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河上:打造新时代的诗和远方

萧山河上:打造新时代的诗和远方

河上,总能让人找到诗和远方。

宋代名家范仲淹游历至河上,看到当地的山川美景后,写下“越中山水绝纤尘,溪口风光步步新”的诗句。坐拥青山绿水,移步即景,这是河上之美的底色。

当城市的轨迹走向河上,杭州中环、杭州时代高架等城市基建为河上带来了全新的发展视野,它又从“西湖正南30公里”的地理IP中找到了新时代的诗与远方。河上,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萧山南部山区小镇,而是逆袭转身,区域能级实现了大提升,站在了新时代的聚光灯下。

从古至今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三分靠禀赋,七分靠打造。河上之变,在于放大了资源观、景区观和发展观,跳出传统旅游资源的观念束缚,贯彻“一切资源皆可发展旅游”的理念,对美进行重建和再构,让诗和远方更好地融合。

未来,河上还将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跳板,坚持“产业集聚、美丽创富”双轮驱动,拉开“北拓、南秀、中兴”布局建设,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镇域范例。

换一种眼光,重组“融于生活的美”

事实上,乡村的发展,很多时候就是个“眼光”问题。比如,农村的头等大事“住得好”。

四年前,当你走进河上东山村,“空心村”的气质扑面而来,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很多因年久失修而荒废。尽管这里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令人颇为惋惜。但今天,你完全不用担心古建筑的破败,东山村也老早成了杭州城市亲子游的代名词。

东山村对金坞区块采取产权置换的方式,利用存量村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这里山高出行不便,原先老百姓住的房子大多是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建筑,村里对这些老房子进行回收,修旧如旧,引入了民宿项目,老百姓则被安置到山下交通便利的多层公寓里。村里与项目承包方采取‘保底+分红’的合作模式,如此一来也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东山村书记徐国栋说,一个多层公寓项目,解决了农民建房土地制约、集体经济增收困难和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受限的三个难题。

在“住得好”这一民生选项上,河上确有诸多探索,开辟多条农民建房新路径,比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建设杭派民居等等。河上甚至把农民房出租这件事也考虑了进来,将空余的农民房改建成“产业民宿”,为邻近的产业青年做居住配套。现在,河上已陆续建成10余个农民集聚区,很多来旅游的人都羡慕这里的农户。

从“住得好”这件头等大事可以看到,换一种眼光,劣势也是优势,也让乡村有了N种可能。在河上,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眼光的叠合”,其本质是一种对未来发展的远见。

比如“五和众联”基层治理模式,被浙大教授评价为“有中国首部乡村皮毛法的雏形”。还有拥有百年历史的河上镇小,被改建成河上青少年宫。教育领域,与浙大教育品牌合作办学,打开乡村教育的瓶颈。商业领域,更是投1个亿建起滨河路商业综合体。另外,河上还在全区率先实现标准化老年食堂全覆盖……

这里的每一项,都是乡村发展的“破壁”,更带给这个地方一种蓬勃向上的“新时代的美”。的确,美丽城镇的美,首先是“融于生活的美”。只有找到这个“契合点”,美丽城镇建设才能找到原本的初心。

抓住文化关键变量,擘画《文化河上图》

今年10月底,第三届河上稻香节如约而至。稻浪中,有音乐,更有潮流,这让传统的秋收有了时尚气息。而此时的稻田,不再仅仅出产稻米,更出产“共富”。

这是河上美丽城镇建设的一个“硬道理”,抓住了文化这一关键变量。

近年来,河上镇依托老建筑,打造各种名人故居、纪念馆、非遗馆和抗战主题馆等,在当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博物馆群落”。这里有中美合作抗战纪念馆、萧山抗战纪念馆、瞿缦云故居、魏风江纪念馆、萧山科举博物馆、河上非遗展示馆、丄(shàng)美术馆等等,这是一卷现代的《文化河上图》。

