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共同富裕,它不只是写在纸上的“大理想”,更是百姓柴米油盐中的“小确幸”。
在海宁大地,一个又一个百姓身边的“小确幸”正上演,我们一起去聆听奋斗的故事,汲取逐梦的力量。
即日起,浙报集团嘉兴分社(红船分社、长三角分社)联合融媒共享联盟海宁站,在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推出“走读海宁共富路”专栏。通过记者蹲点寻访,挖掘海宁推进共同富裕的创新做法,呈现海宁勇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表率的生动实践。
第一站,记者蹲点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据说那里是一个“世外桃源”。
驱车从拐进一条平坦的村道,窗外变得格外安静:繁茂的大树、清澈的小河、陡然闪过的一排排欧式小别墅,重新排列起有关乡村的“现代拼图”。
乡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也不纯粹是旅游、休闲的新称谓,她保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气息,也追求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烂漫情怀——这是海宁市盐官桃园村的一个生动写照。
人在乡村,既可以活出同步城市的存在感,又能守住“根在乡土”的归属感。兼得“鱼与熊掌”,让人不禁好奇,这了不起的小村,究竟如何蝶变?
第一把钥匙——
将文化礼堂钥匙交给村民
听,是谁在唱歌?还没走近桃园村文化礼堂,就听见了清甜的女高音。进门一看,村民颜广茂与队友们围坐一旁,一连串咿呀的音符便从琴弦上飘出来,悠远绵长。
“队友们啥时候空,就啥时候来排练,我们有钥匙。”颜广茂拿出一把钥匙递给记者看,在桃园村,文化礼堂里没有管理人员,钥匙都在村民手中,每人一把,想什么时候来都可以。
这个改变要从2013年说起。这一年,桃园村文化礼堂建成并对外开放。“自从有了文化礼堂,下雨的时候,低温的日子,我们也有场地组织排练了。”村民杨叙仙和一帮姐妹组了一个广场舞队,作为小队长,以前可没少为场地的事情发愁。一时间,舞龙队、篮球队、健身队、门球队等十多支文体队伍纷纷从桃园村文化礼堂里诞生。
2016年,桃园村又投入150万元对村文化礼堂进行扩建改建,面积约2000平方米。“两堂一廊一展厅、一园一台一阁”的礼堂格局,舞蹈房、图书室、书画室、乒乓球室、电视放映室、健身房等功能室,灯光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农民公园等室外场地让桃园人惊喜万分。
然而面对村民的热情,文化礼堂的管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了。“不少群众向我反映,想到文化礼堂活动的时候门不一定开,开门的时候又没有时间过来活动。工作人员也向我诉苦,一个专管员样样活动都要去组织,随着活动增多,实在是没有精力。”桃园村党委书记金正华说。
如何打破村级文化活动阵地“8小时外”管理难的僵局?2016年底,桃园村花了3000多元钱配了400多把礼堂钥匙,全都发到了村民的手中。“无论是乒乓球室、舞蹈房还是其他功能室,只要来登记一下,就能拿到一把钥匙,自己就能打开文化礼堂的大门。”桃园村文化管理员说,村里给了足够的信任,大家来文化礼堂的积极性更高了。
将钥匙交给村民,文化礼堂也真正实现了"门常开、灯常亮、人常来"。“我有钥匙了,那么就相当于这个地方是我家了,所以我很爱护。”杨叙仙说,大家登记领取钥匙后,角色自然就转换了,自觉担负起了管理的责任。
潜移默化中,村民形成了自己的使用规则:第一个来的要负责管理好功能室,如果提前离开,就要交待在场的其他人;而最后一个离开的村民,则需负责关好门窗及各个设备,从而切实对场地负起责任。
“我们还会自己内部开会,形成一些明文规定,比如不能在室内抽烟、不能坐在乒乓球台上等。我们都喜欢,那么肯定要爱护。”杨晓春是村里“爱乒俱乐部”的成员,村民自主管理模式启动后,俱乐部成员几乎每人都配有一套淋浴房、更衣间、更衣柜的钥匙,他们自觉保持环境卫生,自觉维护活动室内的器材、设施,活动结束时自觉关闭电源,甚至还自掏腰包购买乒乓球等易耗品。
“起初,我们也有些许顾虑与担心,然而实践中每位有钥匙的村民都把自己当做礼堂的主人一样认真执行规定。”金正华说,截至目前,村文化阵地从未发生过因钥匙管理而产生的礼堂财产安全问题。
一把钥匙打开的不只是一扇文化礼堂的门,更“打开”了乡村治理的新空间。
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是基层治理的一把“金钥匙”。如今,桃园村这把人人共享的钥匙,为乡村治理打开新的思路,村民的自信心、凝聚力被唤醒,村庄的内生动力也被唤醒了。
第二把钥匙——
站在群众角度看问题
现在的桃园村有多时髦?错落的小洋楼,和雅致的绿化景观,“不像农村,倒像是高档别墅区”,不少参观到访的人都说。
“以前是我们羡慕城里人,现在是城里人眼热我们农村人。”金正华年过半百但精神十足。2011年重建新房时,为让村民们接受这种新式审美,他花了点“小心思”——金正华把每家每户的年轻人都喊来,带着他们去周边的明星村和社区看个遍,经过多次对比,最终敲定大家满意的建筑风格。
美丽的乡村,不只是房子漂亮,也要让人活得漂亮。十几年前,桃园村其实也是一个穷村。
1999年,33岁的金正华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之前,多家村办企业拖欠了村里的房租费、水电费,共有300多万元的应收款。
金正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班子人员不计日夜地对应收款进行清理,列出了一张“债务清单”,在多次碰壁后终于将拖欠的钱全部收缴到位。“这是村集体经济首次‘回血’,重振了村党组织的威信,也为我们重拾了信心。”金正华说,通过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盘活和科学管理,桃园村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2016年,桃园村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村级集体经济主要以企业租金为主要收入,腾退“低散乱”企业后,收入骤减。思路一转天地宽,桃园村迅速转型,利用腾出的土地指标投资1000万元新建1万多平米的村级物业,并于2018年开始实现营收。
从“回血”到“造血”,桃园村构建了较为科学、全面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格局,一产特色明显、二产布局合理、三产累次发展,近五年间村级集体经济年均增长超17.1%。去年,村集体经济性收入782.71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45000元。
