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佛雕 江南佛国千年不绝的斧凿记忆
浙江
浙江 > 城市 > 台州 > 天台 > 正文

天台佛雕 江南佛国千年不绝的斧凿记忆

我国佛教造像的形式,南北地域差异很大:北方多石窟,南方则多木雕。

在浙江台州市天台县及其周边地区,就隐藏了一个辉煌璀璨的佛雕中心,至今鲜为人知。

▲在浙江台州市天台县的某个佛雕工厂,工匠正在对两尊巨大的佛像头部进行最后的雕凿。摄影/王小红

▲在浙江台州市天台县的某个佛雕工厂,工匠正在对两尊巨大的佛像头部进行最后的雕凿。摄影/王小红

天台,是山、是县、是佛国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天台这个名字,往往是通过“天台四万八千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这句名诗知道的。在李白的诗中,天台似乎是一处极其险峻、人迹罕至的高大山脉。实际上,它的主峰华顶山海拔只有1098米。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中东部,地处宁波、绍兴、金华、台州四市的毗邻地带,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呈西南—东北走向,一直绵亘到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天台县境内山峦起伏,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达82.3%。供图/图虫创意

▲天台县境内山峦起伏,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达82.3%。供图/图虫创意

天台,既是山名,也是县名。其实最初天台县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在五代后梁时,因天台山主峰位于境内改称天台县。相比于大名鼎鼎的天台山,对外界来说,知道天台这个隶属浙江台州市、常住人口只有40余万的山区小县的,可能人数更少。

由于地处山区,历史上天台与外界交通不便,在浙江省内属于相对闭塞的县域。然而,这座小小的山城,却隐藏着一门古老而神秘的产业,甚至曾长期占据我国该产业的头把交椅,这就是佛雕产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县佛雕业达到鼎盛,从业人员最高达四五千人,相关企业也有两三百家,国内市场上的木雕佛像至少有六成出自该县。如果再加上天台山周边其他县市的佛雕产业,这个区域的佛雕规模颇为惊人。

▲天台县天弘精雕工艺佛雕厂生产的三世佛,总高9公尺,用香樟木制作。摄影/王小红

▲天台县天弘精雕工艺佛雕厂生产的三世佛,总高9公尺,用香樟木制作。摄影/王小红

天台佛雕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天台山一带自古浓厚的佛教氛围。有了佛教氛围就会有佛寺,有了佛寺就需要佛雕。

佛教从东汉初年传入汉地,到三国时就传入了天台。当时浙江范围内,一共有寺庙9座,天台山一带就占了6座。据统计,从三国至民国1700余年间,天台共建佛寺138座。在古代,对于一个太平鼎盛时期也只有1万来户的小山城,这个数据相当可观。

提到建庙,不能不提智者大师。这位中国汉传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开山之祖,还是个寺庙建造狂——一生共造寺36座,其中不乏佛门重镇——南京栖霞寺、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与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智者大师一人便造了后两座。而他所造的佛像,据说达到了10万尊之多,仅在天台一地,就造像3万尊。

▲木雕佛像通常以樟木为主,由一块块木头拼接成型,再细细雕凿。摄影/王小红

▲木雕佛像通常以樟木为主,由一块块木头拼接成型,再细细雕凿。摄影/王小红

因着智者大师,天台山成了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在天台山的西侧绍兴市新昌县,有一尊雕于南朝的弥勒大佛,高13.35米,仅耳轮便有2.7米,是浙江现存最大最古的石刻造像。大佛东北,便是奉化,海内公认的弥勒佛道场。再往东移,出了海,便是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从山到海,从弥勒到观音。天台山的佛光,由山入海,笼罩了小半个江南,天台佛雕也由此渐成气候。

▲佛像在工厂制作完毕、运往寺庙的途中,头部都要盖上红布,到寺庙等待高僧开光后才揭下红布。摄影/王小红

▲佛像在工厂制作完毕、运往寺庙的途中,头部都要盖上红布,到寺庙等待高僧开光后才揭下红布。摄影/王小红

干漆夹苎,天台佛雕的绝技

天台佛雕,起源于魏晋,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天台山地区,佛雕一词,包括了木雕、石雕、线刻、泥塑、贴金、彩绘等各种雕塑艺术,但其中最负盛名也最具传奇性的,还是干漆夹苎工艺。干漆夹苎,正式名称是“干漆夹苎髹饰技艺”,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但就知名度来说,干漆夹苎完全无法与前二者相比。

▲经泥塑脱模后,工匠用苎麻布覆盖,在上面涂上搅拌有瓦灰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经泥塑脱模后,工匠用苎麻布覆盖,在上面涂上搅拌有瓦灰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佛雕工厂里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佛雕工厂里的生漆。摄影/王小红

▲生漆来自于漆树。摄影/田宗利

▲生漆来自于漆树。摄影/田宗利

“干漆”一词,严格说是日本的叫法,在我国历史上,这类技艺被称为“生漆夹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脱胎,即以泥塑或石膏造型,生漆为粘剂,用苎麻布在模型上逐层裱褙,待阴干后去掉原胎施以装饰纹样;另一种则木雕成型,不经脱胎,直接髹漆而成。

干漆夹苎技艺被广泛运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上,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在此技艺出现前,工匠们制作的佛像大多容易开裂、变形,且色泽极易褪去。可以说,干漆夹苎是中国漆艺技法中的重大发明,它的运用,彻底改写了中国佛教造像的历史。

