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弘扬历史文脉,培植深厚文化土壤?萧山给出回答
浙江
浙江 > 城市 > 杭州 > 正文

如何挖掘弘扬历史文脉,培植深厚文化土壤?萧山给出回答

萧山有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是一座蕴量丰富、亟待开采的文化“金矿”。在当前打造新时代精神富有标杆区、文化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植更加深厚的文化土壤?萧山给出了回答。

深入挖掘特色文化

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国最早的甑……每逢周末,坐落于湘湖畔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便迎来了热闹时刻。游客们络绎不绝地来馆内打卡,感受八千年的独木舟。

距今八千年的跨湖桥文化,是萧山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2009年秋,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其中,跨湖桥遗址保护厅直接建于遗址之上,做到“原址保护”。馆内还陈列着300余件和跨湖桥遗址相关的文物,享有最大程度的原状陈列和最全面的文物保护措施。

这仅是其中一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强区,萧山有着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湘湖文化、钱塘江文化、围垦文化等一批优质的文化金名片,多年来十分重视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比如义桥镇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之一,拥有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将打造成为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和大运河诗路的一颗璀璨明珠,钱塘江南岸的旅游高地;党湾镇深挖“围垦文化”,围垦精神被当代萧山人发扬光大,成为“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的核心内涵,激励着萧山人民不断创造新的文明业绩,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今后,萧山区将继续深入开展萧山文化研究,挖掘阐释跨湖桥文化、古越文化、诗路文化、围垦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名人研究和历史文献整理,厘清萧山历史文化根脉。推进文化研究成果展现,推出《萧山文化丛书》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扎实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构建文化基因库,探索文化基因转化利用路径,守住根脉,留住乡愁。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站在四周高楼林立的北干街道横一路上,只见绵延的古海塘静卧在侧,诉说着那些古老悠远的故事,一时间有了一种古今交融的奇妙之感。

这是今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的萧山荣星北海塘遗址公园,也是我省第一个钱塘江古海塘遗址公园。

北海塘是萧绍海塘(杭州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8月,荣星北海塘遗址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按照“最低限度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萧山专门组织文保专家对北海塘文物本体进行保护修缮,恢复该段海塘的原貌。同时对海塘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将该段海塘打造成为一处集文物展示、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近年来,区文旅局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修缮。截至2020年区级财政累计投入5400余万元,基本完成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修缮保护,成功打造各类纪念馆、名人馆、村史馆十余处,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内涵。今年,已下达修缮项目23处,总投资达3600万元,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下一步,萧山区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浙东运河萧山段、跨湖桥遗址保护,完成沈家里遗址、鲁公桥遗址等考古挖掘研究。统筹推进全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持续推进名人馆(故居)、文博场馆建设,鼓励扶持各类民营博物馆建设。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2022年底,力争创建成为浙江省“钱塘潮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使萧山文化从传承走向创新,从保护走向开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格局。

原标题:

如何挖掘弘扬历史文脉,培植深厚文化土壤?萧山给出回答

来源:萧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