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生态示范村……一块块金招牌,开始成为了桃园村的“金名片”。
村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金正华就有了为村民谋福利的本钱。近年来,桃园村先后建起了村文化活动中心、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等,每天晚饭后,村里都热闹非凡。如今村里共有7个小公园,还有一个3800多平方米的儿童乐园。“这是嘉兴首个村级儿童乐园,不仅供自己村500多个孩子玩耍,因为免费,周边很多乡镇的孩子也都跑来玩。”
“百个百姓百条心”。桃园村将全村172名党员按照网格进行划分,实施每月全覆盖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打造“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帮百家忙、暖千人心”的“民情网格”,让村民主动对本村事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了让群众办事不出村,桃园村还推行“红色代办”、“全岗通”工作,打造“一专多能、全岗都通,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全领域”干部,设立村警务室,专门受理户籍办理、新居民登记、矛盾调解等事项,助力于实现村民办事“最多跑一次”。
民心聚起来。近年来,桃园村坚持村庄治理法治先行,依托“法治桃园”载体,积极弘扬法治精神,建立长效普法机制,让法治思维进入村民生活常态。桃园村还将线下“一村一法律顾问”的定点法律服务拓展至线上全方位咨询服务,节省村民跑腿时间;村委与派出所形成上下到底、纵横到边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解决不稳定因素隐患,“如今,我们桃园村连续10多年实现群众零上访。”
行走在桃园村,见的最多的是村民们的笑脸。百姓的笑容是对村里工作最生动,最直接的回应。桃园村的村干部在干工作时,总有一个统一的角度——习惯站在群众角度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决定着共富路上能走多稳、能走多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桃园村,我们看见了美好中国的模样,也看见了共产党人永不忘却的初心。
第三把钥匙——
美丽经济点亮美丽乡村
乡村,不只是一个物质空间,同时也要兼顾宜居的生态、设施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以及文脉的延续。
名气大了,游客多了,参观考察团也来了。“怎么把名气变人气,变财气。”金正华陷入了新的思考。
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2019年,立足于桃园村丰沛的实践资源,海宁市首个县级乡村振兴学院落户村里,致力于培养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今天我们学院有2个培训班开班,人数分别是35人和80人,主要课程安排是……”每天一早,乡村振兴学院工作人员都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梳理和布置,根据培训班课程需求调整授课计划。
乡村振兴学院如何有效运行,资源集聚是关键。桃园村积极谋求新平台,与浙江省委党校、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浙大海宁国际校区等近30家院校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聘请高校教授、省市县党校教师、市县镇分管农村工作领导干部以及村社“兴村治社”名师、优秀村社区书记等“名教师”和“土专家”等30余人组成师资队伍,为培训人员提供乡村振兴实用知识。
把课堂开在了田间地头。乡村振兴学院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大主题为主线,开发《“每人一把钥匙”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颜值”如何变“产值”》等38堂专题精品课程。同时,将教学点搬进现场,统筹全市12个镇级乡村振兴实践资源,确定31个现场体验教学点,串联打造党性教育与廉政建设、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专业市场与特色园区、美丽乡村示范点4条乡村振兴教学线路。
学院成立至今,已接待全国各地培训班500多批次30000余人,培训本地农村实用人才超1.6万人。在此期间,634位桃园村民先后走进课堂,学习苗木种植、果蔬栽培、工程机械等实用技术,实现了就业增收。
产业实现转型。去年,桃园村探索“公司+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新一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入杭州塔莎园艺有限公司签署农业花卉项目合作,助力村级经济发展。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今年预计销售额达6000万元。
先富带后富,村里还架起“帮带”桥梁,塔莎园艺、天通控股等村企共建单位与19户低收入家庭长期结对,提供公益岗位、订单农业指导等实质性帮扶,实现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达10%以上,并以常态化走访慰问建立关爱机制,鼓励他们学知识、强技术。
桃园村的旅游找到了新“卖点”。“我们正在打造‘科普+研学+旅游’的新模式,用美丽经济支撑起美丽乡村,带动农户走上共同致富路。”金正华说,桃园村投资200万元用于建设提升研学教育基地、“遇见海宁”展馆、自然亲子“五感”乐园等设施,年营收预计超70余万元。
金正华的目光看得更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正在桃园全面铺开,为村级发展腾出空间,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桃园村着力推进民宿产业,努力做好培训、旅游、研学、文创等产业。“让百姓们腰包同鼓,精神同富,品质同享,我们桃园村也能做到。”
如今,桃园村的质朴没有变,但人们惊喜地发现,它现在变有趣了:村民、乐园、花房学院、自然、文化……种种元素,经过酝酿,重新粘合在一起,焕发出生机。
心之所至,是桃园。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走读海宁共富路丨桃园村三把“钥匙”打开小村生长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