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关于施黎明老师的报道,都会提到“童趣”。她曾经说“研究了‘童趣语文’以后,我觉得自己离儿童更近了。”她要把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的教师们,“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要充满智慧,才能使教学充满‘童趣’。”
在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我们第一次见到施黎明老师,她带着我们从校门口的梦想舞台走到教学楼,一路上介绍着色彩缤纷的学校景观。路过的学生们和她亲切地打招呼,孩子们的笑脸与她轻声地回应,让我们一路感受着童真与欢乐。
这是一所以“童心为本,求源启慧”为办学理念的学校。2018年,以施黎明老师牵头成立的施黎明特级教师“童趣语文”工作室正式启动,工作室的建立吸引了全省众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参与,同时唤起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学习热情。
在施黎明老师的办公室,电脑桌前是正在编写的教案,书柜下放置的是由她主编的《童心诵经典》系列校本课程的教材。施老师告诉我们,这套教材已经在最终完善阶段,马上就能够正式启用了。
来到附校的这三年,施黎明老师不断尝试摸索一条通往学生内心的道路,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学好语文、学会语文?怎样真正提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她用坐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时,我们已经能感觉到,那条路,通了。
访谈中,提起曾经获得的成就,施黎明老师谦虚而沉稳,提起“童趣语文”,施黎明老师将其中的内涵与故事与我们分享。她始终相信,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学生给出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
【介绍】
施黎明:省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施黎明特级教师“童趣语文”工作室领衔人,全国第二届小学生小古文仿写、创编大赛评委。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几十篇论文发表,多次在各省、市、县(区)执教公开课或讲座,致力于小古文和古诗文吟诵教学研究。
童趣语文: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情趣,一个是理趣
凤凰网浙江教育:我们了解到,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全力培养具有“人格魅力和学术气质”的老师,而您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能否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教学经历?
施黎明:我于1995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至今已经26年了。二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做过十年左右的习作教学研究,这十几年主要研究古诗文教学和吟诵教学,带学生感受吟诵的魅力,不管是习作教学还是古诗文教学,我始终倡导从儿童出发,在童趣中呵护童心、发展思维,让儿童站在课堂的正中央,最后回到儿童的原点。这是我的教学主张,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凤凰网浙江教育:施老师,您方便谈一谈成立童趣语文工作室的前因后果吗?是什么样的一个契机,你的生活机遇让你选择童趣这样的一个教学理念?
施黎明:成立“童趣语文”工作室有这两个原因:一是源于附校“童心为本,求源启慧”的办学理念,校园理念可以在我们身边呈现。二是我认为,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要实现召唤儿童心灵的目标,所以我提出了“童趣语文”教学主张。
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遇到过爱喋喋不休、说教灌输的语文老师, 上课没有一丝笑容,爱惩罚学生的数学老师,照本宣科、一节课能讲三十多页的历史老师,也幸运地遇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能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的的语文老师,把线段、图形解析得风生水起的数学老师,还给我们学习武术、还会说书打破课堂界限,带我们到户外体验的政治老师、打破教学常规,去到竹林里、小河边。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学生给出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我当了老师以后,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而不是让孩子害怕的老师。做个好老师,就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想,去思考,学生才容易接受,而不是高高在上,用成人的观点看学生。在“童趣语文工作室”有一大批优秀成员,这些教师也用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就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小学时代。
凤凰网浙江教育:施老师,您认为您的趣味教学特殊在哪呢?能否向我们阐述一下“童趣语文”的具体表现形式?
施黎明:平常的话老师可能会过多的关注知识点,但是我提出了童趣语文工作室的主张以后,我就要引导我们的老师多往趣味上发展。这个趣味不仅仅是指学生表面浅层次上的兴趣,这个兴趣其实是要去激发学生思维。那么我主张的这个童趣语文的教学主张,它包含着三个层次,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情趣,一个是理趣。语文课堂并不是童趣这三个层次独立存在,这三个层次的趣味有的时候是可以呈现三趣合一的。
“童”,是童趣语文之本,点明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要遵循儿童本位的教学原则,实现为儿童而教;“趣”,是童趣语文之魂,让儿童在童趣浸润中健康成长,能力得到培养,思维得以提升。 童趣语文之“趣”呈现出三种境界:兴趣、情趣、理趣。一境,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是童趣语文之基;二境,激荡儿童学习语文的情趣,是童趣语文之本;三境,激活儿童学习语文的理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是童趣语文之重、之核心。
童趣语文三境并不独立存在,也不只是层级递进关系,有时也会同时并存,紧密融合,呈现三趣合一的状态。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学得投入、快乐,高效!
