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差距 浙江如何走在前列?
浙江
浙江 > 正文

缩小收入差距 浙江如何走在前列?

嘉宾简介

李实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荣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全国扶贫攻坚创新奖”。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一直致力于收入分配和扶贫领域的研究,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论著20多部。

缩小收入差距,浙江如何走在前列

——访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

本报记者 方臻子

缩小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提出,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努力成为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省域范例。

浙江如何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走在前列?记者采访了一直从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的权威专家、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

“在不平衡方面,中国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李实表示,除去疫情导致的全球收入贫富差距拉大等外部因素,近年来中国收入差距虽没有出现明显的扩大,但仍处于高位水平。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小,且中等收入群体分布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不平衡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小,是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两大挑战。”李实说,浙江亦如此。

浙江的收入差距相对稳定,整体好于全国。从城乡收入差距看,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浙江这一比值为1.96。再从区域收入差距看,过去几年,浙江收入最高与最低地区的差距,缩小得比较明显。

李实认为,推进共同富裕要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有不同的目标。“第一阶段从现在到2035年,人均国民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第二阶段从2036年至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人均国民收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收入分配、财产分配处于更加合理的状态;第三阶段从2051年至2121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要处于全球前10%国家行列,实现社会全面共享。”

浙江在《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规划中,已设定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9以内,设区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最低倍差缩小到1.55以内,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目标。李实认为,按照这一发展计划,浙江在第一阶段,即到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至1.8以内。

同时,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也可以看出浙江在自我加压。“浙江在《实施方案》中提出,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两个指标。”他向记者解释,“10—50万元,是国家统计局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而浙江提高了界定标准,这就有了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20—60万元群体要翻一番的目标,即从目前的约24%左右,提高到45%。”

“提低”“扩中”,是关键所在。

李实表示,“提低”“扩中”的关键在农村。农村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在农村发展民宿等第三产业,激活农村的闲置资源,是浙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一条有效路径。

这方面,“两只手”都要使劲。“政府要在资源和资金再分配上,向农村和26个山区县倾斜,进一步加大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借助市场力量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使要素流动更加充分自由,实现农村和26个山区县的跨越式发展。”

“缩小收入差距,还要从分配环节入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李实认为,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过程,完善的要素市场建设变得非常重要。“在现实中,市场的垄断、分割、扭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不同要素平等地参与分配,导致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浙江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让市场在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中起到主导作用。

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政府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来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和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我国的税收制度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不断提高直接税比重。同时,浙江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对民生支出的比重,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的转移支付的比重。”

在收入三次分配方面,李实认为浙江基础扎实,尤其是企业家、富裕人群对做慈善热情很高,慈善事业走在全国前列。“这就是‘三次分配’。目前,我国慈善事业还缺乏好的环境和政策条件,浙江可以率先实践建立相关制度和政策鼓励,补齐制度短板,让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更大作用。”李实说。

浙江日报记者 方臻子

原标题:

缩小收入差距,浙江如何走在前列

——访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