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难题、五个“首次” 深度解读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五大难题、五个“首次” 深度解读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

11月14日,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首次面向媒体亮相,网络端瞬间话题度拉满。

我们不禁试问:一家博物馆的建成为什么会如此地受到关注?

历史上的德寿宫

德寿宫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是南宋时位于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重要皇家宫殿、园林建筑,宋高宗、宋孝宗在退位内禅后均曾居住于此,和当时的南宋皇城遥相呼应,坊间也称“北大内”,是我国南宋礼制规格最高的建筑之一。

鼎盛时期,德寿宫内拥有建筑270余间,北苑“小西湖”划分为四大区域,布置春夏秋冬四季景观。其基址范围,推测为东至直吉祥巷、南至望江路、西至中河中路、北至梅花碑一带,占地面积不小于11万平方米,无疑是南宋建筑和园林的集大成者。

图片

▲心传文化 童贤伟 摄

穿越历史的德寿宫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和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建的“临安城考古队”,在中河东侧的望仙桥—新宫桥段,发现了南宋时期砖砌道路,就此揭开了德寿宫遗址神秘的一角。

图片

▲于广明 摄

二十一世纪以来,经过近三十年先后四次的考古发掘,德寿宫遗址揭露面积6900平方米,发现大型宫殿基址、砖砌道路、假山基础、排水设施等诸多遗迹,出土各时期器物标本(小件)8000余件(组)。其中陶瓷器、砖瓦脊兽、动物骨骼及骨器、铜钱占多数,另有金银器、漆木器等。

德寿宫遗址和曾被评为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老虎洞南宋窑址等共同丰富了南宋临安城遗址这一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内涵。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栋裔 摄

2020年,市委、市政府部署启动项目后,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同年12月举行了开工仪式,历时两年多建成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成为系统阐释南宋历史文化和文物遗产、规模性保护展示宋韵文化的重要窗口。

穿越中的重重艰难

“这个项目难度非常大。可以说,文物保护、展示、博物馆建设和宋韵文化研究几乎所有能遇到的难题,全部集中在了这个项目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卓军这样评价。

图片

▲于广明 摄

第一,如何解决遗址看不懂、不好看的难题?

德寿宫遗址是一个有着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相互叠压的考古遗址,不要说一般的游客看不懂,考古人如果不熟悉,也看不懂到底表达出了哪些历史信息。同时,遗址都是建筑的基础,可看性很差,遗址看不懂和不好看成为摆在面前的首个难题。

第二,如何建设大跨度大面积的保护展示棚?

遗址有近4600平方米的露明展示,这在国内非常罕见。如何将大跨度大面积的保护展示棚与宋韵的建筑风格有机融合,使它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起到展示作用?这是第二个难题。

第三,如何系统性解决潮湿地区土遗址的保护问题?

土遗址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德寿宫遗址在地表两米五至三米以下,杭州又是一个地下水非常丰茂的地区,把遗址露明展示出来,首先要解决积水和潮湿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游泳池,肯定不是一个遗址。”卓军说,这对环境要求非常高,太干容易开裂,太湿又容易长霉菌。

图片

▲杨栋裔 摄

第四,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来全面的阐释展示南宋历史文化?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遗址,我们不知道它坍塌之前、毁灭之前是个什么形象,宋高宗、宋孝宗在北大内里面生活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又该怎样在博物馆有限空间里展现南宋的历史文化的整体面貌?

因此,我们需要开展非常艰苦的、系统的复原研究、保护研究、展示研究。现在呈现给大家面前的德寿宫,背后凝结着各行各业、很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巨大心血。

图片

▲于广明 摄

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横空出世,为杭州这座南宋皇城增添了实实在在的皇家气韵。作为浙江“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代表作,德寿宫从历史烟尘中款款走来,带来“五个首次”的重大意义与价值。

首次最大面积露明展示复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遗址。德寿宫先后经过了四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6900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历年来南宋临安城遗址考古在同一个遗址点上持续时间最长、发掘面积最大的一个考古项目。在50余位国内权威专家的帮助下,基于对遗址的整体研究评估,最终对4590m²余平方米最有阐释价值并具备露明展示条件的遗址进行原址原貌展示。

图片

▲杨栋裔 摄

首次最大面积系统性开展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保护。我们首先进行止水防水和病害防治,避免地下水的影响,根据遗址的病害类型做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对霉菌苔藓这些微生物病害进行杀灭和预防,为了进一步预防病害发生,还开展了针对性的保护监测。为了给遗址提供最适宜保存和展示的小环境,经过充分的论证后,为遗址设计了保护厅棚,安装了反应性监测的仪器进行精密的监测。这些,都是为了保证遗址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健康的状态。