培养青年教师:首先要懂得幸福是什么
凤凰网浙江教育:您充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不仅给予教学层面的指导,还以亲身经历向青年教师传授心得。成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后,作为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您是如何培养身边的青年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提高教学及研究水平的?
施黎明:首先要让年轻老师懂得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我给老师们做过一个讲座《幸福教师成长记》,讲了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的经历,告诉大家:成长,就是教师最大的幸福。只要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属于你的事业巅峰。我在教学、科研上帮助年轻老师成长,因为教学和科研是教师成长的两条必经之路,这两条路缺一不可,我每学期开设公开课,给年轻老师做示范,并经常到老师课堂中去听课,帮助老师磨课、评课;科研方面,我鼓励老师撰写论文,做课题研究,经常请来专家进行讲座指导,有时是一对一的指导,为老师创设各种平台,我也带头写,每年都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我到附校的这三年(2017-2020),教师们教学、科研成果迅速增长,足见教师成长之迅速!
凤凰网浙江教育:作为附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您会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一位教师呢?
施黎明: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像我们对孩子一样,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个人都不一样,只要老师们努力了,尽力了,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鼓励他们,为他们加油、喝彩!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一定会有成长!
一个好老师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蹲下身子,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学生,这样去思考才能更加地去爱护学生,经常这样去换位思考的老师当然是一位好老师。
凤凰网浙江教育:曾经有报道说过,90后的老师一上岗,整个课堂都变有趣了。您如何看待这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式?您认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他们的“趣味课堂”和您提倡的“童趣语文”您什么差异?可以具体展开讲讲吗?这些差异对您产生了什么影响?
施黎明:年轻老师的这些有趣的教学方式确实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包很可爱,孩子们都喜欢,我也喜欢,流行舞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棒棒糖吸引了学生的味觉......但是,我觉得有些年轻老师对课堂中“有趣”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浅层次上。我们“童趣语文”是要召唤儿童的心灵,而不是迎合儿童的喜好;我们是要通过“童趣”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仅仅是用色彩、美食等小奖品来吸引学生短暂的注意力。这就是和一般的“趣味课堂”质的区别。
童趣课堂的实施,对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要充满智慧,才能使教学充满“童趣”。研究了“童趣语文”以后,我觉得自己离儿童更近了,更能了解儿童的心理,很多教学设计更符合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经典传承:小学生多读多积累经典才是最重要的
凤凰网浙江教育:近年来,“美丽中国诗画浙江,魅力浙江走向世界”的倡议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各类学校和媒体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都在响应“诗画浙江”的号召。您认为为什么小学生需要学习古诗词等经典?从小学阶段便强调经典文化的教育,您觉得应该怎样教学?
施黎明:我在《童心诵经典》前言中是这样写的:国学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它们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是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语文课程各部分,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古诗文,初中的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51.7%。读经典,成了当下的趋势潮流。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让经典进入校园,带着学生读经典,往小处说,是让学生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往大处说,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国家谋幸福,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善事。
关于“小学生为什么读经典,如何读经典”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定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来省事有奇功。”明末清初的理学大家陆世仪这样说过——“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物欲渐染,知识既开,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类似的名言还有很多很多。
我认为,小学生多读多积累经典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时不要求字字解释,不求字字精通,粗知大意即可,多记性,少悟性。所以小学老师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要发挥孩子的优势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想象,在诵读中受到文化的浸润,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厚,这些经典迟早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来。
凤凰网浙江教育:由您主编的《童心诵经典》系列校本课程也已经投入附校的课堂当中,接下来马上就要出版了。请问关于选本的内容,您是怎么安排的呢?能否向我们分享一下选本的收录标准?
