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两年,在“二十大”召开之际,富阳区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富春山居文化丛书”一套十册近期由杭州出版社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十册图书,从五个不用角度解码富春山居文化
“富春山居文化丛书”本期推出十册,分别为《恩波夜雨话富春》《新城道中》《我心归处是龙门》《一川如画富春江》《溪山无尽》《家在严陵滩下住》《富春宋纸》《国医骨气》《富春行吟》《知味富春》。
富阳历史悠久,从公元前221年置县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底蕴深厚,文化现象纷繁。“富春山居文化丛书”从“一座城”“一条江”“一幅画”“一张纸”“一批人”五个角度解读富春山居文化,化繁为简,条理清晰。
一条江,《一川如画富春江》,作者以个人游走的方式,从古到今,娓娓道来;从源到流,缓缓叙述。
一幅画,《溪山无尽》,作者笔下的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是一次漫长的朝圣之旅,是对富春山水文化的深度诠释。
一张纸,《富春宋纸》,从泗洲造纸作坊遗址出发,讲述与富阳纸有关的人文故事,谢绛、谢景初、黄庭坚、苏轼、范成大、周密等与富阳纸之间的渊源。
一批人,《家在严陵滩下住》,一袭长衫,一双布鞋,富春江畔的赤子郁达夫作为新文学、新思潮的一位斗士,即使处于风口浪尖,也永葆创造的热情和斗争的精神;《国医骨气》,富春名医张绍富,以高尚的医德和超凡的医术,将“张氏骨伤疗法”大力发扬,传遍各地,他的弟子突破门第,辐射四方,合力将中医传统骨伤疗法推上了新的高度。
一座城,《恩波夜雨话富春》,作者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切入,梳理富阳数千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脉络,描述富阳秀丽的河山、富饶的物产、先民的丰功伟绩以及重大的社会发展变迁;《新城道中》,讲述新登古城的建城史、山水风光、人文滋养、风云激荡、风俗民情;《我心归处是龙门》,作者以一个漫游者的姿态,将龙门各个地点如烟的前尘往事融入字里行间,为千年龙门古镇描绘出一幅独具精神气质的人文画像;《富春行吟》,以诗词诠释富春宋韵、富春山水、富春胜迹,穿越时空,让读者感受诗人笔下古城的非常魅力;《知味富春》,小吃零嘴、时蔬野菜、鲜鱼香肉、清茶烈酒,还有数不清的热闹宴会,富阳的美食,是富春山水在餐桌上的延续,盘中秀色,承袭宋宴的精巧雅致,一桌如画,再现富阳山水田园。
历时近两年,多方努力顺利出版
出版“富春山居文化丛书”设想提出要追溯到2020年12月底,在一次富阳区委主要领导在有关文化工作的调研会议上,提出“建新时代文化强区,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这之后,富阳区委宣传部开始着手准备“富春山居文化丛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写什么?怎么写?项目启动之初,工作组人员多次座谈,反复研讨,最后提出《恩波夜雨话富春》等十册书的主体结构,形式上要求体现时代气息、时尚元素、国际视野,并邀请笔法生动活泼的作家进行创作,精彩篇章采用中英文对照呈现,力求“江南韵味,时尚表达”,字数每本6万字左右,图文并茂,力求精品 。
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书邀请的作家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数易其人,作家们深入采访期间又遭遇疫情的考验,丛书封面设计不满意数易其稿……
最终,在丛书管理团队、丛书工作团队、文史审读专家团队、摄影师供图团队、杭州出版社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套图文并茂的“富春山居文化丛书”与读者见面了。
四大特点,在传承中创新突破
文化破圈。跟富阳以往组织编纂的富阳文化丛书不同,“富春山居文化丛书”的作者以富阳区外的作家为主。浙江省作协诗歌专委会主任孙昌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侃、杭州市政协智库专家司马一民、中国作协会员李郁葱、第七届当当网影响力作家陈华胜、杭州市作协副主席陈博君、浙江省西湖诗社副秘书长夏斯斯、杭州电视台特约评论员胡灵波、红色报刊史料收藏家谢华,这些在当下颇有影响力的作家,与富阳相遇,与富阳的山水人文相遇,以他们的独特眼光和生花妙笔来解读富阳历史人文、风貌地理,向读者呈现一个“江南韵味、诗画胜境”的美丽富阳。富阳本土年轻作者孙婕妤也参与了文化丛书的创作。
宏大视野。作家们在涉及富阳人文历史部分的创作时,将富阳置于时代的大环境中,以全国的视野来关注发生在富阳的故事,以富阳的点滴折射时代的大潮。从富阳走出去的孙坚、孙策、孙权如何改变东汉末年局面?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检籍”政策为什么会演变成“唐寓之起义”?施肩吾开发澎湖列岛与晚唐政治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吴越王钱镠与杨行密之间的恩怨如何影响富阳的再次改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与富阳有着怎样的关系?……“富春山居文化丛书”从一个更高更宽的视野中来审视富阳,明晰富阳与外部世界的关联。
时尚表达。“富春山居文化丛书”摒弃传统文史类书籍引经据典的写法,作家们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写,力求结构、语言等自然明快,给读者以阅读的愉悦感。《恩波夜雨话富春》将富阳两千多年的历史浓缩在6万字之内,采用随笔的体裁,内容贯通古今,记述客观真切,语言简练朴实却不失生动有韵。《一川如画富春江》《我心归处是龙门》,采用的是游记的形式,作家在对富春山水的亲密接触中有本真的感悟,阅读文本,仿佛是跟着作者一起去游历,一起去感受。作者语言轻松明快,还常常有妙语呈现。《新城道中》《知味富春》也是如此。
力求新意。《国医骨气》主要写的是“富春江畔活华佗”张绍富,与之前两本写张绍富的书《张绍富—一代名医的正骨生涯》《苍生大医—接骨圣手张绍富传奇》不同,该书向读者呈现是富阳中医骨伤医者的群体形象,不仅写了富阳区内的情况,还写了富阳中医骨伤如何辐射四方疗治病患的故事。《富春行吟》与富阳以往编纂的古诗词书籍《历代诗人咏富阳》《富阳诗词选萃》《新登古诗选注》等不同,作者以古代诗人的富春行迹为线索,尽可能搜集涉及当时当地的古代诗词,并且,对这些诗词进行了全篇翻译和解读,有利于富春诗词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家在严陵滩下住》侧重于对郁达夫富春赤子形象的塑造,富春山水如何塑造了郁达夫的性格,家乡富阳在郁达夫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富春山居文化丛书”的封面设计,还暗含着两个密码。一是将十册丛书的封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拼在一起,将是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二是丛书十册的书名颜色,采用的是北宋谢景初当年用作“十色笺”的“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黄、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十色,其中有一种书名的颜色作了改动,变为了“墨色”,这也可谓是一种传承中的创新。(富阳区委宣传部 徐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