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海洋强省 未来五年浙江海洋经济这样规划

建设海洋强省 未来五年浙江海洋经济这样规划

6月22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气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胜丰作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6月22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气会

6月22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气会

 提出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

 提出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

明确25项量化指标

《规划》是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精心谋划和科学论证形成的,是对“十四五”时期全省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的总体部署。在编制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分析了“十三五”期间浙江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教、海洋基础设施、海洋港口、海洋开放、海洋生态等领域的建设成效,科学研判提出当前浙江海洋强省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谋划提出了海洋经济实力稳居第一方阵、海洋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海洋港口服务水平达到全球一流、双循环战略枢纽率先形成、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标杆等五个方面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了25个量化指标。

构建全省全域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

推动浙江省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环”引领

即以环杭州湾区域海洋科创平台载体为核心,强化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能力。

“一城”驱动

即联动宁波舟山建设海洋中心城市,集聚海洋经济优势资源。

“四带”支撑

即联动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生态海岸带、金衢丽省内联动带、跨省域腹地拓展带,推进海洋经济内外拓展。

“多联”融合

即推进山区与沿海高质量协同发展,推动海港、河港、陆港、空港、信息港高水平联动提升。

推进落实海洋经济发展七大工作举措

推动浙江省构建“一环、一城、四带、多联”的陆海统筹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做强海洋科创平台主体,大力提升海洋科创平台能级,积极培育海洋科技型企业主体,强化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

二是增强海洋院所及学科研究能力,提升涉海院校办学水平,加快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

三是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强化海洋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

一是聚力形成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即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和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

二是培育形成三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即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集群、现代海洋渔业集群和滨海文旅休闲业集群。

三是积极做强若干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即海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打造宁波舟山港世界一流强港

一是完善世界一流港口设施,打造世界级全货种专业化泊位群,创建智慧绿色平安港口,持续提升宁波舟山港在国际货运体系中的枢纽地位。

着力打造宁波东部新城和舟山新城两大航运服务高地,打造一批航运服务新载体。

三是创建多式联运示范港,加快海港、空港、陆港和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增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能力

共构“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物流圈,共筑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服务网,共推长三角一体化港航协同发展,深度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际海洋经贸合作。

提升海洋经济内陆辐射能力

一是增强金衢丽省内联动能力,强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辐射支撑,强化对金义浙中城市群、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丽水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二是强化跨省域腹地拓展功能,畅通建设内陆地区新出海口和经贸合作通道。

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水平

一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海洋空间资源保护修复,加快历史围填海遗留问题处置。

二是完善健全陆海污染防治体系,加强近岸海域污染治理,强化陆源污染入海防控。

三是增强海岸带防灾减灾整体智治能力,完善全链条闭环管理的海洋灾害防御体制机制。

完善海洋经济“四个重大”支撑体系

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山海协作升级版建设等重大改革,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涉海科创高地等重大平台,创新一批海洋经济重大政策,谋划建设一批海洋经济引领性重大项目,形成一批走在前列的海洋强省建设亮点。

落实保障措施

针对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我们研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积极发挥省级层面的统筹领导作用,健全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衔接。

二是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我委将充分发挥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专班和推进“四大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协调作用,会同各成员单位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指导。各市、县(市、区)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建立督查评估机制,海洋强省建设已经成为省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专项重点工作。

四是合力营造发展氛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海洋经济发展,切实形成海洋经济发展合力。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十四五”时期是浙江省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提升海洋经济、海洋创新、海洋港口、海洋开放、海洋生态等领域建设成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五年浙江省海洋经济如何发展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胜丰回答记者提问。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胜丰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在八八战略中提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本次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是站在怎样的基础上研究编制的,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十三五”以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成效与优势?

