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丽水摄影节展览 |诗路山水——丽水摄影师作品联展

2021丽水摄影节展览 |诗路山水——丽水摄影师作品联展

策展人语

《瓯江“观察家”》

一、这里是丽水,史书上经过几划几改也从未掀起太大波澜的地方,一条瓯江横过,几座苍山绵延,简简单单又生机无限。

在这里,大自然悄无声息地孕育了一批“观察家”。

观察家们如繁星点点散落各处,他们是农民、是职员、是警察、是小老板……端起相机时,这些观察家成了摄影师、艺术家。

二、这片灵秀的土地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和力量,他们从土壤中走来,熟悉这儿的山水,热爱这里的乡亲,镜头里有个人独特的观看和纯朴的感悟,他们成了故乡天然的诗人。

“诗成丽水波增媚,剑入龙泉气并豪”。

明代诗人游朴的这两句诗浓缩了丽水的灵动和气概,而这三十位观察家,用他们的情感谱写了丰富多姿的视觉诗篇。

三、国道上、戏台边、田野旁……他们在各个角落找寻着这方山川的气息,抚摸着这片土地的根脉。自然造物生生不息,人们也随着时间的奔涌而变迁。

他们依旧观察着;

他们依旧记录着;

他们依旧热爱着。

策展人:陈小波

2021-10-30

△参展艺术家

△邹金清《小城物相》

融媒体工作者

浙江丽水人,1974

《小城物相》

在这急遽变化的时代, 我漫漫游走在小城的边缘,像一个无力的拾荒者,笨拙地捡拾起一些被人忽视的时间碎片。这些碎片,令我诧异。这些诧异,正是关乎吾城吾民的日常面相。

△朱哲宇《我在不知名的地方拍的写真》

学生

浙江丽水人,2000

《我在不知名的地方拍的写真》

刻板印象里,写真只能存在于漂亮的置景或者知名的外景中。我偏爱在不知名的地方拍照,丽水随便一个“不知名”的地方都能拍写真,太阳为我打光,大自然为我置景,这就是最“写真”的写真。

△朱向辉《锦绣华夏》

摄影后期教师

浙江龙泉人,1977

《锦绣华夏》

公开的航空影像图上纵横交错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好不壮观。我将大尺寸的俯瞰图截取再创作,于是发现,即使是图像一角也能展示出另一个角度的美。

△朱礼平《新空间》

供电公司职员

浙江缙云人,1966

《新空间》

现在的浙南乡镇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乡村和旅游产业,小溪、水塘、稻田、高山等原生态乡村空间都加以改造。

一艘报废的火箭、一架报废的飞机、一块块经过艺术彩绘的石头……农旅空间探索之路,有趣,也有荒诞。

△郑丽虹《在水一方》

企业职员

浙江丽水人,60年代

《在水一方》

瓯江两岸的古村、古街、古树,还有朴实的村民,足以让人体会到人文与自然的淳朴与美丽。把自己融进山水,更能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惬意与自在。取景器框住了我眼中的丽水村落,安放了我心中的悠然和宁静,让我抓住大自然的气息,长久栖息于此。

△郑丽芬《水·岸·人》

工会干部

浙江丽水人,1958

《水·岸·人》

瓯江穿山越岭,润及之地,田良茶香。千百年来,人们依水而居的习性细腻而真实。

瓯江的水岸,

传统人民在捕鱼、渡船、洗涤……

现代人民在娱乐、绘画、音乐……

他们共同谱写了瓯江中游新的乐章。

△章凯胜《大山深处的山哈人》

摄影系教师

浙江缙云人,80年代

《大山深处的山哈人》

在当地中师学校上学的经历让我熟悉了畲族,多年之后的我开始利用中大画幅胶片和古典摄影这种不再常见的摄影技术,拍摄逐渐被汉化的畲族人民肖像、物件等,试图去重新寻找当年我对这个民族的印象,探寻畲族在岁月变迁中留下的痕迹。

