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中写道,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要破解农村的问题,首先要从农村环境问题入手,这也是他给浙江“三农”干部布置的一大课题。经过20多年接续努力,这道课题,早已成为如今家喻户晓的“千万工程”。
20多年来,“千万工程”从破解问题出发,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中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近日,省委十五届八次全会指出,要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随着时代发展,“千万工程”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这些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想真正用好这把“金钥匙”,关键不在于照搬具体做法,而在于学会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找准问题、解决问题。

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农之梦”躬耕学堂的参与者们在田间体验秋收,感受丰收之乐 图源:“嘉兴三农”微信公众号
一
任何伟大的创造,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理论构想,而是对时代紧迫问题的深刻回应。“千万工程”在浙江的启动,就是一场直面发展阵痛、回应民生关切的深刻革命。可以说,这项工程的诞生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鲜明体现。
当历史的镜头回放到2003年之前的浙江农村,一幅矛盾交织的图景扑面而来。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有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坐在垃圾堆上数钞票”的现象并不鲜见;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重城轻乡”问题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
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各地干部纷纷走进乡村,了解河流的情况,查看一线的卫生,聆听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渴望。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调研,让干部们掌握了真实、立体、全面的情况,从而确保了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当年,浙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走过几十个垃圾村,才找到一个示范村。”根据调研数据,当时全省3.4万个村庄中,有3万个村环境较差。“千万工程”把着眼点放在农村环境整治这件“小事”,既务实,又精准,直击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现实、最直接的痛点。
问题的靶心立得准,行动的利箭才能有的放矢。回头看,浙江推行“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它不是为了创造经验而去实施工程,而是为了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经验自然地诞生于“真问题”的土壤之中。

李祖村 图源:“有礼的祖儿”微信公众号
二
就像我们解一道较难的数学题,如果看到答案依然没有头绪,那就只有厘清答题步骤,才会茅塞顿开。“千万工程”动态演进、持续深化的过程,正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磨砺出的问题意识,非常珍贵。
敢于直面问题,破除“讳疾忌医”的惯性思路。“千万工程”启动后,各地都很欣喜,但也有顾虑,最担心的就是环境整治影响经济,怕资金砸下去看不到效果。这是一种“讳疾忌医”的心态,只有直面病症,才能“刀刀见血”。
例如,曾经的海盐丰义村,空气里都是粉尘的味道,村民都不敢往外晾衣服。村里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矿山,尽管短期内经济指标下滑,却为后续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打开了空间。这种敢于向硬骨头开刀的魄力,正是“千万工程”走出一条新路的关键。
善于剖析问题,拒绝“头痛医头”的表象治理。环境整治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千万工程”的生命力并非停留在“表面整改”,而往往是用一个具体问题来撬动整体蝶变。
比如,金华李祖村曾是一个部分村民“自个都嫌弃”的穷乡村,外人不愿来、村里人留不住。在整治村庄环境时,当地抓住了水体治理这一突破口,并开展了道路、路灯、卫生、家庭、环境等“小五化”建设,让环境美起来、产业兴起来。如今,李祖村成了“明星村”“国际文化创客村”,吸引了众多农创客。
不断发现问题,避免“一劳永逸”的思维定式。“千万工程”没有满足于初期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的成果而止步不前。随着乡村人居环境的基本改善,又有新的问题浮现出来,在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千万工程”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浙江20多年的实践,就遵循了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硬件到软件的客观规律,比如先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卫生问题,再逐步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治理效能等更深层次的领域推进。这种对问题轻重缓急的精准判断,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混乱,确保了资源高效配置、工作稳健有序。
从当年的“三大革命”,到现在的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等“新三大革命”,这种迭代,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浙江始终以“下一个问题”引领“下一步行动”,使得“千万工程”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市民在德清县舞阳街道上柏村“铁路公社咖啡”打卡游玩 图源:新华社
三
如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也有人会产生疑问。有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高,如果本地投资少了,效果是不是就得打折扣?也有人表示,换个地方运用,是不是会水土不服?
其实,任何经验的复制都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对底层逻辑的学习转化。这套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就具有借鉴价值。对此,笔者也有一些思考。
多寻找新的“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强调:“我们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发展和前进的。从这个角度讲,问题暴露得越早、越充分,我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越大,今后努力方向就会更明确。”
成长的烦恼,要在成长中解决,但首先得找准新的“成长的烦恼”。寻找问题,也应具备动态眼光和前瞻思维,精准识别、主动回应发展中的新挑战。当前,我们面对着文化重塑、治理转变、数字技术发展等诸多变量,势必需要设置更多“新议题”。比如,长期以来,浙江聚焦山区海岛县、农村农民等重点难点,精细谋划对策举措,不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多琢磨现象背后的问题。在曾经的整治工作中,农村环境较差,往往不仅是清洁投入不足,更与产业结构、治理能力、民风民俗等深层因素交织。倘若只清垃圾、不转观念,只改村容、不兴产业,整治成果就难以巩固。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背后,追问其深层次成因和群众真实诉求,从根子上理顺逻辑,才能避免“治标不治本”的短视行为。比如,有些地方农村空心化趋于严重,认为推进“千万工程”,就是改善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空心化的问题固然是复杂的,但归根到底还是农村发展问题,关键在于乡村价值的再发现和乡村资源的再开发。
多思考自身特质和发展特色。我国幅员广阔,各地乡村千差万别,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独属于当地的问题,或许就藏着特色发展的密码。通过精准定位自身的“真问题”,集中有限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径。
比如,生态禀赋优越但财力有限的地区,关键问题可能是如何保护生态并实现生态价值转化,而非大拆大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关键问题可能是如何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资源,而非盲目追求现代化景观。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实现从“运用经验”到“创造经验”的跨越。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坚持问题导向,在矛盾中发现机遇,在解题中推动发展,“千万工程”还将释放更加强劲的能量。
来源:浙江宣传