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初心赴百年之约:一个“先”字读懂浙江

秉初心赴百年之约:一个“先”字读懂浙江

秉初心赴百年之约:一个“先”字读懂浙江

嘉兴南湖红船 钱晨菲 摄

一艘红船从浙江南湖悄然起航,中国的革命历程和民族复兴之路翻开了新的篇章;全国50多名早期党员中,浙江籍党员占了7位,他们承载民族希望,开启了探究真理之路……

百年前,这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深深烙印进浙江人的血液中,成为激励浙江人民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

百年来,一个“先”字始终引领浙江前行发展。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到经济强省,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内对外开放再到深度融入全球,从绝对贫困到基本小康再到高水平全面小康。

这三个历史性跨越巨变中,无一不蕴藏着浙江“先人一步”的智慧和勤劳,积攒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底气和活力,激荡着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朝气和动力。

宁波舟山港 章勇涛 摄

宁波舟山港 章勇涛 摄

经济“先锋”:从15亿到6.4万亿的强省之路

1949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仅有15亿元,2020年,该省生产总值达到64613亿元。4300倍的跨越,记录着从市场经济兴起到转型升级推进、再到高质量发展时代,浙江敢为人先、勇当先锋的生动故事。

回眸过往,市场经济的出现是浙江跃变的起点。在解放思想上做先锋,正是其背后关键。

“那时,我有些同学知道我在家门口摆摊后,经过我家就会绕远道走。”时至今日,领到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温州人章华妹仍记得当年刚开始摆摊时的境遇。

改革开放后,资源的匮乏让浙江人拥有了强烈的创业冲动。以首个个体户出现、义乌小商品市场建立、“温州模式”诞生为代表,彼时起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就通过允许试、看、闯的态度,逐渐使民营经济成长起来。

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已是浙江经济的主力军。而因传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粗放式发展,浙江也最先遇到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成长的烦恼”。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引领浙江发展、推进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八八战略”。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先锋成为该省的选择。

在实施“八八战略”的过程中,浙江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该省通过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三次产业比例由2002年的8.6∶51.1∶40.3,调整为2017年的3.9∶43.4∶52.7;探索完善“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数以万计落后产能企业;推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由2002年的0.72%提高到2017年的2.45%……十余年坚定发力,浙江经济迎来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的历史性转变,为此后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打下扎实基础。

在经济发展跑道上,如果说先行探索市场经济让浙江顺利起跑,对经济结构的革新让其校准奔跑方向,那么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拥抱数字化,则让浙江在途中跑有了更强劲的加速度。

在天能集团,其通过集成开发和应用一系列安全可控核心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装备等,探索建立无人车间。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动力电池制造的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25%以上。

产业数字化方面,去年其支撑浙江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6715亿元,其中,9至12月增速均在10%以上,成为近十年同期增长最快的阶段。数字产业化方面,同年,该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0%,占GDP比为10.9%,对GDP拉动作用明显。

如此活力面貌体现着数字经济正成就着浙江,也证明着浙江主动选择数字经济这步“棋”的智慧之处。

早在世纪之交,电子商务于中国萌芽时,浙江就凭“拿不准时先看一看、等一等”的包容,埋下了成为中国电商高地的种子。2013年该省提出推进“四换三名”,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成为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浙江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长期以来,顶层设计的鲜明导向推动着数字元素、创新动力持续渗透进浙江的经济基因。

伴随时代环境变化,在数字经济浪潮中争当先锋的浙江亦不断完善其“法”。在今年其推进的数字化改革中,数字经济被列为五方面改革重点之一。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将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突破口,发展具有全球影响的数字产业集群,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加快探索数字经济新规则,打开价值创造新蓝海。

按照浙江的目标,到2022年将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5%,到2025年,占GDP比重达60%……数字化主题下,浙江经济强省之路正在写下新篇。

安吉余村 郭其钰 摄

安吉余村 郭其钰 摄

开放“先闯”:融全球“朋友圈”赋能高质量

百年征程中,经济层面的“先锋意识”让“穷小子”浙江有了厚实家底,而格局上的开放思维则让该省跳出封闭式内向循环路子,率先“打开大门”广迎四方来客,深度融入全球。特别是2003年“八八战略”提出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十几年来,浙江与世界越来越无缝衔接。

回首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外商对中国市场观望徘徊时,浙江华侨率先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国投资兴业,拉开了引进外资的序幕。秉持开放之胸怀,在“十三五”期间,该省实际利用外资达656亿美元。

这背后,浙江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让外企“心安”的重要原因,如该省率先出台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构联系机制。