△於慧彪《看我72变》

机关干部

浙江丽水人,1971

《看我72变》

整幅图片,以一个人身穿72套不同的婺剧服饰图片组成,彰显非遗戏曲魅力。

△尤惠仙《处州老窑》

旧时经商

浙江丽水人,50年代末

《处州老窑》

曾几何时,在处州大地上,人们不难看到,砖窑,瓦窑,炭窑,窑窑出货,处处冒烟。

如今,现代化、高科技早已浇灭了窑火,老窑也已失去了实际功能,但人们不舍得拆除,因为那是念想,那是记忆……

△叶益平《浴场景观》

公安局干部

浙江丽水人,1964

《浴场景观》

丽水市港口村在村旁的宣平港溪流上筑坝,形成了一个宽阔、清澈的天然大浴场,吸引了周边村民和市民来此消暑、嬉戏,乐不思蜀。

△叶益平《灯饰》

公安局干部

浙江丽水人,1964

《灯饰》

丽水一些公共场所添加了许多设计新颖的灯饰装置。每当夜幕降临,这些灯饰耀眼夺目……

△杨倩《Contents》

机关干部

浙江丽水人,85后

《Contents》

Contents,意为包含的内容、包裹之物,以“方寸”承载万物,即影像的意义本身。

本次拍摄,为雨天室内暗光及夜晚人造光之下,人物与静物的细节、局部呈现。

明暗过渡中,通过被摄主体与背景、物件的交互表达,讲述具体的镜头情绪语言。

△吴群良《树》

机关干部

浙江丽水人,70年代

《树》

《诗经》有言,“唯桑与梓,必恭谨止”,古时人们就用桑梓指代故乡。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向前走,乡愁却总是努力拉住我们,叮嘱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回头看看。

△吴青松《野生世界》

自由职业

浙江丽水人,1981

《野生世界》

大自然,神秘而伟大。在辗转亿万年后的今日,每一种生物,都是造物主精雕细琢的作品。

它们比你想象得坚强,也比你想象得脆弱。良知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每一种生灵的生存之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王菊萍《南明湖畔》

公安局干部

浙江丽水人,1964

《南明湖畔》

丽水南明湖边,一条滨江景观带公园,是市民游览、观赏、休憩的场所。晨起日落,饭后茶余,生活在周边的人们喜欢来到这里,陪家人放松、与自然相处……

△王国芝《潮妈妈的菜园子》

退休职工

浙江缙云人,1964

《潮妈妈的菜园子》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种得了蔬菜玩得了抖音,

种菜、拍照、抖音、直播,样样在行,

这就是新农村的潮妈妈!

△谭秋民《瓯水绵长》

银行职员

浙江丽水人,1962

《瓯水绵长》

“瓯水绵长,潮起潮落五千载;人生苦短,春去春回一瞬间”。这是温溪瓯江边一个凉亭上的对联。绵绵的瓯江水养育了我,也养育了瓯江两岸的人民。一张张父老乡亲的肖像,就像历史河流中的一朵朵浪花,平凡是岁月里最真实的写照。

△谭秋民《“建设”自然》

银行职员

浙江丽水人,1962

《“建设”自然》

在从前,最原始的生态环境是花草鱼虫的游乐园。如今,半山半水半娱乐的场所变成了人们的游乐园。你是否发现,人们正在一步步地“建设”自然。

△谭秋民《高井弄》

银行职员

浙江丽水人,1962

《高井弄》

高井弄是丽水市中心一条不足二百米的的小巷。夜幕降临,狭窄的小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追求时尚、融入多元文化甚至带点叛逆是青年人不变的主题,古老的小巷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盛顶立《一条青丝罗带》

银行退休职员

山东青州人,1961

《一条青丝罗带》

瓯江是浙江第二大河,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

瓯江发端于百山祖国家公园西北麓锅帽尖,盘旋千岭间,宛如一条青丝罗带,绵延奔腾388公里入东海。

△苗华龙《我的淮河》

职业摄影师

安徽阜南人,1979

《我的淮河》

淮河起源于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区,终点在江苏扬州市三江营,全长约1000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我喝着淮河水长大。离开家乡20余载,越发难忘我的淮河。淮河岸边生活着我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命运与奔流不息的淮河息息相关。

淮河水静静的流,乡愁永在;淮河水静静的流,我变离人。

△毛进军《入村如画》

退伍军人

浙江丽水人,1963

《入村,如画》

画意美学与淳朴村庄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画面?

看小巷一隅,

不知是诗意盎然的墙画点缀了村子,

还是来来往往的村民点缀了墙画?