图片

▲杨栋裔 摄

首次原址原貌原标识展示南宋皇家建筑形体。着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就面临当今世界上南宋皇家宫殿建筑实例不存、南宋皇家建筑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的困境。为了不留任何遗憾,我们开展了系统性的复原研究。以保存状况最好、整体格局最为清晰的重华宫时期遗迹为复原研究的基准线推导平面布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明确了重华宫组群、慈福宫组群等功能分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再从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找到细节支撑,又从留存下来的南宋画作和宁波保国寺等南宋时期江浙建筑实例中找到参考,一步步地完善了平面尺寸、建筑形象,实现从平面向三维的深化,最终有了现在这座能够唤起大家对宋韵文化美好向往、凝聚了所有精粹的陶瓦、木结构、五开间单檐歇山顶的保护展示建筑。

图片

▲杨栋裔 摄

首次大规模数字化复原展示遗址。在遗址面不宜设置设备的制约条件下,布设10个数字化“打卡点”,通过3D互动装置、动态长卷、数字投影、交互A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和电子沙盘等多种方式,科技赋能展示德寿宫不同时期的遗迹,和皇家建筑园林风貌,营造出原真性、即时性和沉浸式的观展效果。为了真实地还原展示遗址原貌、生活场景和室内陈设,在结合宋史、文物考古、数字科技等多领域专家意见基础上,我们仔细推敲每一处细节,用穿插与集中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对南宋历史文化和考古遗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图片

▲杨栋裔 摄

首次全面展示南宋历史文化与社会风貌。在场馆有限的空间里,我们充分挖掘了30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展陈,展示了南宋一百五十三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重点突显了浩然正气的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典雅敦厚的生活美学。很多有工程经验的领导和专家都来跟我们说:“没想到啊,这么局促的地方,这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对我们两年来的工作最大的肯定了!

图片

▲于广明 摄

此外,该项目还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其考古遗址保护、数字化复原展示、宋韵建筑园林复原研究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与创新也为今后的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

延伸阅读

德寿宫背后的“敬畏心”

从2001年“重见天日”到2020年“平地起高楼”,再至“百米红墙”火上热搜,人们为什么对于走进德寿宫,期待值拉满?

这其中有着对宋朝的好奇心,但更多的是对那个文化黄金时代所呈现的精神世界的向往。

图片

▲心传文化 童贤伟 摄

从上世纪80年代杭州发掘南宋皇城遗址开始,在过去的近40年间,杭州持续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金”,就是为了找到一张能代表杭州宋韵的古都名片。但由于历史原因,杭州的宋韵留存一直以来都是“零敲碎打”。

而德寿宫的横空出世,让杭州找到了将宋韵“厘清”的线头——

从空间上,以德寿宫为原点画出一个“步行15分钟可达”的同心圆,周边的南宋御街、清河坊、五柳巷历史街区等风格互补的历史建筑群落都能“大珠小珠落玉盘”。让宋韵文化有了集中展示的空间基础。

从类型上,德寿宫作为一处集皇家宫苑和江南园林于一体的遗址,为杭州的宋韵平添“贵气”——宋高宗、吴皇后、宋孝宗、谢皇后……他们先后都拿到过这里的“房产证”。他们的居处,更能反映南宋官式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的最高水平。

图片

▲心传文化 童贤伟 摄

将视线拉远,未开先红的德寿宫正向我们展示出这样一种趋势——

目前,全国历史文化类景区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1年的4111个,翻了一番。2021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年举办展览数量、年参观人次分别增长60%、144%、119%。

这一系列的数字和实例证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已到了爆发的前夜。

图片

▲于广明 摄

如何满足这一“需求侧”?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让“供给侧”活起来,这一点知难行易。正因如此,为了亮相即惊艳,德寿宫“铆足了力气”——

为了呈现最好的光影效果,直至前往探营时,数字化复原展陈团队仍在紧张完善,一份方案至少改了上百次。

有时为了复原一片原汁原味的宋瓦,就需要花上整整三个月。

所有的细节,都透露出一份“敬畏心”:宋韵不是“建个馆”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把历史掰开揉碎,让人们看得明白、读得满意、想得通透。

图片

▲杨栋裔 摄

德寿宫的走红,并非一时,背后是中国人文化心态的转变,折射出国人面向世界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我们不迷恋历史的辉煌,因为比起遗址的巍峨宏大,历史与现实互相关照、文化与生活彼此相亲,才是宋韵的诗意所在。

来源: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中国新闻社、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