“浙江是外资公司最重视的市场之一,这里投资环境好,外资公司遇到困难会及时帮助解决。”德国顺尔茨环保集团执行董事、行政总裁拉菲·苏汉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下,该公司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开放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球化浪潮中,浙江人率先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今浙商的足迹已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吉利控股集团完成对沃尔沃轿车的全部股权收购,也完成了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当年李书福为了拿到生产许可证说出“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如今来看,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将浙江更大的开放梦想融入全球。

义乌,是浙江中部的一个县级市,由于链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其知名度甚至超过中国许多大城市。从率先突破体制机制开放市场到成为“世界超市”,义乌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经济外向度超60%。

来自也门的辛巴来中国已有8年,目前在义乌做袜业生意。此前一次通过“义新欧”中欧班列进口货物的经历让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比以前海运更省时、也更省钱。”

从义乌出发,一列列“义新欧”中欧班列是浙江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载体。自2014年开行以来,其联通亚欧大陆49个国家和地区,运营线路达到15条,成为浙江融入“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在去年疫情全球化蔓延的大背景下,海运、空运一柜难求,‘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构筑起了浙江参与‘一带一路’的国际陆路物流大通道。”铁路金华货运中心主任杜建波介绍。

沿着“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一路向海,宁波舟山港码头巨轮进出,汽笛声声。作为浙江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宁波舟山港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60多条集装箱航线勾画着“港通天下”的航运贸易网。

这座东方大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现在一天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一年的量。

以“宁波-舟山港”和义乌为东西两大战略支点,浙江开创性地用好中东欧博览会等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的双向往来。

从深层次透视,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正通过开放平台的建设和赋能,从开放走向开放。

2017年,中国(浙江)自贸区挂牌运行。其背靠长三角广阔经济腹地,是中国唯一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区,也是长江联通外海的唯一通道。自成立以来,浙江自贸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为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等先行探路,以“无中生油”之智慧为推动浙江高水平对外开放搭建平台。

袁家军表示,该省对外开放将继续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道路,打造对外开放的金名片。

共富“先行”:求索百年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由无数个奋斗故事构筑而成。革命红船起航地浙江率先实现从绝对贫困到基本小康,再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也是百年初心的真实映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浙江自然资源匮乏,发展要素不足,1949年生产总值仅15亿元。绝对贫困也激发浙江人敢为人先的勇气,他们嗅觉灵敏,向市场“要饭吃”,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东阳市横店镇曾是浙中资源匮乏的一个小镇,改革开放前人均年收入仅75元。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就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1975年,时任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怀揣“致富梦”,带领当地农民艰苦创业,创办了横店丝厂,之后,以一家工厂的利润来办另一家企业的方式,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横店集团。

横店是浙江的缩影。1997年浙江率先实现贫困县摘帽、2002年率先实现贫困乡镇摘帽,2015年12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

从基本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经济数据并非唯一衡量标准。如何处理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浙江也给出了“先行者”的发展智慧。

在安吉县余村,当村民在开山取矿的“金饭碗”与绿水青山的好生态间犹豫不决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为其指明了方向。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率先实施GDP考核差别化评价指标体系,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一个又一个村庄从“卖资源”到“卖风景”,走上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

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厚实家底”为基础,浙江正描摹着一个更大梦想——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成为新发展阶段浙江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政治任务。

探究接过这一任务棒的原因,在于“八八战略”早已擘画“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蓝图,为区域协调发展夯实基础。

一任接着一任干,“十三五”时期,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7倍缩小至1.96倍,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市倍差降至1.64,成为全国城乡、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当下,位于浙江山区的26个县格外牵动人心。从全国来看,26县总体处于平均发展水平以上。于浙江而言,26县是区域均衡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

凭借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山海协作等,26县加快与发达地区创新合作,吸引研发机构、科创基地和转化项目生根落户,不断消弭区域间的发展沟壑。

共同富裕重在“共同”,浙江的均衡底色亦铺就在城乡间。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例,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的基础上,该省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向乡村延伸,创新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以前,村民白天务农、打工,晚上不是打牌就是侃大山,文化设施成了摆设。现在村民一有空闲,就会往文化站跑,有时候到晚上10点还不肯离开。”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文化站文化辅导员周利军认为,乡村文化站越来越受欢迎,源自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

山海协作、城乡共荣。袁家军表示,浙江将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涵,率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百年前的憧憬和百年来的奋进,在起航之地,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中国新闻网记者 柴燕菲 赵晔娇 王逸飞 郭其钰

原标题:

秉初心赴百年之约:一个“先”字读懂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