△毛进军《一段高腔声,几代松阳人》

退伍军人

浙江丽水人,1963

《一段高腔声,几代松阳人》

在松阳,村民们到祠堂里看高腔演出是件平常事。高腔艺人们在台上低吟浅唱,在幕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顶着浓妆的艺人在街头开三轮车、穿着戏服的艺人在观众席上休息……就是这样一群生动的艺人,将这个面临灭绝的传统艺术带到百姓面前,郑重地赋予高腔生命。

△柳伟英《瓯江鱼人》

高级教师

浙江丽水人,1968

《瓯江鱼人》

我,是一条鱼

八百里瓯江,我的家

归去来兮......

△林伟《活色生香的“城"》

交运执法人员

浙江丽水人,1977

《活色生香的“城”》

丽水各县、市,虽然没有一线城市那么繁华,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月交辉,但在这里,各种人、各种事拼成了活色生香的“城”,人们努力让自己活成自己。

△林迪《父与子,持续五十年的记录》

图书馆工作人员

浙江温岭人,1970

《父与子,持续五十年的记录》

本组图片通过父亲林招松和儿子林迪两代摄影人长期坚持对丽水相同题材的追踪拍摄,感受时光的流失和城市的发展。

站在这组照片前,你可找寻到曾经熟悉的街道、房屋以及亲朋好友?

△雷丽慧《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

退休干部

畲族人,1965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

我出生在景宁山村的一个畲族家庭。那里秀美的山川、纯朴的乡民和嘹亮的山歌伴随着我长大,我的童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走出大山,可亲可爱的乡亲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我爱这片山川和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就是我的父母,我的兄弟姐妹……

△范利锋《慢》

交通行业工作者

浙江丽水人,1982

《慢》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是清早雾气氤氲的车站,是夜晚空无一人的长街,是已经远去的生活状态。

我们在时代里奔跑,自顾忙碌,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里没有丝毫停歇……

是否有这么一刻,认真观察一番生活的细节,从自己所谓的忙碌中挪开视线……愿我们偶尔脱离,偶尔想起:“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邓群鸳《镜像》

自由职业

浙江丽水人,1995

《镜像》

四月,树的绿意进入新的繁盛。

拆旧建新的老街区,

楼中物件被搬离,被击碎,

满地的凌乱。

高低错落的锋利镜片,

倒影和实景相映。

碎裂的缝隙中,

正在生长着新的希望。

跨越樊篱,

新的生命力正在被重新定义。

△陈泳伟《访南明山》

卫生宣传工作者

浙江丽水人,1985

《访南明山》

南明山立于瓯江之畔,与丽水城区隔江相望。山中寺阁茂林交相掩映,素有“括苍之胜”的美誉。历来是文人墨客神往之地,此间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将古迹仙说隐现于悬崖之上。

今天,我们透过镜头与古对话,再现“括苍之胜”的别样韵味。

△陈英亚《瓯江石路》

意大利华侨

浙江青田人,1962

《瓯江石路》

青田因侨而名,因石而兴。

青田有着华侨之乡的称号,有3000余年的华侨史。它始于明末,成型于晚清,在民国时发展壮大,今天则更为兴盛。旅居世界各地的青田人达到33万,分布于120多个国家与地区。早期出国的青田华侨带着青田石雕漂洋过海,走街串巷,向当地人推销石雕产品。故青田华侨文化与石雕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陈黎明《畅游丽水》

机关退休干部

浙江丽水人,50年代

《畅游丽水》

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养育着一群群乐山乐水乐自然的冬泳人。

他们训练有素,不畏严寒,一年四季畅游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着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摸。 他们爱自然、爱生活,视绿水青山为福水寿山,用真诚和行动热爱秀山丽水,用健康和快乐诠释美好生活。

△陈光龙《这条路》

电力部门职工

浙江青田人,1968

《这条路》

这是一条每天都会经过的路,路不宽,没什么浓重的色彩,也没什么宏伟的标志。一个简简单单的雕像,几个卖物件的摊位,时不时一辆小车远远驶过来……

你看,路上有些建筑已经破旧,有些标语已经模糊,而在我眼里,这是最习以为常却也最亲近的——故乡的路。

原标题:

2021丽水摄影节展览 |诗路山水——丽水摄影师作品联展

来源:丽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