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协委员李文冰:将下沙大学城打造成浙江一流高教园区和文化强省的金名片
浙江
浙江 > 正文

浙江省政协委员李文冰:将下沙大学城打造成浙江一流高教园区和文化强省的金名片

1月16日至21日,2022浙江省两会在杭州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是浙江省最大高教园区,发展现状如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来整体提升改造下沙高教园区?围绕这些话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文冰给出了她的答案。

凤凰网浙江:目前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发展现状如何?

李文冰: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又称“下沙大学城”,位于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属地杭州市钱塘区,占地10.91平方公里,始建于2000年12月,2007年建设完成。拥有14所高等学校,25万大学师生,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00多个、重点实验室40多个,是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园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坚持开放办学、科教融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浙江和属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凤凰网浙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下沙高教园区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的同时,又面临哪些问题?

李文冰:下沙高教园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空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制约园区内大学高质量发展。下沙高教园区高校众多,园区设计之初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前夕,高校规模、占地面积等按照当时高校发展态势进行估算设计。2020年以来,浙江省已经迈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目前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62.4%,园区内教职工、在学研究生和在校本专科生相较于2007年园区投入使用之初人数增长了50%以上。目前各学校发展的空间资源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甚至影响了学校升格更名、双一流建设和迈上新发展台阶。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环境风险问题突出。园区道路、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老化,城市排水网浅,每年七八月份受台风汛期影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外围公共道路积水严重。园区环境治理任务繁重,蓝天保卫、碧水截污、净土清废等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九纵十横”道路、地铁各线路建设需要深入推进。园区整体生态规划和景观环境离一流高教园区有较大差距。

三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够优质,影响科技创新要素集聚。下沙高教园区建设之初属地为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在科技创新、聚集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进入新发展阶段,园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城市综合功能不足等现状已难以适应新发展要求。“十三五”期间,园区投用养正小学、杭高启成学校等学校 35 所,挂牌成立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等医院,但相对于不断扩张的园区范围与人口数量,相对于杭州其他区域建设速度而言,总体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依然不足,园区内人才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少,剧院、影院等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缺乏,成为园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要素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

四是产学合作配套政策缺乏,高教资源对产业支撑不够有力。下沙高教园区属地钱塘区生产总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达近3000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18 家,制造业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领跑杭州市和全省,芯智造、汽车制造等上榜全省“链长制”试点,但文化创意和数字产业相对匮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亟需智力支撑,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政策,下沙高教园区产学合作协同创新能力不足,高校对钱塘区企业的技术和智力支撑不够有力。

凤凰网浙江:下沙高教园区对浙江教育发展有着重大助力,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整体提升改造下沙高教园区?

李文冰: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打造高品质下沙大学城擦亮“钱塘明珠”。下沙高教园区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集聚的高教资源和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是浙江打造长三角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杭州湾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融合创新发展引领区的重要板块,建议把下沙高教园区品质提升纳入杭州市建设“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整体规划,布局完善高教园区综合城市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型升级,布局重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一流科研平台,精心打造生态人文景观,实现钱塘江下游两岸无缝衔接,在浙江“重要窗口”和杭州“头雁风采”打造中擦亮“钱塘明珠”。

二是实施省市区三级联动,通过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推动园区整体改造。抢抓国家发行地方政府债的政策机遇,省市区三级联动募集资金,为下沙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园区空间拓展升级,综合运用新增用地、城市更新、土地整备、利益统筹等多元手段,对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努力将重大产业投资、城市功能平台、园区高校建设等项目纳入国家、省级、市级重点项目,规划高校创新创业产业孵化园,借力高教园区人文社科优势布局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内容、数字技术等文化创意产业区块。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改造园区内水网电网管道、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体育场馆、文体中心、公共图书馆、大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规划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与环境品质,实施钱塘江两岸景观工程,打造亚运特色林荫道系统,增加滨水公共活力区域等城市空间。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建设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属地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平台,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协同创新。发挥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引擎功能,深入开展产学合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平台、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落地。从财政、土地和人才等方面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校地共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载体,引导文创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区校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氛围共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