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轩丨为什么说浙江“衣被天下”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之江轩丨为什么说浙江“衣被天下”

从5000多年前在桑林中发现蚕,到驯养家蚕,再到栽桑养蚕、传承编织技术,丝织业凝结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其中,浙江这一笔,笔墨浓厚。

比如,位于湖州的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多种以桑蚕丝为原料的织物。这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绸产品,距今已有4400年至4200年。

丝绸,见证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梦想,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绵延数千年,跨越上万里。为什么说浙江“衣被天下”?浙江又为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发地?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与丝有关的新老故事呢?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发源地。数千年来,中国丝绸因其独有的魅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

丝绸,是丝绸之路的主角。丝绸产品及其生产技术和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内容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作出卓越贡献。

一问世,丝绸便被视为珍品。春秋战国、秦汉时期,蚕桑丝绸技术猛进,出现了用脚控制织机开口的踏板织机、用专门程序控制经线提升的提花机。

春秋时期的浙江,大部分地区属于越国。越王勾践采纳范蠡建议,以“奖励农桑”富国,“省赋敛,劝农桑”。之后的会稽郡出现帛、丝、纱、縠等丝织品,“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战国时期的菱纹罗残片,出土于浙江安吉五福村楚墓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战国时期的菱纹罗残片,出土于浙江安吉五福村楚墓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西汉武帝时张骞“凿空”西域,基本贯穿了中原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的交通,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开始形成。因为地缘相近,丝绸之路起初的重点在北方,但与南方联系甚密。

到唐、宋时期,连年战乱、气候变化导致北方丝绸产销萎缩,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成为重心。宋元统治者实施“农商并重”和开放的海洋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取代陆路。其间,浙江是重要的出发地, 杭州成为丝绸生产、贸易和信息中心,“丝绸之府”美名传天下。

集中在苏南、浙北的江南丝绸业,在明、清达到极盛,民间商贸作为主力,漂洋过海远销。在浙江,以手工业为主的家庭小绸坊充盈大街小巷,货至千金的商贾也屡见不鲜。

这其中,产自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堪称丝中极品,闻名海内外。当地兴起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丝商群体,留下了懿德堂、尊德堂、小莲庄等气势恢宏、中西合璧的豪门建筑。

其时,大量精美的中国丝绸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直接输往欧洲、美洲。这也是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的重要因素之一。

隋唐大运河、草原丝绸之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绵延数千年、跨越上万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为人类历史谱写了灿烂篇章。

丝绸之路地图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丝绸之路地图 图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太湖边兴起的苏州府震泽镇、盛泽镇,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嘉兴府石门镇、濮院镇,杭州府塘栖镇、临平镇等丝绸市镇,有的镇可能换了名字,但整个地区,“衣被天下”的名声依旧。

今天,摊开浙江省地图,我们能十分清晰地找到其中的发展脉络。

像是湖州的织造,嘉兴的经编、化纤、毛衫,杭州的丝绸、化纤,绍兴的印染、市场、染化料,宁波的服装,台州的产业用布,金华的无缝针织、牛仔裤、针纺……这些地方都是浙江纺织产业重镇。

湖州一家纺织企业车间

湖州一家纺织企业车间

不同的是,古代是丝,今天是布。从丝到布,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在现当代,随着编织、印染、缝纫等技艺进步,棉、麻、绒、皮革、化纤等服装原材料迭代革新,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纺织面料逐步替代丝绸,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主流产品。

之所以说浙江“衣被天下”,是因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制造商,而浙江的现代纺织产业位居全国首位,拥有最完整的产业链。

有这么两组数据足以证明:目前,这里化纤产量占全国近一半,印染布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2021年,浙江省纺织和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3亿元、营业收入10716亿元。

如果把前文提及的这些地方圈成一个圈,处在物理中心的大约就是绍兴柯桥。柯桥人文底蕴深厚,比如,《兰亭集序》里的兰亭,就在今天的柯桥。但柯桥还有另一面——

这是一座“国际纺都”:是亚洲最大的布匹专业市场所在地,世界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全球近1/4纺织产品在此交易,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个冠以“中国”的轻纺专业市场。30年来,从摇着船橹的“水上布市”,到大胆开辟“马路市场”,再到建设“国际纺都”,柯桥就凭着“一块布”,闯出了全球影响力。

很难想象,30多年前,200多户布商,陆陆续续来到柯桥水上河边布街经商卖布的场景。几百米长的河道边,商贩兜售布匹,买家从四处云集至此,狭长的“水街”兴盛了起来,一条专业布街就这样悄然诞生,成了中国轻纺市场的雏形。

中国轻纺城

中国轻纺城

从丝到布,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技艺仍在不断精进,不断“出圈”。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浙江不断推动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续写着“衣被天下”的新时代故事。

原本被很多人视为“古老产业”“传统产业”“夕阳产业”的丝织、纺织,在浙江有了新变化。凭借科技、管理、设计等加速变革,丝织、纺织近些年开始转向“先进制造业”,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以柯桥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当地外贸出口966.7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562.23亿元,同比增长28.2%,出口国家的数量在高位上进一步增加。

因为一块块“布”,海外客商云集于此;又因这座城,外商找到了“家”的感觉。2014年,印度布商Bobby来到中国,“因为有一笔关于布的生意,我来到了柯桥。”操着一口流利中文的Bobby回忆说,“在这里什么布都能买到,而且物美价廉。”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此后他便在浙江绍兴柯桥扎了根,并且有了中国媳妇和两个混血宝宝。

产业的兴盛,人气的兴旺,靠的正是浙江人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

柯桥今天的这片天地,就是靠脚步与韧劲闯出来的。 中国加入WTO以后,柯桥外贸从非洲拓展到欧美,大批布商积极跑展会、找客户,开启“二次创业”。“拎包就走”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与日常。 “商场的安全感,永远在市场一线。 ”一位柯桥企业家曾这样说。

这背后,更是 对丝绸文化、布艺文化传承弘扬的不懈追求。 更好地发掘浙江丝绸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第五届国丝汉服节活动现场

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第五届国丝汉服节活动现场

千年丝路熠熠生辉,古道新程硕果累累。

在当前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新国货崛起、网络直播兴起等机遇下,拥有厚重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浙江丝绸,正站在“汉服”“旗袍”等经典崛起的风口之上,汇聚着各界的目光。

论坛海报

论坛海报

就在这两天,2022新丝路故事汇·柯桥论坛就要举行,邀请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多位参与者、建设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交流研讨,就“融通成就全球价值”这个大话题,碰撞思想的火花。

发展空间越发广阔的浙江大纺织业,当前正面临转型升级新课题:攀登价值链上游的同时,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使命。

不断焕新的浙江丝绸文化,也正沿着“一带一路”,演绎着联通世界、“衣被天下”新的故事。

信息来源:浙江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