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基层治理观察:为什么要给“枫桥经验”立法?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浙江基层治理观察:为什么要给“枫桥经验”立法?

枫桥民宅内一影(资料图)。 项菁 摄

枫桥民宅内一影(资料图)。 项菁 摄

中新网绍兴11月1日电(记者 项菁) 11月1日,《绍兴市“枫桥经验”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部关于“枫桥经验”的地方性法规。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浙江绍兴为什么要给“枫桥经验”立法?

20世纪60年代初,绍兴诸暨枫桥创造了“依靠民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跨越半个多世纪,这一朴素经验不断催生新的制度供给,成为中国多地治理智慧。

“我们希望通过立法,把‘枫桥经验’这个基层治理经验上升为普遍的法治规则,总结提炼并转化为社会治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法治模式。”当日召开的《条例》实施新闻发布会上,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立江如是说。

新闻发布会现场 项菁 摄

新闻发布会现场 项菁 摄

2022年8月31日,绍兴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草案)》。9月29日,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条例》。

“枫桥经验”得以立法,离不开基层实践。

2021年,绍兴市被授牌命名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实现平安市“十四连冠”,绍兴各区、县(市)实现“平安金鼎”满堂红。

纵观这些年,绍兴持续传承发展“枫桥经验”,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尤其在基层治理领域涌现了三张特色“名片”——驻村(社区)指导员、民情日记、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

记者关注到,上述三项制度均被写入《条例》,并细化为具体条文。

“立法,是水到渠成的。”绍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吴绍庆受访时说,《条例》特点之一就是固化现有经验,把绍兴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民众认可、操作性强的做法上升为法规条文,予以固化下来。

什么叫“枫桥经验”?如何传承发展“枫桥经验”?怎样推进“枫桥经验”数字化改革……《条例》中,与基层治理和“枫桥经验”相关的内容得到明确和延展。

譬如绍兴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推动相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汇聚融合和分析应用,构建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数指标体系。

基层治理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在浙江全省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背景下,完善基层治理更是应有之义。

该地方性立法为基层治理注入“时代血液”,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也是传承发展“枫桥经验”的新起点。

浙江警察学院“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教授卢芳霞受访时表示,这是中国首部关于“枫桥经验”的地方性立法,有助于推动“枫桥经验”制度化、法治化。

“《条例》还有利于‘枫桥经验’的社会化。”卢芳霞谈及,绍兴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条例》的发布能促进形成浓厚的“善治”氛围,让“枫桥经验”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提升该经验在社会上的实践力、感召力、影响力。

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每年11月为“枫桥经验”宣传月。

绍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邬红艳告诉记者,“为的是营造绍兴社会各界知‘枫桥经验’、学‘枫桥经验’、用‘枫桥经验’的浓厚氛围,充分体现作为发源地的使命和担当。”

今年11月,该市迎来以“传承枫桥经验,点亮善治枫景”为主题的首个宣传月。当地将组建绍兴市“枫桥经验”宣讲团,聚焦“枫桥经验”主题走进企业、乡村、机关、校园、社区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民释疑解惑。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