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的“朋友圈” 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浙江
浙江 > 资讯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的“朋友圈” 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骄阳似火的八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这两日在沪热火朝天地举行。

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首次举行可追溯至2005年。自2018年以来,新一轮的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已经召开了4次,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分别担任过一次东道主,如今再次转回上海。众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共谋高质量融通合作,共商一体化发展大计。

上海港全力保障长三角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  新华社 图

上海港全力保障长三角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畅。 新华社 图

近年来,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三省一市相互赋能,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推进共创,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协同科创亮点频现,高质量发展竞相迸发

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建设实现新突破。

在202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的评选中,长三角地区共获奖137项,在全国占比超50%,其中一等奖获奖6项,在全国占比超四成;2021年长三角获得的发明专利数为18.2万件,较2018年增长了63%,在全国占比达到26%。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达到104家,在全国占到20%。

2021年6月,由科技部批准、沪苏浙皖合作共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沪苏浙皖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力争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瓶颈,产出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推动长三角若干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22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8月11日举行,“1+365”的累计成交总额锁定在50.18亿元。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2022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8月11日举行,“1+365”的累计成交总额锁定在50.18亿元。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图

上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起龙头带动作用,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中更是走在前列。截至2021年11月,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江苏布局建设了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锻造了一批“国之重器”,纳米、超算、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和创新水平均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1%,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浙江推动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成效颇为显著。2021年浙江牵头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3项,与沪苏皖跨区域合同交易金额超398亿元,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注入能量。

而在让更多成果就地转化方面,安徽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谋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750.2亿元,同比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量1.29万件,同比增长12.6%。

守住经济生命线,打造产业链共同体

产业,是经济的生命线,共建产业合作平台载体,让长三角三省一市紧密相连。

去年在无锡举行的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四个产业链联盟正式揭牌。四个联盟由沪苏浙皖各自“认领”,牵头组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药科大学、科大讯飞、吉利控股集团为首任联盟理事长单位。联盟旨在搭建政府企业间的交流沟通平台,联合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打造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长三角产业链共同体。

长三角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长三角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 澎湃新闻记者 陈悦 图

在集成电路领域,长三角正在寻求新的突破。如针对汽车企业芯片短缺的问题,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去年牵头召开长三角汽车电子产业上下游对接交流会,长三角58家芯片公司、66家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参会对接供需交流。为应对今年疫情影响,保障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苏浙沪跨省工作机制下,联盟协调浙江集成电路企业在上海、江苏配套企业、仓库的复工及物流运输,其中上海企业156家、江苏企业102家。

由浙江牵头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进展不断。“我们完成了长三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研究,初步绘制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地图,将于近期发布。”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执行秘书长姚晓冬表示,除了产业链地图,联盟还对产业链涉及的数十个关键环节进行了排摸,建立了产业链风险清单。

由安徽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成立6个合作示范园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共建“数字长三角”,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完善“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培育“羚羊”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81个。

江苏牵头组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在联盟推动和政策催动下,截至2022年3月,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销售额占全国近3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数量占全国约1/3。南京片区生物医药产值连续三年实现20%以上高速增长,苏州片区吸引超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汇聚,连云港片区累计有获批国家Ⅰ类新药17个……

目前,长三角的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产量约占全国38%。而在今日,长三角又有新的产业链联盟即将成立:沪苏浙皖的代表企业将签署“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共建协议,来自三省一市的基金公司或投资公司,将签署框架协议,共同发起设立长三角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基金。

生活便利化,共享一座城、一片天、一张网

长三角一体化的有力推进,还在助力人民切实共享“一座城”“一片天”“一张网”。

交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让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座城”。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跑出加速度,至2021年年底,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沪苏湖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宁淮铁路、合新高铁等项目加快建设,沪渝蓉沿江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通苏嘉甬铁路、宁宣铁路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沪苏通铁路一期二期线路走向示意图。  上海铁路局 供图

沪苏通铁路一期二期线路走向示意图。 上海铁路局 供图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6.7%,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这离不开长三角的大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联防联控,守护母亲湖太湖;联合整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统一标准,让示范区江南基因更明……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更深层次的机制被完善,促使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公共服务方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之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年来,参保群众异地就医便捷度不断提升,基本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不断推进,长三角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而在这一背景之下,三省一市的医疗合作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医疗资源融通共享的步伐也在加速。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异地医保专窗。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供图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设立了异地医保专窗。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供图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而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契机,三省一市将推动人才、创新、资金等要素在四地之间更加畅通流动,创造更优的成绩。

(本文综合自《解放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新华日报》)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