模型+算法”精准匹配就业需求,开展培训服务,提升就业技能。目前,全省已走访近20万未就业残疾人,年度残疾人新增就业2.35万人,培训残疾人2.3万人次。
小切口,大作为。浙江残联在持续迭代升级“智慧助残”应用的同时,积极推进“助残大脑”建设,通过综合集成助残服务数据、知识、算法、工具、模型等数字资源,构建助残数据仓、智能中心,为助残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撑。目前启动的“致残原因分析”智能模块建设,重点推进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预警、失能失智疾病致残预警、伤害致残预警等智能单元开发,努力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三级防控体系,着力推动助残服务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整体跃迁,让残疾人共享数字化改革红利,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数字化变革助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广大残疾人兄弟姐妹暖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