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徐讯雷就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评论文章《文化共富:从上河到河上》。他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联想到现在的《文化河上图》,并写道:鼓励乡村建博物馆,这是关乎文化共富的远见卓识,这也给农村实现“文化共富”提供了不一样的路径,这路径何尝不是共富的“捷径”。

河上显然是找到且打通了这一“捷径”。通过“文化+”,一个个村落找到了“诗与远方”。现在的河上,已经真正做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接下来很快将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并成功创建为浙江AAAA级景区镇,“河上店景区”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

特别是“河上店景区”,过去因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产生了建筑杂乱无章、卫生脏乱不堪、交通拥挤饱和等乱象,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建设等多轮提升,这里梳理出2.5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吸引美学营造社、小镇影院、绿野书舍、城市书房、茶艺馆等50余家业态相继入驻,并以老集镇为载体,每年举办稻香节、民俗文化节、手作市集等大型节庆活动40余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乔叶今年5月走进“河上店”,看到当地手工艺人洪成松一个人用时三个月、用了3000多根竹条制成的竹龙时,就被深深吸引。“民俗与文化是最有生命力的,透过河上龙也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浪漫。”

另外,河上也盘活资产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打造“匠人”小镇。盘活“老屋”“老厂房”资源,引进丄美术馆、应物山房等30余家文创工作室入驻,让河上延续千年的文脉与创意结缘,碰撞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而文化之美无疑是没有边界的。最近,河上与周边的楼塔、戴村两个“兄弟乡镇”,打出了“文旅三兄弟、萧山南联盟”的口号,既要打通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美丽边界,又要加强与周边乡镇的链接与共享,进而达到1+1+1>3的整体效应。

打通“转换通道”,美丽创富水到渠成

当然,创建美丽城镇,目的是以环境之变撬动人心之变、民风之变、产业之变。这中间的“转换通道”,让美丽创富水到渠成。

走进杭州新材料产业园,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显然都奔着园区明星企业科百特创造的那一层“膜”而去,在新冠疫情下,科百特的过滤膜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有了爆发式增长,被誉为“膜界华为”,特别在生物制药和半导体两大领域里,科百特正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

在科百特企业展区,墙上有一张它在河上的园区图,从C1到C7,代表着科百特在河上走过的八年,从一开始的18亩壮大到180多亩,而且是不占用一亩新的工业用地指标,全靠存量旧厂房的腾笼换鸟。与此同步的是,科百特在河上的大学生数量也从3名大学生到2020年底的2000余人, 产值也预计从2000多万增长到2021年底的25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5%。

科百特在河上腾笼换鸟的八年,显然最能回答“它为什么来河上,为什么留在河上”。这一选择的背后,其本质就是从环境之变到产业之变的“转换通道”。

单纯看这一案例,这是科百特科技报国的“独立事件”。但对河上来说,这又是“群体事件”,让其从原先远近闻名的“服装之乡”和“纸包装之乡”蝶变为“新材料小镇”。近年来,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河上提出“三年内不新增一块建设用地”,以盘活存量、搭建载体、腾退转型为路径,加快落后产能清退,三年共腾出有效工业用地870亩。目前,仅新材料园区就已招引产业项目26个,投资额超57亿元,破解了年轻人就业和镇级财政收入增加的难题,为河上的美丽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河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8%,R&D投入年均增长24%,而万元GDP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2%,打出“亩均论英雄”一手好牌。

河上的美丽创富仍在不断延展,从工业到第三产业、到农业等,可谓是上下左右拓展美丽产业链和价值链。近年来,河上共招引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3个,500万以上的乡旅项目11个。其中,九区军事拓展基地今年5月正式开业,圣洁田园综合体已经完工,东山村星空小镇预计明年5月可以开业,开元精品民宿群落项目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河上也培育了民宿、农家乐72家,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近600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60、70后劳动力就业问题和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问题。今年1-9月份,15个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963万元、经营性收入923万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0%、47%。

转换眼光,谋定未来。这便是美丽河上步步新的全部。

原标题:

萧山河上:打造新时代的诗和远方

来源: 萧山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