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小编的同事已经收到了大批快递。
10月31日晚8点,双11大幕正式拉开。
不少人为了使用红包优惠,选择用大件来凑单。
今早,#退款#冲上热搜第一!
与往年“定金”“尾款”热度相比,有网友说今年双11,商家简直完全不给退款留机会。
商家的发货速度能“擦出火星”。
还有人表示,再次被规则劝退!
双十一放心消费攻略,记得查收!
就在购物节开始前,为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避免权益受损,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双十一”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节约消费、依法维权。
01.选择很重要,交易风险需防范
消费者在购物时,尽量选择经营规模和交易量较大且评价较好的购物平台。在网购之前,不能只看产品的页面宣传图片,要对商品多搜、多查、多对比,选择网店要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直播购物时,要选择可靠的平台和值得信任的主播,购买前仔细了解产品的成分、功效、适用人群等信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商品。
02.购物要理性,套路陷阱需警惕
面对各大平台及商家推出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促销规则,注意区分到手价、尾款价、预售价等计价方式,通过多平台多渠道对比价格,要提前关注商品的价格变化,避免陷入商家“先提价后打折”等套路陷阱。
03.海淘要仔细,贵重物品需慎购
部分“海淘”商品在质量品控和售后服务方面缺乏有力保障,一旦出现问题,将大大增加消费者维权成本,消费者在“海淘”时应仔细甄别,避免购买到仿品或残次品。对于网购贵重物品,消费者要谨慎下单,以免造成数额较大的经济损失,建议通过官方旗舰店、品牌直营店或线下实体店购买。特别是老年朋友,面对网上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高额赔偿、限量秒杀、付邮费免费领等要经得住诱惑,切莫因贪图小便宜,陷入网络诈骗。
04.收货要查验,个人信息需保护
“双十一”期间,消费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对于急需品等要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收到物品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完好无损并符合约定后再签收。为避免退货运费损失,消费者可选择自带运费险商品或在下单时购买运费险。在收到快递后,及时将包裹上的个人相关信息进行遮盖、涂抹处理,以防个人信息的泄露。
05.消费要科学,促销规则需留心
“双十一”大促分为几个阶段进行,不同阶段的优惠价格可能存在差异,建议消费者仔细阅读平台促销规则,警惕一些商家通过“先涨后降”的套路来进行虚假促销。建议消费者根据家庭或自身实际需求,预先拟定购物清单,避免冲动消费行为。
06.注意个人防护,合理维权需依法
消费者在收取商品包裹后,建议对快递外包装和商品外包装进行消毒。网购时要提前了解退换货政策,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收据。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及时联系商家协商处理,协商不成可选择向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浙江省消保委联合国内知名数字经济门户网经社分析发现,今年“双十一”仍然存在不少陷阱需要消费者警惕。
双11保价真的可信?浙江省消保委发布消费提示
“保价”可能被商家“钻空子”
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部分商家通过“同款商品不同链接”等设置,有意绕开“价格保护”,或者虽然商品标价没变,但是商家通过发优惠券等方式变相降价,以此规避平台设置的保价服务。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由于各平台保价和退差价的规则不一,部分平台规则设置较为复杂,导致适用起来较为困难。针对“保价”和“退差价”,消费者需要注意:
一是仔细阅读平台规则,注意保价时间及价格构成,例如,保价时间是7天还是15天,价格构成是否包含店铺优惠券或者平台优惠券;
二是在发现符合保价条件后及时向平台或商家申请退差价,避免错过保价期间。
直播间“低价”商品可能是“套路”
直播购物时消费者容易受主播情绪和库存紧张氛围影响,面对铺天盖地的“低价”标签更加容易“冲动消费”。然而根据往年“双十一”投诉分析,某些“低价”商品容易被商家作为“引流”的利器,吸引消费者到直播间驻足观看,但实际上“低价”商品却一拖再拖,链接迟迟不上,还有的商家在消费者拍下链接后拒绝发货,态度强硬只肯退款不愿发货。
对此,浙江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商家进行交易。主播及商家应该以诚信为本,如实、全面地介绍商品,拒绝虚假宣传和欺诈。直播平台也应该完善大促期间的平台规则,约束、监督主播和商家的行为。
“特价”限购商品可能和原价一样
往年双十一期间,为了营造火热的购物气氛,部分商家推出特价限购、秒杀送礼等活动,如前10000名下单用户可享半价,前15分钟支付定金者可获精美赠品等。然而,活动结束后有的商家却并不公布获奖名单,待消费者询问时,商家便以未中奖为由搪塞消费者。有的虽写着“特价”、“限时限量”,但其实和日常售价没有区别。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程亮指出,“全网最低”、“原价”等表述,一般是需要有真实的数据支持和依据的,如果没有依据,胡乱标注,商家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有些商家标注“前XX名下单享半价”,但如果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却不能享受半价,那么商家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可能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来源:杭+新闻 作者:综合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新闻 中国青年报 微博网友 编辑:高婷婷
原标题:“退款”冲上热搜,昨晚你“冲动”了吗?浙江消保委发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