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代言《浙江诗词大会》第一期 |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

大咖代言《浙江诗词大会》第一期 | 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

本期代言嘉宾·彭敏

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曾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新人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冠军,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自动播放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写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初春,是著名诗人苏轼在杭州担任通判期间所创作的千古名篇,与感叹友人替代领会西湖雨景之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有着相似的情感。当时的苏轼早已名扬京师,却也经历了亲友辞世之苦,后逢王安石变法,朝野旧雨凋零,苏轼有感于所见,上书反对,难免于王党迫害,遂自请出京,被授为杭州通判。创作此诗之时,苏轼小疾正愈,老友便邀其赴西湖踏春赏景。

首句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其中“潋滟”出自《文选·木华<海赋>》:“浟湙潋滟,浮天无岸。”,李善注为“相连之貌”,其时水波缱绻,日光散作满湖光点,穿过暖风荡漾,正是西湖赏景佳时。后游湖入暮,下了雨,诗人却不觉扫兴,反倒认为“雨亦“山色空蒙”插入出的群山烟雨中的情境,与王维的“山色有无中”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为诗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和无穷无尽的意味,并同“晴方好”,“雨亦奇”一起,展现出诗人即景挥毫时的洒脱豪迈之气。

此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寄寓着诗人大道至简的深邈思想,即人生如何在“潋滟”之时做到“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又如何在“空蒙”之际达成“亦”,不卑不亢,豁达乐观。

下半首诗,是诗作的精华所在。诗人将西湖拟人化,让史册上一再出现的“湖上春来似画图”的西湖具有情感空间,并抽身走出苍白的史册,来到我们的中间,又以为晴天雨天皆各有其风情,通过“西湖”和“西子”的顺向比较、自身与世人的逆向比较,最终达到了由人观己,由己观人的效果。其中,最妙为“总”字,它让人深感堕入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得以用天地之眼观照万物,放下个人得失与偏见,正如《超然台记》所载“凡万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体现着一种哲理的探索。

其实,纵观苏轼一些含有比较思维的诗歌,会发现诗人比较的目的不囿于明确自我的价值取向,而是在比较中为自己寻得一条符合当下境遇的出路。这与宋人的“自得”意识有关,显示出苏轼以及宋人对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推崇。也正是因为这样对困境的理性化解,使得苏轼不论境遇如何,都可做到潜心享乐、全身而退。

苏轼为官常以宓子贱自勉,勤政恤民、不苟私欲,在杭任职期间救灾救人、治理西湖,留下了不少佳话。杭城百姓有感其德,口耳相传其诗词,为此名诗的流传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同时,也和王国维先生提出的“隔不隔”的观点相互印证,“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此作辞藻并不十分华丽,用典得当且易于理解,却让人们对杭州西湖和其内在哲理具有如此鲜明的印象,就在于诗人的功力。可以说,对于西湖的名达四海,他不是地理学家,却成了西湖晴雨的奇景发掘者,他不是哲学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宏大的精神寄托。

下一期出场的会是哪位大咖?

又将带来哪一首浙江诗词呢?

明天同一时间,

一起来揭晓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