吴胜丰:浙江是海洋大省,全省领海和内水面积为4.4万平方公里,连同主张管辖的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海岛总数、海岸线长度,均居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主持召开了第三次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并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纳入“八八战略”重要内容。此后,浙江省委、省政府相继提出了打造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自贸试验区、浙江省大湾区、世界一流强港等一系列重大涉海战略举措。总的来说,“十三五”以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在综合实力、港口力量、海洋科教、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生态文明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海洋经济实力加快提升。2020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200亿元,比2015年的6180亿元增长48.9%,“十三五”年均增长约8.3%。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14.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到5个百分点。

二是海洋港口“硬核”力量显著增强。2020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19万标箱,“十三五”年均增长分别为5.2%和7.4%。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三。宁波舟山港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第23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1位。

三是海洋科教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海洋科技重大攻关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世界首台“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成功并入国家电网,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化规模保持全国领先,科考母船“张謇”号、亚洲最大特种甲板船“至宪之星”号顺利下水。宁波大学水产学科、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科测评位列全国前五。

四是海洋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甬金铁路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正式启动。六横公路大桥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复线开通投用,宁波舟山港主通道主体合龙,甬舟高速公路复线方案通过论证。涉海水利能源设施稳步推进,大陆引水、油气管网设施加快建设。

五是海洋开放合作拓展逐步深化。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港口建设,成功承办五届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合作,省海港集团与上港集团签署小洋山开发协议。2020年全省完成保税燃料油供应599万吨,较2017年增长136.8%。

六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升级。2016—2020年全省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面积占比由37%上升至43.4%,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78%以上。象山、玉环、洞头、嵊泗等地已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记者:这次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针对内陆地区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任务,这在“十三五”规划时是没有的,请问这个提法是怎么考虑的?

吴胜丰:这个提法确实是本次规划的一个创新点和亮点,是站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来看待浙江海洋区位优势的成果。相对于内陆省份,浙江整体是一个沿海省,金华、丽水、衢州等城市相对内陆城市而言,也是沿海区域。基于此,我们创新提出“全省域”发展海洋经济的概念,即全省都要积极参与到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这主要通过两个层次去落实,首先是金衢丽如何更好参与到海洋经济发展中。其次是如何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扩大至内陆省份地区。

增强金衢丽省内联动能力。一方面要更加强化金义浙中城市群核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功能,有序推动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西向拓展,高水平构筑陆海统筹、东西互济、量质并举的双向辐射格局。强化义乌国际陆港支撑功能,打造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大交通体系,形成临港产业带动沿线现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影视文化旅游等产业升级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要夯实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充分依托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加快衢州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和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建设,拓宽山区县进出口高效物流通道。发挥丽水浙西南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依托浙西南中心城市和跨山统筹发展试验区建设,以瓯江水系为轴带,依托四大诗路文化带,合力打造西延生态文化旅游带,共建跨区域生态廊道,协同创新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机制,构筑全国领先生态经济美丽廊道。

强化跨省域腹地拓展功能。一方面要畅通建设内陆地区的新出海口。实施海港拓展内陆行动,加快布局一批陆港,拓展提升至重庆、宜昌、武汉、南昌、合肥等内陆港口的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积极开展与国内重要内陆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投资合作,推动宁波舟山港成为内陆节点城市的首选出海口。另一方面要畅联内陆地区经贸合作通道。推进浙皖闽赣四省联动建设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和四省九方经济区,加快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加强与武汉、南昌、合肥等城市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合作。探索与西向重要节点城市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合作机制,共建义乌小商品内陆商贸节点网络、进口商品集散分拨网络,协同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子商务集群,打造国际一流的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请问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吴胜丰: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要坚持将海洋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因此浙江省要坚持放大特色优势、提升能级水平,挖掘未来潜力,布局形成“2+3+N”的临港产业体系。

一是聚力形成两大万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包括万亿级的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和万亿级的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万亿级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集群主要指高水平建设以超大型有机化工基础原料生产为基础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推进宁波舟山绿色石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从石油炼制到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专业化学品的完整产业链,共建共享世界级石化基地。万亿级临港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主要指聚力突破船舶与海洋工程的关键技术瓶颈,支持发展高端特种船舶制造。开展大型集装箱船舶、国际豪华邮轮等维修业务,支持舟山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船舶修造基地。大力培育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和关键零部件产业。

