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绣技艺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珠绣技艺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挑花边”、“钉珠子”是萧山老底子妇女补贴家用的手工活,王丽华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十分喜爱这一门技艺。大学毕业后王丽华因为懂行和喜爱,便开办了自己的绣品厂,生意做的顺风顺水。2012年,王丽华参加杭州市政府组织的杭州市“工艺与民间艺术薪火传承计划”大师带徒学艺活动,在几百名参与者中获得萧山花边组第一名,成为了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赵锡祥先生的关门弟子。

荣获第二季萧山好人“敬业奉献”荣誉(左三)

荣获第二季萧山好人“敬业奉献”荣誉(左三)

为了花边技艺的传与承,王丽华选择了从商海“上岸”。从年销售额过千万的企业老总变成了每个月拿2500补贴的学生,王丽华直言自己从未后悔。

在全面、系统掌握萧山花边技艺的基础上,王丽华对于萧山花边的历史和传承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实地走访民间老艺人探索萧山花边的艺术基因。当时,王丽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画满了老人口述的针法草图,旁边她还做了大量的注释,2014年她完成了萧山花边针法的收集和整理,并撰写和发表了多篇萧山花边研究论文。

珠绣技艺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在深入研究萧山花边的传承和研究的过程中,王丽华还不断的为自己“加码”,学习了国画、书法、古筝……王丽华认为艺术是相通的,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可以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在2018年5月,王丽华创办了杭州萧山丽华花边珠绣研究所, 研究所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只要有人想参观、学习、了解、体验王丽华都会热情接待,也正是如此,近十年来王丽华的行动轨迹几乎都在萧山。

珠绣技艺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为了让花边、珠绣这样的传统技艺有新的活力,王丽华也在为此不断探索创新,“萧山花边最大改变就是从素色改成彩色,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色彩,以前是日用品,必须是素色的。一个世纪过去了,作为艺术品应该做成彩色的。”

这种大胆的探索创新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肯定, 《七彩蕾丝》这副作品也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为了更好的吸引年轻人来关注、学习、传承这门技艺,王丽华紧跟当下潮流,在花边研究所的入口处和显眼处,摆着三组亚运吉祥物的绣品分别采用花边、珠绣和刺绣的技艺。

目前,王丽华组建了非遗萧山花边珠绣传承志愿者团队,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花边和珠绣的传承、创作。她还在在多所大中小学校担任萧山花边和珠绣艺术教员,每年组织非遗讲座等各类公益性活动近百场次,义务开展非遗培训近2万人次。

珠绣技艺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一个曾经立志不做亏本生意的女企业家,现在却做着在许多人眼里的“亏本生意”,但王丽华觉得,一切都很值得,这是自己的责任,“我觉得钱不是一辈子所要追求的唯一目标,可以用我自己所学到的一些知识、技能,影响到更多人,在萧山花边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应该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听完王丽华的事迹

文明时评员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文明时评员陈毓

爱岗敬业,因爱而敬而专注而坚守。萧山花边,这种具有萧山特色的非遗,王丽华从学习、探索,到收集、整理,到传承、创作,再到推广、传授。她所传承的不只是萧山花边这项古老技艺,更是一份匠心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坚守。

文明时评员鲍琴丽

说起萧山花边,我能回忆起的就是小时候,妈妈晚上坐在灯下“挑花”,一针一线,编织出很多好看的图案,但是现在很少见到。王丽华,却以一颗匠人之心,将“萧山花边”传承下来,坚守手艺,创建了花边珠绣研究所,并组建了非遗传承志愿者团队,保护传承好“萧山花边”这一门手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向她学习。

文明时评员吴春晓

“萧山花边”是风靡一个时代的金字招牌,是一定社会存在的重要文化标识,但在快节奏机械化的驱动下手工挑花技术在慢慢消亡,王丽华以匠心守护,一是研究整理萧山花边技艺使民间挑花艺术基因得以理论传播;二是组建非遗志愿者团队义务开展非遗培训让更多人感受到萧山花边的文化和魅力。三是不断设计创作具有鲜明时代和萧山文化特色的花边作品。以创新激发非遗技艺活力,弘扬传统文化是这个时代赋予非遗传承人的历史使命。

原标题:

悉心传授珠绣技艺!看她如何谱写花边艺术人生~

来源:文明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