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树牢“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奋力迈进。数字经济综合评价、创新指数、亩均效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发展等综合指数持续位列全省第一,再次获颁全省“科技创新鼎”,在2021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五。
打好创新要素“组合拳”
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区域统筹、资源统配,强化创新要素联动,打造了“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一是厚植创新人才“源动力”。坚定不移走“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高新发展之路,发布“1+5+20”人才新政,深化“5050”计划和“5151”创业陪跑计划,首推“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公推制”,每年安排区级资金10亿元用于人才工作,全区人才总量超43万,“5050”人才项目900余个。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强磁场”。紧盯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1+2+6+N”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白马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区,争取和推动极弱磁大科学设施和白马湖实验室建设,深入推进北航杭研院等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持续释放51家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的创新动能。建成投用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快推进二期建设。三是下好创新投入“先手棋”。把企业技术研发作为政策支持的最关键着力点,平均按企业研发投入的20%予以资金补助,撬动R&D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10%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9件,均列全省第一;迭代推出“1+X+N”产业政策体系,2021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61.5亿元;“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上榜29家、连续三年在前十强中占据七席。
念好技术创新“赛马经”
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实力
抢抓数字技术产业变革机遇,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新增长极和产业集群,塑造制胜未来的新优势。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打造出一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集成电路、信息软件、数字安防等十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75%以上。围绕“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融合发展,持续做强智能物联、智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新生态,全力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应用先导区。二是聚力双链融合发展。围绕智能物联等五大产业生态圈,立足视觉智能、智能计算等优势产业链,鼓励和引导“链主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谋划打造18条重点产业链、市级以上新型创新联合组织20家,推动产业集群更高水平发展。三是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开创“全域+全程”孵化模式,强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拥有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17家,在孵企业3548家,列全省第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梯度培育链条,拥有有效国高企数量1928家,累计培育上市公司64家,均列全省第一;今年14家企业入选独角兽企业,新晋数量占全市半数。
练好改革创新“基本功”
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以数字变革驱动体制创新、机制重塑,为产业发展、企业壮大构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做强数字应用。打造了数字自贸、企业创新积分、上马石、数字经济治理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场景,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服务,108家企业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积分500强榜单,列全国高新区首位。二是做大发展空间。千方百计保障高新企业发展空间需求,实施传统工业园区“腾笼换鸟”、村级留用地集中开发、工业综合体“筑巢引凤”三项改革。发挥高新产业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滨萧、滨富跨区域协作。三是做优营商环境。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链接全球资源,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等4个项目入选全省自贸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企业创新积分等12个项目入选全市制度创新优秀案例。发挥政府基金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作用,创新知识产权质押等政银企联动服务举措,构建全周期科技金融链,产业基金累计投入12.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2.7亿元。
面向未来,滨江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在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打造数字经济引擎,织密协同创新网络,聚合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浙江“两个先行”提供高新区(滨江)的强力科技支撑,以科技自立自强的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中共杭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杭州市滨江区委书记 章登峰)
(信息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树牢创新旗帜,全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