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海洋项目工作人员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简称“东海所”)的科研人员,对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合作修复的牡蛎礁一期、二期生长状况和底栖生物多样性进行了今年的第二次跟踪监测。现场的初步观察显示,今年已有大量野生牡蛎幼苗补充到二期新礁体上,长势喜人。科研人员现已将监测样品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修复礁体上的牡蛎长大后,科研人员会定期对牡蛎礁的水体过滤等更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监测与研究,从而科学评价牡蛎礁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评估修复项目的生态环境效益,为以后的项目提供借鉴和以数据为支持的宝贵经验。
东海所科研人员观察礁体上的牡蛎苗 摄影:刘青/TNC
东海所科研人员在岸上测量牡蛎壳高 摄影:刘青/TNC
以牡蛎礁修复为基础的三门牡蛎种质资源养护研究项目(简称“三门项目”)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铁强村的养殖滩涂上,这里曾是三门牡蛎的主产区,在上个世纪仍有着丰富的牡蛎资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这片天然的牡蛎栖息地和牡蛎种质资源发生了退化。在这一背景下,2019年4月,TNC与中国水产学会、三门县政府、东海所共同启动了三门项目,旨在通过在当地养殖滩涂上小规模构建不采收的牡蛎礁,研究与示范牡蛎礁修复方法以及牡蛎礁在牡蛎种苗供给、水体净化和栖息地提升上所发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今年二期礁体上附着的野生牡蛎苗 摄影:刘青/TNC
三门牡蛎礁上的牡蛎正在逐渐长大 摄影:刘青/TNC
目前,三门项目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已完成两期牡蛎礁体的设计与投放,共19个礁体。这些礁体由10-30cm大小的石块搭建而成,约1m高、2m宽、2-8m长。
今年7月与当地牡蛎养殖户合作搭建的二期新礁体 摄影:姜伟/东海所
项目团队希望这些成果一方面能够支持这片栖息地牡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能够作为一个示范点促进公众认识牡蛎礁这一重要的海岸地栖息地,以及推动国内其他地区的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工作。
由大量牡蛎聚集固着生长后形成的牡蛎礁,是温带和亚热带河口和海湾地区一种典型的栖息地类型。它不仅是很多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的栖息场所,而且它所发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如净化水体、移除水体中营养物、防护海岸带。
澳大利亚温达拉牡蛎礁吸引来的幼鱼 摄影:Anita Nedosyko/TNC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病害、海岸带开发等原因,全球85%的牡蛎礁已经退化消失(Beck et al. 2011)。为了重获牡蛎礁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北美洲、亚太地区以及欧洲的海岸带都在开展牡蛎礁修复的努力。目前,牡蛎礁的生态修复已成为一项全球实践。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牡蛎礁栖息地的保护与修复。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领导编制了系列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其中,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主持,东海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TNC协作完成的《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技术导则 第6部分:牡蛎礁》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7部分:牡蛎礁》团体标准出台。这是我国自然资源部门第一次将牡蛎礁作为滨海栖息地的一种纳入海岸带生态系统,并提出了专章专节的调查和修复技术。
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这些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我国自己的牡蛎礁现状调查和研究,并对受损的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充分发挥牡蛎礁在净化水体、养护渔业资源和防护海岸带上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