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明珠:萧山进化的千年韵味

诗路明珠:萧山进化的千年韵味

城,是岁月的沉淀,城,是文明的集聚。浙江这片土地,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宛若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起万年的历史文明。

萧山南翼,有个小镇名叫进化,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印纹硬陶碎片,诉说了一段怎样的历史?从古朴的宅院里,又走出哪些历史名家,上演文韬武略的传奇?“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在欢潭村,又是如何将宋韵流转传承?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诗路明珠:萧山进化的千年韵味》

“滨水东岸,葳蕤丛中那抹银杏绿;客居萧南,踏着麻溪水浪花奔行的巨子,带来甲子寿礼,幽幽地道来往事:布衣都督的文韬,是您安邦的左膀;抗英总兵的武略,是您定国的右臂;十二景的秀色,是您恬静的后花园。”

这里景美、人杰、乡村兴,让诗人念念不忘;这里是浦阳江畔的都市花园,这里便是萧山进化镇。夏商周的时期,进化镇位于越国的核心地带,“周朝天子八百年,座座山头冒青烟”,一句民谣道出了进化镇深藏着的2000多年前的秘密。

古时的进化镇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天乐乡。据《天乐志》记载,天乐乡者因境内有琴石,以为天然音乐,故名。相传当年越王勾践在这里曾经休憩打盹,忽听一曲美妙的琴声传来,醒来之后他四处寻找寻找却不见弹琴的人,只见石头缝里面的泉水,沿着树根滴落到洞中,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于是他大呼此乃自然音乐之地也,天乐乡也就由此而来。

南宋时期,定都临安,而据京城不远的进化,成了众多朝廷大臣的首选聚居地,他们举家迁至天乐乡,带来了北方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宋韵流转。民国时期,行政建制改制,1936年,把原天乐乡拆分,因进化辖青化乡、协进乡两乡, 1947年两乡合并,取谐音“进化”之意。

在进化,有一云飞村,一宝剑形葛壮节公故里纪念碑巍然耸立。云飞村、葛壮节公,这里便是民族英雄葛云飞的故里。

快逾风,亮夺雪,恨斩佞臣头,渴饮仇人血。有时上马杀贼 贼胆裂,灭此朝食 气烈烈!吁嗟乎!男儿是处一片心肠热!(《宝刀歌》葛云飞)

葛云飞出生在当时山阴境内,从小便读书习武,在嘉庆二十四年的时候考中了武举人,并在之后一路加官进爵,官至定海总兵,屡获战功。他恪尽职守,守卫东南沿海海防17年之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主战场位于舟山定海。7月2号,英军进攻定海,定海沦陷,浙江巡抚立即写信给葛云飞,请他出来重整镇海防务,是时葛云飞身穿丧衣,马不停蹄赶往前线,主持镇海防务。

当时,定海人民抓获英军军官安突德等人“献诸宁波”。英军守将伯麦,被迫写信给镇海大营,要求释俘议和,适清廷代表在广东与英军达成合约,英军撤离定海。次年9月26日,英军舰29艘,士兵4000余名再犯定海。此时,葛云飞把守土城,亲自开炮,击毁英舰桅杆,英舰退走。10日1日早晨,英军趁着大雾,从定海港登陆,大举进攻。

在英军的回忆录中,提到:汉军表现得很英勇,汉军总兵葛帅在长列炮台中阵亡。他的僚属和我们的军队短兵接战,都英勇地与他同时殉命。此事奏朝廷,清宣宗流泪下诏,按提督例赐金治丧,派官致祭,谥 “壮节”。

民族英雄凭武略,布衣都督看文韬,“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顶箬帽,脚上一双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纸伞,十足的庄稼人,这是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对汤寿潜的描述。”

恍惚间这位清末明初响当当的大人物,仿佛从百年前的历史中迎面走来。那馆藏的一幅幅图片、模拟的场景、存留下来的手稿等记录下的是岁月和风雨的沧桑。据说汤寿潜一生简朴,他不讲究吃穿,也不讲究排场。常常三等车船出行,路途要是不长,就干脆以步当车,他的这种精神深受百姓的赞誉,布衣都督的美名不胫而走。

走进汤寿潜故居陈列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汤寿潜儒雅的布衣形象,一双蒲鞋,一卷书籍,一把油纸伞,正厅门额悬挂着“崇德堂”古匾。崇德、立德是传统士林们毕生的追求,遥不可及,但汤寿潜可以说与之很接近。面对当时清朝政府内忧外患,积贫羸弱的国势,1890年汤寿潜以《危言》一书刊行,他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措施,并详细阐述了其改良主张,成为“危言”式论著第一人。

汤寿潜为人正直清廉,为官两袖清风,为浙路公司总理不取薪金,不支公费,以百折不挠之志,献身于铁路事业,他的遗言 “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可谓是他一生的写照:君子坦荡荡,佳士自风流。

汤寿潜年少时,曾在欢潭的二桥书屋念书。如果说进化是江南一块美丽的织锦,那欢潭无疑是这块锦布上最闪耀的珍珠。“南宋古都看杭州,南宋古村看欢潭”,在这里,描绘出宋代乡村美学与诗意生活的巨型画卷。

欢潭村村口有一直径3米,深约1米的水潭,俗称欢潭。据《田氏宗谱·欢潭记》:“因有天潭,故以潭名村。潭在村口湖堤边,宋时古迹也,不及丈,四时澄澈,不涸不溢,水清味甘。自宋岳飞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故名。”相传南宋岳飞率兵抗金,行军至村口,见泉水潭,欢饮止渴,故村名“欢潭”。

南宋时期,有一个名叫田晟的抗金名将,其子田秩,跟随宋高宗,在他身边做侍卫。金兵南侵,宋高宗过钱塘江,途经进化,辗转绍兴再到宁波。至南宋朝廷安定,田秩选择举家迁至进化欢潭村,跟随其一起过来的还有来自北方的传统风俗。

欢潭村“三面环山、四水归塘”,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因山而聚、因水而生”的格局。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五义之乡,自宋代以来,“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的“五义”精神在这里逐步形成,传承了亲仁和睦、尊老扶弱、热心公益的欢潭精神。

如今,欢潭村深挖“忠、义、和、本、清”新五义精神,成为“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了乡村振兴从塑形到铸魂的美丽之变。近千米长的欢潭老街修旧如旧,还原了百年前的风貌,重现了宋韵,守住了乡愁,培育了乡风。

温润的平原,梅花,花开正艳,沿街的店铺作坊,飘出淡淡青梅酒的芳香,匠人们将眼前的风光记录在扇面上,微醺了数千年的岁月,让韵味在人世间流转。

原标题:

俯拾皆是遗迹,还能感受千年宋韵,这里是进化!

来源:萧山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