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发表演讲:追寻教育的意义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尚可发表演讲:追寻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什么

图片

何为教育?这关乎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关乎教育的基础理论。在此,不做学理和概念上的探讨,仅做一些实践中的感悟分享。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一书中曾经记录了他和潘天寿当年在浙江省立一师师从李叔同先生时的一个故事。一天,有一位同学的毛衣不翼而飞,有老师和同学建议要搜查每一个人的东西,宅心仁厚又富教育情怀的李叔同坚信“拿错”毛衣的学生一定能够改过,一定要给学生机会。为了唤醒学生,于是他宣布绝食。绝食到第三天,这件毛衣才出现,并且随附一封匿名的检讨信和感谢信。百年前的故事像明月灼灼闪烁着别样的教育温度。

图片

几年前,我经历过一个类似的案例。学校四百多人的阅览室,很多同学在有序地自修,第一节下课以后,一位女同学新买的最好的手机不翼而飞。家长赶到学校,一定要报案,甚至要到门口一个个检查。通常简单的处理方式莫过于像破案一样进行排查,甚至检举、谈话、隔离、威胁甚至恐吓,最后再来一个处分,全校宣布。这样的警告式处理,当然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缺少的是刻骨铭心,缺少的是内心的唤醒和点燃。倘若如此,学校和军营、监狱又有何区别?于是我们尝试另外的解决办法,由学生处主任借晚自修点评的机会语重心长地和学生分析错误行为并鼓励错拿的学生直面问题,自我改正。学生处办公室给学生留了一扇窗,学校保证既往不咎,鼓励学生自我改正的行为。第二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了包裹好扔进来的手机,还附着一个纸条。的确,对于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教师以何种态度和方法去对待,去唤醒,去抚育?问题的处理过程应该是成长的过程,应该是教育的过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君子不二过的途径是教育。所以,教育不能迁就,但是需要宽容,不能后退,但是需要等待。

图片

教育意义的体现和追寻,常常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工作中被忽视,比较少地关注教育意义的凸显,而意义的凸显取决于对内涵的感悟,我们拿什么把教育和如下词语区别开来:禁锢、控制、操纵、强迫、教唆、古惑、蒙蔽、愚弄。经常可见的是,以教育之名行控制之实,例如许多学校学生的自修课上,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老师像警察一样地坐镇监督管理,教师在则鸦雀无声,教师离则瞬间沸腾。这种有序是警察式的外在约束所致,从教育的角度说是一种放弃。自修是每个学生自己学习的需要,学习的有效需要安静的环境,教室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需要遵循公共法则,而自律自觉是中学生需要着力培植的现代人的核心素养。由于没有唤醒,没有学生在情境中的体验与悦纳,没有循序渐进的训练,所以教育的意义在这里荡然无存。

图片

说到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其实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比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里的“教育”讲的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应的一个系统,是在国家和民族命运宏大视野下的一个系统,这是一种大教育。又比如,学习比较差的小孩母亲问学习比较好小孩的母亲:“小孩成绩这么好,你究竟怎么教育的?”这个时候也讲“教育”,此时的“教育”是方法论层面的教育。再比如,看了一部电影,看到一本书,今天遇到一件事情让我很受教育。为什么很受教育?显然是其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深深触动了内心,引发了对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思考,甚至对原有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因此,教育首先是一个自主的心理活动的历程,如果我们的活动没有能够使得教育者、受教育者产生心理活动的历程,我们可以毅然决然地说这绝不是教育。

图片

当然,这样的心理活动历程是有方向的,是向善向上的,所以它不同于教唆;教育还意味着对象主动接纳和认同的过程,所以它不同于强迫;教育还意味着对象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所以不同于控制;教育还意味着外在活动和内在教化的统一过程。

由此,今天的学校教育是可以有所预设的,也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活动来达到我们的教育意义和体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事实上,如果站在这样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教育,我们号称“教育工作者”,学校的所有活动都称之为“教育活动”,如果再追问一句,是不是很充分地体现了教育的意义,其实有时候是怦然心动的。例如,手机管理,如果仅仅是代管,忘记了学生自律自觉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廉价的运动服作为学生的校服,固然是有招投标等方面的要求,如果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大家可以看一看学生满脚的名牌鞋,满肩背的名牌包,也许也是教育意义的放弃,放弃的是什么?学生自我角色的定位和觉醒,社会角色的形象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服装来表现这种形象,并且表里如一地维护这种形象,放弃的是中学生朝气蓬勃的个性形象,放弃的是一种审美意识和能力的觉醒、培植。

