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环境“大监测”格局 浙江将于明年将建成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构建生态环境“大监测”格局 浙江将于明年将建成大气环境和地表水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凤凰网浙江综合 12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核心区的“西溪湿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迎来了20多位记者,他们围在监测设备前,听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介绍西溪湿地的水质指标情况,5台监测设备中,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等9项指标一目了然,而这只是浙江省296个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中的一个。

本次新闻发布会在“西溪湿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举行 沈焕壮 摄

本次新闻发布会在“西溪湿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举行 沈焕壮 摄

全面构建生态环境“大监测”格局

当天上午,在此地举行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单锦炎全面介绍了近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成果,并表示将于2022年建成浙江省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和浙江省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平台,推动各类监测数据互联共享,提升环境质量精准预测预报和异常溯源能力。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单锦炎表示,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总得分为85.81,连续10年提升的成绩,显然离不开生态环境监测的高效支撑和坚实保障。浙江省按照“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的总要求,依托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不断健全完善监测网络和制度体系,实现“三个转变”,监测能力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向媒体介绍监测设备情况 沈焕壮 摄

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向媒体介绍监测设备情况 沈焕壮 摄

据悉,浙江生态环境监测已从单一环境质量监测向生态环境全要素监测的转变,全面构建起生态环境“大监测”格局。从今年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优化完善,海洋、地下水、温室气体和生态状况等全面纳入监测体系。环境空气方面,全省国控和省控点位由153个调整为170个,实现城市建成区内监测点位均匀分布,每个县级城市省控点位增至2个以上。地表水方面,省控以上断面由221个增加至296个,设置跨行政区交接断面14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监测点位96个,形成覆盖全省八大水系、京杭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平原河网等的地表水监测网络。

此外,全省共设置土壤监测点1154个、地下水监测点位60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位170个、市级以上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1737个和主要饮用水源地生物监测点21个等,形成布点更科学、覆盖面更广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实现手工监测到精准自动预测的转变

单锦炎指出,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实现了从现状手工监测到精准自动预测的转变,推进要素全覆盖、陆海空一体化的自动监测体系建设,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交接断面和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的自动监测站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2.6%、97.3%和85.1%。全省共已建170个国控和省控城市空气站,环境空气已实现自动监测全覆盖,还建成了19个大气功能站、100个工业园区空气站、41个物流通道空气站和269个清新空气站,构成环境空气质量、PM2.5、光化学和遥感等4个功能性监测体系,空气质量预报时长由3—5天增至7—10天,设区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达90%,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体系建设。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西溪湿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沈焕壮 摄

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专家介绍“西溪湿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 沈焕壮 摄

单锦炎介绍,下一步浙江省将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组织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网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争取“十四五”实现县控以上水质断面、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大气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能力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2022年将建成浙江省大气环境监测预报预警平台和浙江省地表水水质预测预警平台,推动各类监测数据互联共享,提升环境质量精准预测预报和异常溯源能力(郭晓军 通讯员 邵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