天台的干漆夹苎工艺,源头可追溯到东晋美术家戴逵。戴逵随晋室南迁后,定居在天台山的剡地,即今浙江省嵊州西南。脍炙人口的“王子猷雪夜访戴”,访的就是他。据说,戴逵曾为一座寺院雕刻佛像,自己感到十分满意,但几年后他再次前来,却发觉佛像都已开裂变形。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戴逵做了一次次尝试,但始终毫无头绪。直到某天,他见到几位修造祠堂的工匠用生漆将苎麻包裹在梁柱上,说是如此能保永久牢固,他的眼中发出了光。不久,中国第一尊“干漆夹苎”佛像,在戴逵手中诞生了。

▲工匠在千手观音雕像的头部刷上生漆。摄影/王小红

▲工匠在千手观音雕像的头部刷上生漆。摄影/王小红

这个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天台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丘陵占到了总面积的82.3%,森林覆盖面积则占67.7%,树木繁茂,物产丰富,十分适宜漆树、苎麻等植物的生长——尤其是苎麻,历来是当地一大经济作物:上世纪20年代,天台县仅南屏一乡,苎麻年产量就达到了7000担。1963年,天台县就已被定为国家级的“苎麻商品基地”。

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沿着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造像传统,首选是开凿石窟,这也是北方多石窟、多大型石雕造像的原因;而天台地区为江南丘陵地带,气候潮湿,地貌破碎,缺乏开凿大型石窟的条件;故而雕刻师们势必扬长避短,探索一些如木雕、干漆夹苎等发挥本土资源优势的雕刻方式。

▲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徐俊贤,在带领天台宗教艺术研究所的工艺师们对佛像进行彩绘。摄影/王小红

▲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徐俊贤,在带领天台宗教艺术研究所的工艺师们对佛像进行彩绘。摄影/王小红

日本国宝,天台制造

从某种程度上说,干漆夹苎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佛像制作工艺,也是存世最稀少的中国佛像类型。从日、韩到东南亚、欧美,几乎每一尊干漆夹苎佛像都会被视为国宝。历史上,中国的佛教造像大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风格鲜明的“输出”,对中国来说难能可贵。

据说,人间供奉的第一尊佛像为优填王所造。佛陀灭度后,优填王非常思念他,便派工匠用旃檀木雕刻了一尊高约5尺的佛陀立像,用以每日瞻仰膜拜。而在日本,多年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这尊优填王雕刻的原像,就供奉在京都五台山的清凉寺中。1953年,在整修该佛像时,人们在佛像的胎内意外发现了中国北宋时期的多种封藏物。通过谨慎考证,一个秘密终于被揭开:是两位来自中国民间的工匠,制作了这尊被日本佛教界奉为密宝的佛像。他们是一对张姓亲兄弟,居住在浙江台州一个名叫天台的地方。

▲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苎坐像,由鉴真弟子、台州开元寺僧思托制作,与真人相仿,为日本国宝。图源/网络

▲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干漆夹苎坐像,由鉴真弟子、台州开元寺僧思托制作,与真人相仿,为日本国宝。图源/网络

不过,日本佛教界最广为人知、最受人尊崇的佛教文物,还得说是鉴真大师在弥留之际,由其弟子思托制作的写真坐像。这座塑像历代都被视为日本国宝,迄今仍供奉在奈良唐招提寺御影堂。这位思托,曾长住浙江临海龙兴寺,与天台县比邻,同属台州地区。

这两尊佛像,虽然年代是一唐一宋,但都采用发源于天台的干漆夹苎工艺制作而成。这也是它们能够存留至今,历经沧桑而光彩依旧的原因。

▲在天台山周边地区,很多民间工匠都在从事着佛雕行业。摄影/王小红

▲在天台山周边地区,很多民间工匠都在从事着佛雕行业。摄影/王小红

济公:天台佛雕的形象代言人

在天台县行走,会发现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随处都能见到济公的雕像。这位法名道济的南宋酒肉和尚,就出生在天台县的永宁村,在天台山的国清寺出家。穿着破衣拿着破扇的济公,貌似疯疯癫癫,却常常除暴安良,并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许多人。他也成了汉传佛教中少有的被称为“活佛”的和尚。

济公最终以降龙罗汉的身份被纳入诸佛菩萨的谱系,而天台山也因此被视为罗汉道场。自然而然,罗汉,就成为了天台佛雕的一个主打品牌。这与其他地方的佛雕主打佛、菩萨雕像大异其趣。

▲济公是南宋时著名高僧,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法号道济,被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图源/网络

▲济公是南宋时著名高僧,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法号道济,被后人尊称为“济公活佛”。图源/网络

天台山雕的罗汉,历来被视为正宗嫡系,很多寺院的罗汉堂,甚至悬挂着“天台来阁”的匾额,以示道地真传。而正如济公以阴阳面、哭笑脸被人们熟知,天台雕刻的五百罗汉,面貌各不相同,堪称聚集了天下所有表情,不能不生动传神,甚至要表现最细微的心理。这一方面对雕刻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天台佛雕技艺的提高。

天台佛雕的名声,随着天台佛号被悄然传播,成为天下大小寺庙请佛供佛的首选。谁也计算不清,究竟有多少尊佛,从天台山起运,巍然端坐于天南海北的莲台宝座,接受着芸芸众生的礼拜。

▲天台国清寺内五百罗汉厅的佛像,均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摄影/王小红

▲天台国清寺内五百罗汉厅的佛像,均采用干漆夹苎技艺制作。摄影/王小红

原标题:

中国国家地理丨天台佛雕 江南佛国千年不绝的斧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