图片

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尚可

在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许多的论断,比如“教育即成人”“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解放”,不管怎么样的强调和提法,教育意味着唤醒和抚育、引领和建构这样的内涵都贯穿其中。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坡道寓言”中告诉我们,从低向高,从暗向明,从虚向实发生了心灵转向和提高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值得我们认真地咀嚼。

学校是什么

在公元前的两河流域,中国的夏商周时期便已产生学校。那学校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家长、学生、老师、社会常常把学校定义为学生读书的地方,如果仅仅是读书的话,今天的学生借助于网络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相当于过去一个国家的资源,仅仅是读书学习考一个上大学的分数,未必一定要车马劳顿赶到名校。那么,学校还应该是什么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作为高中学校来讲,我们面临着四大核心任务,价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养成。我们需要在这四个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非常重要的是学校除了是学生读书的地方以外,更应该是学生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的地方。

日本有一位作家大江健三郎,他写了一本书叫《自己的树下》。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生命中的两个故事。童年的大江非常喜欢植物,有一天他拿着植物图鉴迷失在学校旁边的森林里,直到第二天才在一颗七叶树下找到了高烧昏迷不醒的大江,迷糊中大江听着医生说这个小孩很危险。醒来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要死了?”他妈妈说:“不会,即便是你真的死了,我也会把你重新生下来,把你以前所学过的科目重新学一遍,把你所看过的、听过的,和同学和家人一起经历过的、做过的事情全部经历一遍,于是那个新的你也将拥有你现在的所有知识和经验,那个你就代替了死去的你。”对童年的大江来说这句话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大江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寓意着什么?通过一本植物图鉴走进森林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孩子要到学校去的一个重要理由之一,在学校学习传承的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当然是广义的知识,和过去的人相联结。第二个故事,大江有一个不会说话的智障儿子叫做光,光从小对声音非常敏感,能够辨析各种小鸟的叫声,可以和小鸟进行对话。光在学校的特教班里,久而久之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相伴的同学,这位同学有一个非常稀罕的半导体收音机,他们两个人经常听收音机里面的音乐。若干年以后,光成了日本小有影响的作曲家,大江非常感慨,光对声音的敏感源自于天生和家庭,但是他把音乐作为他和世界交流的工具,作为他和世界对话的桥梁,作为他体现自己价值的途径。这种兴趣是如何发生的呢?是在和他同伴的互动中产生的,所以大江通过第二个故事说明了,小孩子要到学校去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和同时代的人互动。学校是学生走向成人的演习场,和同时代人的互动,从而与世界相联结。

图片

台湾有一个数学家叫黄武雄,肝癌晚期住进医院,病床上他完成了最后一篇论文。医生宣判他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最后他在医院住了五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漫长的医院生活中,他的精神是极度自由的。他常常沉浸在虚拟的情境中自问:如果自己被流放到一个小岛,永世无法和人联系,永远的与世隔绝,假设有山洞可以住,有野果可以充饥,一句话,维生不成问题,此时自己还会不会再做数学研究?他冥想了两天,结论是:“我不仅不会再做数学研究,相反我会跳崖自尽,唯一不会跳崖自尽的理由是我躺在草坪上能够谛听花开花落的声音,画画时蝴蝶会飞进我的画中……能够和自然界的生灵发生互动才能活下去。”

图片

由此,在维生、互动和创造这三大人的原始旨趣以及人存在的三大支架中,他认为互动是最为核心的。创造的动力更依赖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与世界的互动即大江所说的联结,是孩子到学校去的主要理由。黄武雄认为维生和创造学校里不用刻意经营,重要的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保护。学校大有作为的地方是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世界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是孩子的主体经验和不同时空下人们探索世界所形成的创造经验相联结和贯通,甚至于实现了同构,实现了拓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世界,由此逐步发展自己的抽象能力。

当我们站在成长的角度、学生的立场思考学校的意义的时候,便会丰富教育的意义,便会充盈学校的内涵。于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分类分层分项的组织方式,引领学生有更多的同伴互动进行项目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就应该成为一种理想的追求;学校里活跃着的各种社团应该有新的定位,应该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理由。校本选修课程、走班教学,不仅仅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和多样性,还应该为学生寻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推波助澜,更好地弥补学生在常态化课堂上交往互动的时间和空间的不足,使得学生们在共同兴趣下,在志同道合下,互助和交往有了更多联接的深度和广度。当然我们的活动的形式还可以新的改进,不仅仅是在高大上改进,更应该真正在学生如何参与、如何互动方面,在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上去创造新的形式。

学校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还应该是他们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成长的地方。(来源: 中小学校长论坛 作者: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