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高腔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是目前松阳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近年来,该县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等举措,推进“松阳高腔”活起来、传下去。2020年,松阳入选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名单,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实践团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松阳高腔传承保护工程列为丽水市“市厅共建文旅‘金名片’工程”。
一是破冰体制机制束缚
成立松阳高腔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制定《松阳县关于加快高腔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松阳高腔“八个一”保护方案》等系列政策;组建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核定国企编制25名,派遣用工10名,增加正股职数1名,全面负责松阳高腔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设立专项保护经费,近三年累计投入750多万资金,用于高腔的演出创编等工作。
二是破题后继乏人难题
注重抓好传承人、传承群体、戏曲爱好者这三支队伍建设,先后与浙江省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浙江音乐学院、省越剧团、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交流,落户传统戏剧(松阳高腔)传承研究基地。其中,与省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展戏曲人才委培,现已招录学员15名,毕业后将择优录取进入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制定师带薪学徒扶持政策;开展“松阳高腔”进校园活动,近三年参与学生达500多人次。
三是破解平台阵地烦恼
投入650万元资金,利用工商联旧址改建成县非遗馆,成为展示松阳高腔的重要窗口;先后建成高腔文化广场、松阳高腔展陈馆,建立周安、白沙岗、玉岩中小学等4个传承教学基地,其中玉岩中学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打造集展示展演、文化交流、办公排练等于一体的松阳高腔传承基地,现已完成一期修缮工程,后续将持续投入2500万元资金用于二期装修,计划于2022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一是传统戏曲现代演绎
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优工程,与浙婺联合打造松阳高腔红色革命题材剧目《箬寮风雷》,入选第十四届浙江省戏剧节终评剧目、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先后10余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围绕献礼建党100周年,拍摄戏曲(松阳高腔)电视剧《红色浙西南》,以影视拍摄为创作手法,让非遗元素、戏曲元素与影视创作成功嫁接,今年6月份在丽水首映,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156家电视台联播。
二是经典剧目创新编排
凝聚松阳高腔研究会、松阳高腔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松阳高腔周安剧团、新岗高腔剧团、菊香高腔剧团和古韵高腔剧团等4所民营高腔剧团的力量,在高品质复排《夫人戏》等代表性剧目的基础上,高标准创编松阳高腔折子戏《元宵闹婚》《古井捞钗》《琴诗祭忠烈》,其中《古井捞钗》入选2019年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名单。
三是理论研讨系统推进
高质量举办高腔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松阳高腔暨高腔剧种传承发展研讨会、浙江省高腔邀请展暨松阳高腔戏曲文化周等活动。注重抢救性记录,整理保护松阳高腔曲牌110余个、录制高腔剧目30余部,录制高腔艺术纪录片6个,编撰《松阳高腔简明教材》《松阳高腔经典唱段荟萃》等特色教材和书籍;梳理拍摄《松阳高腔传统折子戏影像纪录片》,获第七届全国市县电视台推优活动一等奖。
一是强化宣传推广
加快松阳高腔“走出去”步伐,先后组织赴新加坡、印度等地进行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实现古老唱腔的国外展演;组织赴绍兴、余姚、上海松江区等地开展文化走亲,引发“文化共鸣”;组织参加“松阳故事”农文旅融合探索实践展等系列推广活动,并充分利用人民网、中国文化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扩大松阳高腔的文化品牌影响。
二是深化融合发展
促进戏曲、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创排《小二过年》等经典折子戏,创新推出“每周剧场”“竹林剧场”,为民宿、旅行社团队等提供“菜单式”定制服务,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基地;结合松阳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古街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将老街非遗馆打造成松阳高腔展演剧场,目前已累计展演百余场,成为松阳“夜经济”新地标。
三是推动创意赋能
积极推进松阳高腔品牌化、市场化,举办首届“松阳故事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研发和打造松阳高腔周边文创产品;鼓励餐饮、民宿、酒店等涉旅企业,将松阳高腔文化融入经营理念中,鸣珂里文化民宿成为“浙江非遗特色民宿”,其融入高腔元素的系列文创产品,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省优秀旅游商品称号。
原标题:
松阳县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级非遗“松阳高腔”活起来
来源:丽水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