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智”援西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浙江
浙江 > 城市 > 嘉兴 > 正文

嘉兴“智”援西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初心印记:传帮带,把理念和技术留在雪域高原。援藏,尤其是在海拔4500多米高的那曲,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位于那曲市色尼区政府大院里的杭嘉公寓,这句话高高悬挂在大厅醒目位置,也深深烙进了每一批每一位援藏干部人才的脑海。

“在医疗水平上,那曲与沿海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是大,而是太大了!”

去年夏天告别江南水乡真正踏上这片雪域高原,成为那曲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后,来自嘉兴市妇幼保健院的章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时也下了决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改变。

针对妇产科10名医生中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这一现状,章华作为医院唯一的硕士主动挑起担子搞起了培训班,“在执业医师操作考试中,9个医生有8个通过了!”

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是推动一个地方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然而,那曲市的一组数据让章华感到震惊——

2019年,那曲市分娩人数约为1万人,上报孕产妇死亡12例,死亡率达到万分之十二,这在西藏自治区是最高的。而在浙江,这个概率是十万分之一。

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随即牵头开展了那曲市首届孕产妇死亡病例讨论,通过案例分析探讨问题根源和解决之道。此外,他将自己在妇科、产科多年历练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开展了面向妇产科所有医护人员的母婴保健技术培训。

针对那曲地广人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这一问题,章华还推动成立了那曲市妇产科专科联盟,频频发布科普文章、开展交流学习。

对于一年半的援藏经历,章华说其实心中颇有遗憾。

“来了之后才发现医院住院楼正在改造,到现在为止一台剖宫产手术都还没做。住院楼估计11月底能用了,不过那时候我也快走了,希望在走之前能有机会带着他们做手术。”

好在,章华也有欣慰之事。出生于1995年的紫琼是那曲人,毕业于宁波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去年8月进入那曲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是章华在妇产科的两位徒弟之一,“这里的孕妇产检率很低,不少孕妇怀孕30周了还没建卡。无论是询问还是检查,章老师都特别耐心仔细,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也已经通过执业医师操作考试……”

先锋故事:

播撒希望的种子,呵护它们倔强生长

一年又一年,嘉兴为那曲派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以大爱无疆的情怀,围绕医疗援藏和教育援藏,播撒希望的种子,呵护它们倔强生长。

在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的拉萨那曲高级中学,眼下就有三位嘉兴援藏教师在那里默默耕耘。

作为那曲在拉萨“异地办学”的三所高中之一,这所学校的2000多名学生全部来自那曲。据学校其他浙江援藏教师“报料”,三位嘉兴援藏教师都是“有故事的人”。

今年49岁的数学老师翁海滨,是来自平湖的一位女教师。

去年8月,早已评上高级教师的她,凭着一腔热血来到了雪域高原,“一开始以为学校在那曲,没想到最后来到了拉萨。”

实际上,即便是拉萨3600多米的海拔,就已经搅得翁海滨不得安宁: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流鼻血;夜里辗转反侧睡不着;爬个楼比跑1000米还累;体重在第一个月就掉了10斤;有时在课堂上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拉个凳子坐下来缓一缓……

谈起援藏的不易,翁海滨眼里噙着泪水。

但她话锋一转,话语中透着坚强,“我觉得我能吃苦,能克服这些困难。也有朋友劝我,如果坚持不下去了索性申请回去,但我觉得我既然选择了援藏,就要把这个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下半年,翁海滨毅然承担了学校高三“浙江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所谓“浙江班”,是指除了藏文其余课程全部由浙江援藏教师进行授课的班级。

这是“浙江班”首次面临高考,翁海滨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经常在夜里备课、刷题,还设置了奖励措施激励孩子们,“一个孩子开学时考了5分,这次月考考了56分,我就为他颁了进步奖,并奖励了一个月饼。孩子们原来上课经常打瞌睡的,现在学习兴趣都有了明显提高。”

作为浙江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支教团的成员,翁海滨的援藏之旅为期3年,与她同行的还有来自桐乡的历史老师向守国。

向守国作为学校援藏办公室主任,今年开始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但每天关注着老师们的教学、孩子们的成长。因为热爱文学,在向守国眼里,西藏意味着诗和远方,环境艰苦却涤荡心灵,就连狂风暴雨也裹挟着生命的倔强。

援藏以来,向守国做成了不少事:

开办诗歌讲座,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浪漫主义的种子;做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开展先进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传帮带;推进无纸化备课,让学校的教学方式跟上互联网时代的节奏;通过文学创作,让更多人的目光投向这片神奇的土地……

今年48岁的向守国,还有一件骄傲的事。今年,他的女儿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经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光荣的援藏志愿者。“我女儿学护理的,能够来西藏历练一番、做点贡献,将成为她人生的宝贵财富。”向守国动情地表示。

来自嘉兴四高的英语老师王邦扬,是一位接连两次援藏的优秀青年。

今年1月,刚刚结束一年半援藏任务的他,主动请缨再干一年半,“这里的学生都喊我老王,和内地的学生一模一样,觉得特别亲切。一年半时间其实也不长,我想多为他们做点事情。”

2018年8月刚到西藏时,王邦扬其实很苦恼,一是高原反应让人倍感不适,二是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不过,他是一个不畏困难的人,就像他所热爱的骑行,即使爬坡再难再累,也会坚持迎难而上。

寻找与那曲学生基础匹配的英语教材;带领教研组成员认真磨课、评课;不断调优上课的进度和讲课的方式……让王邦扬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开始愿意在课堂上说上两句,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

教育援藏,有苦有泪但也有甜。

接受采访时,三位嘉兴援藏教师还分享了一组数据——2019年,升学率达到100%;重本率39.7%,较上年提高13.7%;本科率77.4%,较上年提高4.88%。

那曲回音壁:

“智力援助为那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那曲市色尼区委书记李东表示,他感动于嘉兴援藏干部人才全力为那曲、色尼谋发展,“去年7月,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刚来的时候,我就提出希望他们不仅带来资金和项目,还要把援藏干部想干、愿干、积极干的精气神留下来。一年多来,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诺言,为那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李东说,为了有力推动那曲牦牛产业发展、切实帮助那曲千家万户创收增收,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吴佳、臧力铭花了很多心思,最近还在谋划开发牦牛奶粉等产品以延伸产业链,这给当地经济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今,以这一智力援助理念为指引,嘉兴第九批援藏干部正积极为那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组织14人到嘉兴机关挂职锻炼,组织21人到嘉兴接受“网格党建”培训;选派41人赴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参加培训学习;邀请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赴那曲开展放射卫生监测和培训;组织60名骨干教师到嘉兴接受相关培训……

在那曲,一首名为《感恩援藏》的歌曲,唱出了那曲人民心中的感谢:

“翻过了座座雪山,穿过了条条江河,你沿着一条天路/感恩援藏,你像一团火花,燃烧着青春,青春的光芒/踏上了援藏之旅,故乡已成为远方,西藏是心灵的故乡/感恩援藏,你像一只雄鹰,展翅在雪域,雪域的天空……”

(来源:嘉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