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两会”都提到了这件大事 杭州会是“第五城”吗?

三级“两会”都提到了这件大事 杭州会是“第五城”吗?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今年的全国“两会”干货很多,通读政府工作报告,笔者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不仅在这次全国“两会”,之前召开的浙江省“两会”、杭州市“两会”,这三级“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一件大事——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目前,全国共有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和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主体)。

杭州会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第五城”吗?

之江实验室

之江实验室

浙江杭州已有部署

这一赛道“选手”不少

让我们还原一下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提法。

先来看全国“两会”——

在回顾去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在介绍今年工作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

再来看看浙江省、杭州市的“两会”——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而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则十分具体:以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努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

三级“两会”都提到了同一件事情,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众所周知,相对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侧重于科学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有助于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虽然浙江和杭州早有部署,决心很大,但面临的压力和竞争也很大。笔者留意到,从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个省份和城市瞄准了这条赛道发力。

除武汉、济南近期对外宣布要在“十四五”期间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外,当前已明确提出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还有南京、西安、成都、重庆等地。

而且对于这些地方的规划都上升到了省级战略,在省委全会上提出了具体目标。而着力、争创和高标准等用词,又显示它们都将创建工作视为重点中的重点,支持力度都会不小。

通过进一步比较,会发现他们的优势也非常明显。像武汉,高校和在校生数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院士数量位居第二;像南京,共有高等院校53所;像西安,共有高等院校63所,科教实力位居西部第一,航空领域研究位居全国第一。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四川位于西南,湖北位于华中,陕西位于西北,目前均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空白”地区。

这样说来,杭州的竞争压力是不是又大了一些?

西湖大学。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西湖大学。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不妨看看“前四城”有多优秀?

如果浙江或者说杭州要从这些具体比较中跳出来,不妨先学学先发者的成功经验。

来看看已经列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4个地方,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是第一城上海,也是浙江的近邻和“老大哥”。

早在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同意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也成为国内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上海张江之所以能成为“首个”,除了依托已经形成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外,还与上海市的先行争取不可分割。

在正式批复前一年,上海市委全会就对张江国家科学中心的设想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打造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也就是说,早在“十二五”末期,上海就先行布局,比其他省份和城市早了不少。

批复前几个月,上海在“十三五”规划中,又有大段篇幅涉及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建,用心用力程度可见一斑。

其次是第二城合肥,还是杭州的近邻。

客观而言,无论在长三角还是全国范围内,合肥城市能级都算不上第一梯队。但是,合肥是唯一一个以城市名称命名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是以张江为主体,北京是以怀柔为主体,深圳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

究其原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成功创建,最大的信心与筹码在于与合肥相生多年的中科体系。依托中科体系孵化的科研平台,合肥力图将既有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实力,快速转化形成规模化的先进生产力,也因此更早成为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而北京与合肥有点类似,这两座城市,拥有强劲的基础科研实力,是国内公认的基础科研基地,它们在国内拥有最高数量级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基础科研平台数量远超其他城市,顺利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不过最新的“第四城”深圳,就要重点提一提了。有人曾指出,杭州的申请路径或将与深圳相似,即“以科研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倒逼科技建设”。

相较于前面三城,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主阵地深圳,主要依靠的是其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能力,依托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企业,而不是高校或科研院所。

深圳批复当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万件,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如今,深圳产业从原来的“三来一补”蜕变成高精尖,成为转型升级的典型和范本。

高新区(滨江)。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高新区(滨江)。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姚颖康 摄

以省域为“底盘”

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起冲锋

一番梳理下来,对比这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杭州的短板和优势都很明显。

一眼就能看到的,或许就是离上海和合肥太近——在整个长三角,已经有了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再下一城,或许要另辟蹊径。

此外,重大原创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基础研究是原创性技术开发的基础,而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因此高等教育实力强的城市将更具竞争优势,这对杭州而言又是一个门槛。

不过不要着急,杭州的决心和优势也很明显。

前不久,杭州召开了全市科技工作大会,透露2021年杭州将正式启动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而且深圳的先例也已经说明,产业和科技完全可以互相促进形成更大合力。

再看杭州。目前,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连续21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城西科创大走廊已经形成了产学研集群效应,这些都是杭州发力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优势所在。

而根据杭州“十四五”规划,杭州还将打造国际一流的“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科创高地。

一方面,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建设杭州科学城,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为谋划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核心承载区;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到2025年,力争建成省实验室4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以上,创建3家国家技术(产业、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3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最关键的是,杭州不是单城作战。从省级层面来看,浙江的思路非常清晰。

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其实早前浙江省“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有大段文字对该项工作进行部署。

比如,在深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方面,浙江要联动推进G60(浙江段)、宁波甬江、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建设。

在创新平台打造方面,浙江还要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

由此观之,浙江提出谋划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是以全省域为“底盘”,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起冲锋。

当然,这条赛道强者如林,而且加入的“选手”也越来越多。究竟谁能顺利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五城”?我们翘首以待。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留

原标题:

三级“两会”都提到了这件大事 杭州会是“第五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