施黎明:我们根据小学各年段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精心选编了这套中华儿童智慧经典诵读读本,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经典宋词篇目、经典小古文等经典国学著作的部分内容,还有《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诗经》、《论语》、《老子》这六部经典国学著作的内容,编入其中。上册中《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适合1-3年级的孩子诵读。古诗和宋词,按照不同诗人做了大致编排,小古文则分为“自然万花筒”“动物大观园”“人物智慧廊”三大类,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适合低中段的学生,篇幅略长,含义较深的适合中高段的学生。上册中有难解字词的注释,有“趣味点拨”、“趣味赏析”、“回音壁”等,也有同学们爱读的小故事和爱玩的小游戏,还有市教研室附校孩子们配的画作,充满童心童趣,是一本属于儿童自己的经典。下册书中的三部经典《诗经》《论语》《老子》适合4-6年级的学生诵读。下册的经典只是标注了拼音,没有对内容做任何解释。因为对于这些经典的内容注解,千百年来一直莫衷一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从经典中品味到的都不尽相同。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用固定的解释束缚住学生的思维。
凤凰网浙江教育:多地创办了“女德”班、歌手孙楠送儿女就读“华夏学宫”引来公众质疑等事件,这些之前的热门话题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推广教育面临尴尬境况,您怎么看待经典文化、传统文化被曲解的现象?您认为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的教育亟需从哪方面入手?该如何有效地推广乃至传承呢?
施黎明:我们继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受封建思想影响,传统文化中有些内容并不适合我们,比如说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的思想,就不符合新时代男女平等的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管学什么,要掌握好一个“度”,孔子说:“过犹不及”。学习传统文化,不要全盘继承,要取长补短,传承经典。
小学教育:要让学生形成健康、善良、乐观的人格
凤凰网浙江教育:现在的课外补习班层出不穷,小学阶段的补习班兴趣班为多,中学阶段的则为数学、生物、物理等学习班为多,语文似乎一直被遗忘在人们着重培养的科目中,您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您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施黎明:是的,我身边很多同事朋友的孩子也是如此,小学时参加阅读班、习作班、口才班、小古文班、等和语文有关的培训班的很多,到了初中、高中,各类语文学习班就几乎销声匿迹了,更多的是参加数理化等理科学习班或是艺术类学习班。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将来许多学科都和语文息息相关,小学阶段一定要打好基础,所以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孩子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升入初中、高中后,在中考、高考压力面前,家长们追求分数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理科成绩可以通过短时间的集训提高,所以很多理科培训班很火。但是,高考中语文的分数占比让大家深感学好语文的重要,然而语文是需要大量阅读、长期积累、慢慢沉淀的,语文成绩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扎实的语文素养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形成,所以家长们选择培训班时会选择分数容易提高的理科类。我觉得这种现象其实挺正常,说明大家了解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重在实践运用,靠临时抱佛脚是抱不来的,这恰恰说明语文的重要性。
凤凰网浙江教育:杭州提出了以建设“美好教育”为主线,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您觉得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的“美好教育”是什么?怎样实现小学阶段的“美好教育”呢?
施黎明:小学阶段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时期,我认为小学阶段的美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健康、善良、乐观的人格,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自由地成长,长出自己的特色,绽放出千姿百态的生命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固定模式。所以,小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课本是死的,生活才是鲜活的,让校园呈现“活泼泼”的生命状态,这就是美好教育的体现。
凤凰网浙江教育:近日,教育部等部委在部署疫情防控期间工作要点时,均将生命教育列为重要内容,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将生命教育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多方人士也在呼吁开展生命教育,一些中小学校长、教师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将生命教育作为本学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儿童的生命成长教育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您怎样看待小学阶段的生命教育?
施黎明: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都要将生命放在第一位,生命是“1”,智慧、美丽、金钱、勇敢等等是1后面的“0”,有了生命“1”,后面的“0”才有具体意义,整个数字(也就是人的一生)就会丰富多彩。如果只有后面的“0”,没有前面的“1”,那么后面的“0”也失去了意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次很好的生命意识教育契机,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命受之于父母,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爱护自己的生命。
可是这次疫情期间,有很多医护人员、军人、志愿者,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主动到新冠疫情防控一线去,他们把个人的生死置之于度外,这是一种超出生命的大爱!一个国家这样的人多了,就一定会兴盛!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护自己,认真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岗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