二是培育形成三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千亿级现代港航物流服务业集群主要是做大浙江海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打造东北亚铁矿石分销中心。完善仓储物流、供应链金融和交易撮合等服务功能,发展货代、船代、报关等船舶增值服务,加快打造全过程综合物流链条,做优做强“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千亿级现代海洋渔业集群主要是鼓励发展循环生态养殖,加快布局智慧渔业,提升渔业装备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链条远洋渔业。大力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与营销能力,促进海洋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千亿级滨海文旅休闲业集群主要是高水平打造一批海洋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温州洞头、舟山、台州大陈等邮轮始发港和访问港建设,培育一批海岛特色影视小镇,创新打造海上运动赛事、海岛休闲度假等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建成中国最佳海岛旅游目的地、国际海鲜美食旅游目的地、中国海洋海岛旅游强省。

三是积极做强若干百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百亿级海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百亿级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百亿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百亿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集群等具有浙江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顾浩回答记者提问。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顾浩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近年来,海洋生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请问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优化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利用方面有哪些举措?

顾浩:高水平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做优做强做大海洋经济的前提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将优化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实现蓝色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一是统筹产业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战略引导和刚性管控作用,在陆海耦合的功能空间和陆海协调的要素配置约束下,强化陆地与海洋功能布局的有效衔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统筹考虑全域空间利用和功能用途划定。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强化陆源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严格保护沿海自然岸线、近岸生态红线区、河口湿地、重要水源地、防护林(含红树林)等地区,加强潮间带整体保护。以海湾、河口地区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及环境治理,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二是实施重大工程加强海洋生态修复。编制出台《省海洋生态修复“十四五”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国家“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创新实施省级“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开展退填还海、修复滨海湿地、海堤生态化、沙滩修复等措施。强化海洋“两空间内部一红线”管控,建立海洋保护协调机制,推进海域、海岛、海岸线分区分类保护与利用,支持舟山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工程。建立陆海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提高海洋碳汇资源的固碳增汇能力。

三是创新用海政策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坚持集约节约导向,加快历史围填海区域处置,制订出台专项用海政策,重点保障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等民生、防灾、交通等重大用海项目落地。生态化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做好“占用与修复平衡”工作,确保自然岸线数量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探索低效用海(用岛)流转政策意见,盘活存量资源,加快构建海洋资源高效流转机制。

记者:“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海洋灾害预警能力得到较大提升,请问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顾浩:浙江省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灾害防御工作,坚持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并重,着力推进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一是科学布局海洋防灾减灾空间。开展全省重点区域的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将海洋防灾减灾避灾空间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省域抵御海洋灾害空间应对能力。协同民政部门提升改造60个海洋灾害避灾点,谋划新建一批海洋灾害避灾点,科学规划避灾路线。协同水利部门开展生态海堤建设,提升沿海海堤的防潮消浪能力。

二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构建海洋防灾减灾“两网一区”管理新格局(海洋立体观测网、预警预报网和重点防御区),做到“迭代两网、完善一区”。即:迭代升级全省海洋立体观测网,通过加密河口潮位站、海洋观测站(点)布设,优化现有浮标观测站点布局,升级、改造或迁移部分老旧观测站点,提升海洋致灾要素实时感知能力;迭代升级海洋预警预报网,重点突破海洋灾害风险预警关键技术,建设全省海洋智能网格业务化预报系统和海洋灾害自动化预警平台,力争到2025年,海洋灾害预警报准确率达到84%以上;完善重点防御区精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进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和乡镇单元的警戒潮位核定,加强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精细化管理,构建“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协同、全链条闭环管理的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体制。

  三是推进海洋防灾减灾整体智治。谋划“一中心、一场景、一平台”建设,一中心是省级海洋灾害数据中心、一场景是海洋灾害整体智治数字化应用场景、一平台是省级海洋防灾减灾综合业务平台,推进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业务整合,实现海洋观测数据全归集、海洋灾害风险闭环管控和应急指挥高效协同,促进海洋灾害防御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变。

原标题

建设海洋强省,未来五年浙江海洋经济这样规划!

来源:浙江发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